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占飛:從牛丼看日本忠粉情意結

2020-02-07

日本人氣牛丼連鎖集團SUKIYAすき家首店落戶旺角, 並於去年12月12日開幕,旋即成為人龍店。然而該集團於1月5日突在臉書公布,取消日本一向以來24小時營業的特色,忠粉頓覺失落。

臉書上的官方理由是「店舖機器設備需要進行各項保養工程」,估計應與本地零售及經營環境不似預期有關,通宵時段客源是否不足以維持相應人手營運,實不得而知。

 

由於集團創立者小川賢太郎曾於吉野家工作,故SUKIYA的路線相近,以速食市場中的牛丼為主打,另有咖喱飯、雞肉丼,後因美國爆發瘋牛症,牛肉供應短缺而加入燒肉丼(豬肉),及特色的吞拿魚丼,簡單而言,牛、豬、雞、魚配搭出不同蓋飯和定食。

但SUKIYA在消費形式中跟其他兩間集團最大分野是,堅持以餐廳形式服務,店中不設自動售賣機,顧客進店坐下後點餐,進食後才到收銀處結賬,餐廳中也維持大比例的餐枱,不光只有吧枱,旺角店便是以這種特色運作。

而更甚者,旺角店只有41個座位(餐枱36位,吧枱5位),不設預約,占飛上周六在下午時段,人龍由亞皆老街繞至新填地街,只是小小拐彎,卻花了一個小時,好不誇張。

Image description 占飛上周六下午到日本人氣牛丼連鎖集團SUKIYAすき家,人龍由亞皆老街繞至新填地街,只是小小拐彎,卻花了一個小時,好不誇張。(占飛攝)

新一波日流行文化

牛丼是庶民之食,卻是日本人的重要丼物,料理除了是消費性外,也被視為文化建構物。前者規範了消費過程中的形式、細節以至美學,如前述的點餐用膳結賬程序,也包括了進食時的規範,坐下時奉上冰水,安靜地用膳,枱上的服務鈴方便召喚,同時也減省了對其他客人的滋擾。在日本人高度注重細節、標準化及專業化一絲不苟下,這種用餐消費的過程,差不多沒有店舖的差異。任你跑進連鎖集團的店子,所期望的與所獲得都是一致的。

後者則關乎它的文化意涵,牛丼乃戰後經濟起飛時才普及,薄薄的牛脊肉稍稍燉煮一下便連醬油汁澆在飯面上,視覺上很豐滿,實則肉量不多(日本官網顯示營養成分:加大碗只有約30克蛋白質和32克脂肪),蘸汁吃飯為實,米飯才是主角。牛肉是明治維新後的「開化物」,稻米則是日本飲食之本,以醬酒調味調和則成日西合璧之作。

當然,香港人接收的又是另一訊息,繼八十年代日本歌影視文化後,最新一波日本流行文化的普及,都來自飲食和旅遊,香港人這10年已慢慢將新宿當成旺角,澀谷當成銅鑼灣,六本木是中環,置業要在橫濱或目黑,到日本旅行說成是回鄉,櫻花紅葉溫泉的消費資訊如雨後春筍,香港人對日本的認同感,現在可能比殖民地時期的英國還要高。

若非港人旅日的情調如此高漲,在日本嘗過價廉物美、性價比超高的飲食體驗,而日本企業受長期泡沫經濟爆破、勞動及消費人口逐年縮減之困而逼得向海外擴張,這種連牛丼飯都排通街的情景相信不會出現。

近乎宗教情操執着

故此,這種消費和文化體驗,對熱愛日本事物的忠粉來說,也帶着一種近乎宗教情操的執着,觀乎該店臉書上的留言,你會發覺是一種信徒帶着原教旨式的渴求,投訴什麼葱的質量不太像樣,又說不能減省了山藥(相信沒有太多港人會堅持吃山藥),奉溫水沒冰水不夠虔敬!一趟果腹便飯,像朝聖無異,入廟前的耐心等候,對碗碟筷服務鈴單據筒(法器)的着重,若侍應(主持)是日本人更好!噢,這是一記靈修之旅啊!對這種日本忠粉來說,沒有24小時營業不打緊,最重要是如何能保住這種消費文化精髓,能不走樣不變形。

但時移世易,過江龍要落地要滿足務實的香港大眾,不免要妥協,只是差折讓多少而已。すき家是否價廉味美見仁見智,我只記得有兩個小節,只有牛丼飯盛在瓦碗,瓦碗先烘熱才盛飯,飯吃畢碗仍是熱騰騰的,若你不是捧着碗吃飯,大概會掉以輕心,但保證你吃到最後一口飯仍是熱的,心思何其感動!又飯盡後,碗內底現出了YOKOHAMA一字,若你是大嘥鬼天半地半的,恐怕就忽略了!食髓知味、吃飯思源,意義深遠啊!

すき家都來了,最深入港人心的松屋還會遠嗎?

撰文:占飛

Image description 對日本忠粉來說,沒有24小時營業不打緊,最重要是如何能保住這種消費文化精髓,能不走樣不變形。(占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