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這個Art Month不太冷】卑利街上 工藝再出發:Crafts on Peel

2020-03-30

Image description

中環處於香港心臟位置,歷史悠久,每個街角都遺流歷史和東西交融的痕迹。這個一月,在卑利街的街市和小攤販之間,一橦1948年建成的唐樓以全新裝束翻新,化身成展覽空間「飄雅活藝」(Crafts on Peel),以保育、發展及推廣香港傳統工藝為己任。

TEXT AND PHOTOGRAPHY BY 何兆彬

Image description (右起)飄雅活藝創辦人陳雅文(Yama、創意總監陸詠沁(Penelope)(photo by 何兆彬)

廣彩回憶
「我在香港長大,好懷念舊區。有天見到這橦建築物正在出售,我想到可以做這件事情,就把它買了下來,做承傳傳統工藝的空間。」從口中淡淡說出,像聊到買衫一樣的是飄雅活藝創辦人陳雅文(Yama),「我有這個想法已有一段日子了。我是在香港出生,後來在美國發展,2002年搬回香港。因為我從小到大都跳舞,也在香港參與過很多藝團,有幫手及支持一下。我喜歡手工藝,因此有此想法。」翻看Yama的履歷,她早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大學就讀,後轉到芝加哥大學修讀工商管理碩士,曾在高盛、豐田金融等公司當行政/管理。生育後,她離開了財經界。Yama回港後在公開大學教授經濟,同時在多個藝術團體擔任董事,其中在香港芭蕾舞團擔任過董事會主席(2001-2005)。她現在仍擔任多個藝術組織董事,包括了城市當代舞蹈團、亞洲文化協會、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至於飄雅活藝則變成了她的全職工作,只要在港,她天天都在。

雖然因為習過舞,後來有參與到藝團工作,Yama家庭沒有藝術背景,怎麼會對傳統工藝情有獨鍾?她最記得香港工藝的什麼?「最深刻是小時候跟家人去買廣彩,我記得香港生活環境漸漸富裕,環境好了,一家人就去買一套廣彩陶瓷,這在當年是一件大事。感覺像是生活好了,可以用好一點的東西,有價值的東西。」她記得一直逛,因為廣彩的圖案是立體的,嫲嫲邊跟她解釋,邊領着她摸着瓷器,「她會說,這個好,這樣就不好了。」首展《匠藝古今》中,她們找來老師傅跟年輕人合作,作品涉及的傳統工藝包括了紥獅頭、廣東鳥籠、蒸籠、銅器、結鈕。

Image description 鳥籠工藝術陳樂財。

妹記的粥 炳記的煲
推廣是向前望,Yama的出發點,卻先是回頭,當年的記憶、溫暖、人情,今天都不在了。看着香港的工藝失傳,她說自己心願是想培養本地傳統工藝師,「我們首展的師傅全是香港的,希望老師傅能把手藝傳下來。」有這想法,加上手上有資源,要做起這事來也知道並不容易,她先找來Penelope(創意總監陸詠沁),搜羅全港的傳統工藝師,大路的像陶藝師不算,這樣一數下來,才發現傳統工藝所餘無幾,她苦笑:「要搜羅不難,因為剩下來只餘幾項。於是我們開始拜訪師傅,但也不是拜訪你就拜訪你,因為師傅都好有脾氣。」

Image description Anthony與炳記兩位陸師傅的對話後,以傳統鍛敲技術加上琺瑯工藝,製造了六角茶盤來襯托炳記師傅的茶具。

Image description

兩個高貴女士,開始落地叩門,先去油麻地找炳記銅器。銅導熱快、存熱量高,是矜貴廚具的必用材料,香港舊日很多廚房、涼茶舖等都用銅器,曾養活不少銅器師傅,但到了今天,炳記是全港碩果僅存的手打銅器店,師傅年紀已經很大了。

「走到門口,見到有兩個後生仔,其中一人是位新加坡人,他正購買十個銅煲。我好奇,怎麼會買十個那麼多呢?原來他母親去妹記吃粥,味道太震撼了,就跟妹記要了食譜,但回家後怎麼煮都煮不出同樣味道。後來妹記告訴她,你要煲出這味道,一定要用炳記的銅煲。」銅煲會消耗,越煲會越薄,怕以後買不到,結果粥迷變成了炳記銅器迷,着兒子來港順道大搜購。

Image description 陸樹才和陸強才、炳記銅器與蘇林海合作的《翡翠盤高走夜光》 ,用上了黃銅、紅銅及琺瑯。

首展中,飄雅活藝找來炳記跟年輕工藝師Anthony合作,背後有一大段故事。Yama記得剛認識炳記時,師傅都不理睬他,「我幫他買茶壺,就有偈傾下,大家再講講歷史。我們是經歷了好多次拜訪,再聊起來了。」Penelope說,初衷是要讓老師傅跟年輕人合作交流,但又不敢太打擾他,「其實師傅有一個『徒弟』,他是個廚師,長居美國,每年有兩個月回港。起初他一直找師傅修理,央師傅教他,但師傅說自己沒能力出糧,讓他在這邊吃和睡,始終不教。後來有一年他回港三個月,再求師傅,終於得到首肯,讓他在背後看師傅製作及拍攝,他又開了炳記的臉書專頁。」Penelope強調的,是即使這麼堅毅去學,老師傅能教能授的始終也不多,畢竟今天社會結構不同了。但他們想做的,是讓兩代能好好交流、互相啟發。

