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藝術】文化博物館助理館長李穎莊精解 大英博物館展覽珍品

2019-06-14

早前香港文化博物館本年度重點展覽「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至9月9日)正式開幕,吸引不少人去「朝聖」,裏面以古埃及的尼斯柏能納外棺打頭陣,加上其他100組展品,從文物去追溯人類發展的故事,讓人更了解過去的歷史。

香港文化博物館一級助理館長(中國藝術)李穎莊站在以「時空之旅」為主題所打造的場景設計中,仔細解說每一件藏品的意義。展覽中有難得一見的大型古物,有些卻只是碎片,但從策展角度來說同樣重要。「展覽所選的物件不只是講求最好工藝的,而是要能反映社會文化。這些物件並列時,也能讓人看到不同文化和地域之間的連繫。」

展覽一開場,就以古埃及尼斯柏能納的外棺為引子,雖然沒有木乃伊隨同展出,但單靠棺木也能看到不同的故事。採用最高級的木乃伊墓葬方式,估計埋葬的是屬於上流階級的祭司,棺木銘文寫上其名字「尼斯柏能納」,並且塗上紅色,顯示這祭司可能與太陽神有關,棺木內裏底層也畫了埃及女神努特的畫像,有保護死者作用,從中可看到當時的宗教和世界觀。

Image description 香港文化博物館一級助理館長(中國藝術)李穎莊攝於「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現場。 (吳楚勤攝)

十大部分說歷史

全個展覽分成10部分,從最早的年代延伸到最近的年代,涵蓋六大洲的器物。第一部分名為「起源」,從遠古的考古發現說起,展出人類最早製造的工具。這些工具在世界各地都有尋獲,顯示當時人類已經在冰河時期廣泛遷移,從非洲走到歐洲和亞洲東北部,穿過仍是陸地、未被汪洋淹沒的白令海峽,到達北美。這些工具看上去很多都平平無奇,如約180至200萬年前出土自坦桑尼亞早期人類生活遺址的奧杜韋砍砸器,只是一塊比較尖銳的石頭,卻是大英博物館收藏最早的人用工具,估計是用來打碎動物骸骨,吃其中有豐富營養的骨髓。

過了近200萬年後,人類的大腦大有發展,在美洲出土大約1.3至1.4萬年前的克洛維斯矛頭,工藝也大有改進,兩邊的刃都平衡對稱,又薄又尖,中間更有凹槽用來綁在棍棒上使用,顯示人類腦部已經掌握一定的能力。同年代的法國也出現了冰河時期野牛岩畫,展現對美感的追求,也反映當時環境尚未開發,仍有野生動物在四周,史學家更懷疑,是人類的獵殺,迫使野牛、乳齒象、長毛象等已經為生存掙扎的動物走向滅絕。

約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一個石造鳥形研杵,已看到人類的工具相當成熟,不僅外形美觀,還有特定用途,用來搗爛芋頭,降低其毒性以進食。隨後人類製造工具的技術愈來愈發達,埃及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600年的牛形化妝調色盤製作精美,是殉葬物品之一,反映當年流行化妝的文化。公元前2500年的良渚文化的玉琮工藝,技巧高超,而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600年的德國也有人用玉石造墓葬用的斧頭,石材從阿爾卑斯山採集。

隨後的部分由「最早的城市」說起,展現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開始形成聚居部落,再變成城市,城市內形成階級和不同分工,然後城市不斷發展,開始對外探索、貿易,又發動戰爭、奪取資源,發展成不同帝國等。

其中一件重點展品是伊拉克出土,來自古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世上最古老的城市烏爾,這個約製成於公元前2500年、名為烏爾軍旗的古物,發現時已成為碎片,經修復才恢復原貌。其中一面描繪城市中首領與他人飲宴奏樂的景象,臣民拿着動物、農作物排隊進貢,另一邊則描繪戰爭場面,可見當年對資源的血腥爭奪,上面更有戰車戰馬、將戰俘獻給領袖的場面。這件物品的鑲嵌工藝非常精巧,所用青金石、紅石灰岩等都並非本地出產,證明當年貿易已經頻繁。雖然此物品的用途不明,但因似是行軍所高舉的國家徽號,因而得名。

伊拉克出土、約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泥板,也顯示了當時已經用文字來管理生活,上面記錄了每個工人的工資,發的卻不是貨幣,而是啤酒,此外也有公元前1635年的文學作品泥板,記載與挪亞方舟故事相似的《阿特拉哈西斯神話》,出現時間比《聖經》記載的更早。也有土耳其出土、公元前550年製造的最早錢幣,當時人們已懂得挖礦提煉成金和銀鑄成錢幣,更加上印鑑證明其金屬純度。

