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傳承善美 自強不息:饒宗頤教授與敦煌文化

2020-01-07

Image description 饒教授創作的大型荷花,荷葉以水墨為主,荷花則是設色出之,是 「饒荷」的代表作品之一。饒教授筆下的璀璨蓮華,能抵八風,搖而不動,自有一派風骨,清秀脫俗,散發文人儒雅,卻又充滿靈活和瀟灑。

「河湟入夢若懸旌,鐵馬堅冰紙上鳴。石窟春風香柳綠,他生願作寫經生。」1980年,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第一次親臨敦煌考察,在離開莫高窟前,他萬分感慨,寫下了此著名的《莫高窟題詩》,以此表達了自己對敦煌歷史文化的熱愛追慕之情。

TEXT BY PATRICK CHIU PHOTOGRAPHY BY 饒宗頤學術館、青年廣場

Image description 被譽為「香港之光」的饒宗頤教授,是位畫家、詩人、漢學家和書法家,更是一名殿堂級國學大師。

饒宗頤教授生於廣東潮安,1949年定居香港,對中國歷史、文化和藝術有深入研究,在上古史、地方史、甲骨學、簡帛學、目錄學、楚辭學、宗教學、考古學、文學等多個範疇,尢其在敦煌學上取得豐碩的成果,並提出了獨到的創見,是當代其中一位最具影響力的殿堂級華學大師,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2018年2月6日,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在香港辭世,享年101歲。2019年為他逝世一週年,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與 香港大學 聯合主辦的「饒宗頤的故事」專題展覽,於2019年11月27日至2020年2月17日,在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隆重舉行。是次展覽將透過饒教授的生活照片、私人信函、學藝成果、文學創作及其他文獻資料等200多項展品。為配合是次展覽,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及饒學聯匯將舉辦全港中學生展覽專題報告比賽。參賽學校須參觀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饒宗頤的故事」展覽,亦可參與相關的講座和活動,以蒐集和認識饒教授的故事,並選擇以文字或影音作品格式提交,而冠軍隊伍可獲得「饒學獎學金」港幣六萬元正、獎盃及獎狀。

Image description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

饒教授曾說:「以有涯追逐無涯,反而有無限的境界」,以超過一百歲的人生,一直推進中國傳統文化。他相信中國文化是長流不息、不斷向前的,而這個信念亦成為了他畢生在教研及創作等方面的主要動力。在展覽的開幕典禮上,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教授表示:「饒宗頤教授為中國文化歷史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突破。作為一代偉人,饒教授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例如,他做學問工作的勤奮專注,八十多年如一日,每時每刻都專心做好他的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不改初心。」

饒公治學具有極為廣博的視野,對每一項研究都力求窮其源流,崇尚求真務實,不做蹈空之論。以敦煌學為例。他對敦煌石窟所出的經卷文物,「喜歡運用貫通的文化史方法,利用它們作為輔助的史料,指出它歷史某一問題上關鍵性的意義」,所以在敦煌學的許多領域,他都作出了首創性的研究和開拓性的貢獻。早在20世紀50年代,饒公就校錄、箋證了倫敦所藏敦煌本《老子想爾注》,引發了後來歐洲道教研究的長期計畫。

Image description 饒宗頤教授訪敦煌筆記,1980 年代,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藏。

不僅如此,饒公還首次將敦煌寫本《文心雕龍》公之於世,首次據英倫敦煌寫卷講禪宗史上的摩訶衍入藏問題,最早提出「敦煌白畫」的概念,並把散佈在敦煌寫卷中的白描、粉本、畫稿等有價值的材料編成《敦煌白畫》一書,填補了敦煌藝術研究上的一項空白。 饒公所著《敦煌曲》《敦煌曲續論》是敦煌曲子詞研究的先驅之作。他也是研究敦煌寫卷書法的第一人,所編撰《敦煌書法叢刊》(共29冊)是最早對敦煌書法予以系統整理、介紹的著作,對敦煌書法乃至中國書法史研究影響深遠。

 