Image description 飄雅活藝(白色部分)由1948年的唐樓改建,旁邊黑色的唐樓則收租用以提供營運基金。

唐樓大翻新
於是,他們繞了一大條路,先找Anthony跟師傅訂銅壺和杯。Anthony跟師傅一直聊銅器,認識了,到交收時,Anthony才造出襯托的茶具,去配師傅做的銅壺和銅杯。開騷前兩個月,一整套的拿去給師傅過目,「Anthony自己有點尷尬,不知道師傅反應。但結果師傅拿着那六角形茶隔,不願放手。他不斷反問Anthony這六角形這麼難做,他是怎麼做出來的?又問他銅上的珐瑯怎樣上漆?自然地,二人就開始了交流。」

新舊交流的不只是工藝師,還有建築。飄雅活藝使用Yama的私人基金運作,基金來自她收購了中環幾橦舊唐樓,再將它們改建翻新後出租,當中包括了飄雅活藝旁的一橦、太平山街一橦,「我用租金來補貼這邊,因為有收入,可以替香港做點事。」因為一直有跟建築師合作,她找同一位建築師替飄雅活藝保留原來建築,但重新設計。歷史逾70年的這唐樓,部分磗塊已自然剝落,唯有做點加固工程;每層的每級樓梯高低都不一樣,也保留原狀。唐樓本身只有兩層,當年因為樓底高再每層分半,變成四層,分半後再劃出閣樓,住居了多個家庭。原本的供電很落後,二樓的電是拖地下的電錶上去,都要重新設計。因為Penelope從前在蘋果電腦工作過,負責店的打點,有這方面經驗,都一一處理好了。四樓角落原本是閣樓的位置,也重新設計成閣樓,預留作駐場藝術家居留。建築物的天台翻新後,裝上水龍頭,可開用水的工作坊。天台又裝上了大型吊臂,若有噸重的藝術品要搬運,就萬事都先俱備了。

Image description 4樓改建的小閣樓,供駐場藝術家暫住,上為床鋪下為工作間,附廚廁。

畫廊大把人做
因為要搜集資料,她們跑工藝小舖,跑工廈。為了籌備下一個以竹為主題的展覽,又率先去跟師傅學開竹。香港的富裕家族、上流社會中,不少人都有收藏藝術的習慣,他們都留在冷氣房,搖着手中香檳,高貴又自傲地望着自己的藏品。Yama固然有資源,但為何出錢出力,流着大汗去做這些,而不是像那些朋友,用收藏來支持喜歡的藝術?

「旅遊時,我喜歡買工藝品,例如水杯都是手造的。使用時,會想到自己曾在那裡購買,購買時會儘量認識工藝師,跟他聊聊,知道多一點背後的故事。」Yama喜歡歷史,也收藏古董,她笑說自己收藏的都不貴,「宋瓷在宋代,本來就是日常用品,並非純擺設用。」

「我藏家朋友好多,但我想法不同。我想栽培新人,不只是幫他們買東西,而是讓他們學多一點。我覺得我們在失去自己的文化,需要推廣一下。」首展中她們找來老師傅跟年輕人合作,作品都是Crossover,這也會是日後展覽的主軸,「我們每次Project都是找工藝師、設計師合作Crossover,我想讓他們合作,能增值自己。本來做自己Solo容易得多,但請外國人來跟本地工藝師合作,就每次都不同。」交流的結果方向,是希望工藝師能發展出一些新的設計和產品,工藝並非純藝術,本來就有功能性,「我們希望是做一些可以日常生活用的設計,現在畫廊大把,畫家/設計師很多。很多人畫到好靚的圖,但他們不會自己造,又不懂物料特性,很可能最後做不出來。如果是做畫廊、藝術品,已經大把人在做,唔使我做。我希望做出來的東西,是工藝師自己做的,他要自己去摸索,他知道物料特性,是普通人可以用,日常用到摸到的。我們展覽也有做藝術品,但以日常用品為主。」她對傳承樂觀,但強調傳承不能只留戀舊物,必須開創,「年輕人喜歡的東西,每個人都追求與別不同。工藝手造,每一件都獨一無二。」

一月撞正疫症爆發,飄雅活藝決定照計劃開幕,遊人比平日少了,但來的人都看得高興,她們就滿足了。頭一年策劃了四個展覽,都有腹稿。立足本地,但同時放眼世界,「遲些我們會帶台灣、日本的師傅過來,跟香港的工藝師做交流,這樣我們才可以成長。否則你天天留在Studio,也可能沒有可增進的地方。」這個傳統Art Month沒有了Art Basel,展覽很多都取消了,回頭一看,藝術銷售隨當年Art HK(後來被Art Basel收購)來港急升,迄今約十年,藝術在香港到底落地生根未?「這次是個好機會,讓我們發展自己的市場,既然外國人不來了,有個空間,畀個機會自己。疫症蔓延,是艱難了,但我仍然樂觀。我們各自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同鍾意做的事,儘量把它做到最好,就是這個精神。」

《匠藝古今》
開幕展覽
展期:即日至5月16日(星期日)
時間:星期二至六 上午11時至下午6時
地址:香港中環卑利街十一號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