與此同時,各地的宗教也不斷發展,塑造出多姿多采的神像和宗教物品,反映當時的文化和世界觀。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200年在墨西哥地區出產的水獺形斗石煙斗,反映當地人已有吸煙文化,因為吸煙能讓人產生迷幻感,可能是與宗教儀式相關。吸煙時動物就會與人對望,如到迷幻世界的引路者。

而在公元開始後數百年間,幾個世界主要信仰急速發展。基督教傳入羅馬帝國後因為政權的幫助迅速傳播,但民間仍有密特拉神的信徒,展覽中公元100年至200年的密特拉神像身穿東方服飾手刺公牛,是太陽的象徵,可惜隨後這宗教已沒落。佛教早期造像甚少用上人形,只是用腳印或法輪代替,然而隨着傳播的地方更廣,也有了不同形象,公元100年至300年的犍陀羅佛陀坐像,是最早用人形表達佛陀的作品,在巴基斯坦出土。

說起早年的貿易文化,多會說到絲綢之路,卻忽略了印度洋的航海貿易也是當年重要經濟活動,從中國、東南亞、印度、中東、阿拉伯半島乃至非洲東岸,形成一個網絡,在非洲東岸出土的瓷器殘片,竟有來自中亞的古物,正反映這點。雖然看上去不起眼,卻能說豐富的故事。「每塊碎片來源不一,有幾片是中原製造的高溫釉青瓷,藍色的是中亞陶器,也有一些無釉的凹凸花紋陶片,應該是本土出品。從一堆碎片就能看見貿易網絡。」

羊駝在印加文化很重要,它善於爬山,是重要的運輸工具,也會被殺來獻祭。展覽中有一隻約製成於1400至1550年的小小黃金羊駝,是一件獻祭物品,也反映了十六世紀歐洲侵略各地對當地文化的摧殘。自十六世紀西班牙人發現中美洲有豐富的資源及文化後,就大肆掠奪,搜刮到黃金器物後多會熔掉來鑄造其他物件,只有這隻羊駝因精巧被保存。「相關的古物傳世很少」。

Image description 約公元前二千五百年製作的烏爾軍旗,以貝殼、青金石、紅石灰及瀝青為材料,於伊拉克出土。(大英博物館托管會圖片)

Image description 1831年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真跡難得一見。(大英博物館托管會圖片)

大有來頭浮世繪

這次展覽也從被殖民者的角度看這些古物的來歷。例如在尼日利亞出土的50枚黃銅馬尼拉貨幣,是當時非洲一條人命的價值。非洲缺乏黃銅,歐洲人到非洲後,將黃銅鑄造成手鈪狀的半環,名為馬尼拉(西班牙語的手鈪),以此跟當地人交換物品,50件馬尼拉就可以換走一個非洲奴隸。這些奴隸全被送到美洲開發當地資源。當年被賣走的非洲人共約1100萬人,還未計死在半路的人。

展覽也有一些精巧的科學儀器,解釋這些年來人類的探索歷史。例如十四世紀製的希伯來星盤,已可根據緯度替換星圖,顯示遠程旅行的普及和科學的發展。而1795至1805年製的英國皇家海軍「小獵犬號」的航海時計,更是特別為船隻設計,由兩個相扣的圓環固定,就算船如何搖晃都能保持固定,反映當時的遠征文化,達爾文也曾跟「小獵犬號」出海。

這次展覽有不少紙本展品,當中最有名的是葛飾北齋1831年畫的《神奈川沖浪裏》,後世經常以此浮世繪作二次創作。作品屬描繪富士山風景的版畫系列《富嶽三十六景》其中之一,從海中遠眺背後的山景,前景是漁船與巨浪搏鬥,版畫是日本對外開放貿易後最受歡迎的外銷商品,傳到歐洲後大大影響如梵高、莫奈等藝術家及裝飾藝術設計師。而此作的透視畫法,可能受西方畫風影響。

展覽中也有一些新近的作品,有些傳達反戰思想,例如莫桑比克藝術家克菲爾多斯桑托斯的《母親》,其國家經歷16年內戰,因有其他國家供應武器,久久無法停戰,藝術家將內戰中被註銷的武器組成一個女性人像,手袋是AK47的子彈殼,表達和平的渴望。也為這個在戰爭和掠奪中聚集而來的珍寶展,作一個展望式總結。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Image description 約一三四五至一三五五年製的黃銅希伯來星盤,製作地點可能是西班牙。(大英博物館托管會圖片)

Image description 製成於一七九五至一八○五年的英國皇家海軍「小獵犬號」的航海時計,有防止搖晃設計。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圖片)

Image description 埃及樂蜀出土的尼斯柏能納的外棺,約製成於公元前八百年。(大英博物館托管會圖片)

Full

Image description 「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開幕不久,已經吸引不少人到場朝聖。(政府新聞處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