Image description 莫高窟第257窟-窟型-洞窟全景-北魏(宋重修),孫志軍攝影。

專研專研佛學與敦煌學的學者、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藝術顧問駱慧瑛表示:「求真、求正、求是」是饒公多年治學精神的傳世價值,他治學如是,生活也如是,面對自家及一代人國與家的興衰,也是泰然面對。饒公認為敦煌學應擴大研究範圍:「所謂敦煌學,從義來說,本來是指莫高窟的塑像,壁畫與文書的研究,如果從廣義來說,應該指敦煌地區的歷史與文物的探究。漢代敦煌地區以河西四郡為中心,近年出土秦漢時期的簡冊數十分豐富,尚有祁家灣的西晉十六國臣量陶瓶。又吐魯蕃出土文書中有敦煌郡所領的冥安縣佛經題記,所以廣義的敦煌研究應該推前,不單限於莫高窟的材料。」

饒公長期關注、鼎力支援敦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在先生的號召下,2010年5月,「香港敦煌之友」在香港成立後,持續募集資金支持敦煌文物保護工作,金會的諸位友人,不僅不遺餘力為敦煌石窟文物保護摹集善款,還為傳承弘揚敦煌文化藝術作出了不懈努力。他們通過持續舉辦講座、展覽、音樂會、編寫普及讀物、編寫中小學教材,使代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敦煌文化藝術在香港得以廣泛傳播,啟發了許多香港市民、青年學子關心敦煌、瞭解敦煌、學習敦煌,在香港形成了敦煌熱。

民政事務局及青年廣場由2018年起主辦「香港青年敦煌實習計劃」,該計劃更獲敦煌研究院全力支持。實習計劃橫跨六周,開放16個敦煌實習崗位予本地大專院校學生參加。培訓實習範疇包括敦煌人文地理、講解訓練和實習、專題學習及參與推廣敦煌的小組創作。學生將有機會親身參觀及了解當地的保育工作,包括石窟、壁畫及環境保護,並與當地學者進行交流,更可在專職講解員的指導下為遊客講解,成為敦煌莫高窟的講解員。至今已有超過30位香港青年透過計劃前往敦煌實習。

香港青年廣場在剛過去的暑假舉辦了「香港青年敦煌實習計劃2019」,在過百份申請中揀選了十六位香港本地大學生一同前往敦煌,在六周的時間裡,他們能夠和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從歷史、藝術、民俗、科學等多角度深入認識敦煌莫高窟,全面地探索敦煌文化,最後成為當地的導賞員,並以多媒體的方式遞交有關文化承傳方案的作業。通過考核的「香港青年敦煌實習計劃」實習學員宋珮怡指出,近三星期的培訓課程使她得以走進莫高窟,近距離接觸千年石窟的真面貌,並深入了解敦煌的歷史、藝術價值,以及它曾經作為中西方文化交匯之地的重要意義,獲益不淺。通過於洞窟內學習,她對石窟保育工作的難度和成效也有了更深的體會。

在「香港青年敦煌實習計劃2019」活動上,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先堂特別感謝中國當代國學大師、敦煌學家饒宗頤生前大力的支持。張先堂憶說:「饒宗頤先生對敦煌特別有感,2010年,正是饒公的號召下,發起成立了『香港敦煌之友』基金會,給敦煌研究院資助了一千四百多萬元,其中一千萬元用來營運莫高窟數字化,因此這幾年才能發展得這麼快,取得顯著的成果。饒公九十歲大壽的時候就在莫高窟舉辦的,九十五歲的生日也同樣在敦煌慶祝,還舉辦了一個展覽,光是香港就來了三百多人。而從這次活動以後,香港很多商人就開始捐款,有些教育界的人士也會給香港的中學推廣敦煌文化,讓老師和學生對敦煌有了一定的了解。」

Image description 「香港青年敦煌實習計劃2019」實習學生,右起:佘思維 Ida -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文教育學系(五年制)四年級、宋珮怡 Agnes 香港大學理學二年級、陳柔李 Julie 香港中文大學主修: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修:歷史系、日本語五年級、陳雪兒Yuki 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及公眾歷史學文學碩士二年級。

Image description 青年廣場總幹事 呂施施女士 與 敦煌研究院副院長 張先堂先生,在「香港青年敦煌實習計劃2019」活動上合照。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