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香港2022國際演藝協會會議 會議集思廣益 回應全球議題

2022-06-10

香港2022國際演藝協會會議按全球演藝界現正面臨的議題,舉辦了六場網上直播專題討論環節。會議圍繞藝術和人文學科的三個關鍵元素,時間、空間和人展開討論,以審視過去和未來(時間)之間的複雜性;地域和表演場地(空間)之間的關係;以及藝術家和社區(人)之間的聯繫。六個主題包括:文化地域與戰略合作、重新想像文化遺產與傳統、建構(解構)劇場 / 表演空間、駐場計劃與夥伴合作:創造藝術協同效應、藝術.癒合.(再次)連繫社區,以及藝術科技:全方位聯繫的新領域。參與講者來自不同地區及專業,令討論迸發火花,從多角度探索新思路。

表演空間平台 伸展至虛擬空間 

Image description 「建構(解構)劇場 / 表演空間」專題討論由香港小交響樂團行政總裁楊惠(左上)主持,講者包括: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John McGrath(右上)、Circa當代雜技團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Yaron Lifschitz(左下)及香港劇場導演及教育工作者鄧樹榮(右下)。

「建構(解構)劇場 / 表演空間」專題討論由香港小交響樂團行政總裁楊惠主持,旨在探討不同類型的特殊表演空間,同時審視傳統與非傳統表演空間的優勢和局限。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John McGrath指意想不到的表演空間可激發觀眾的好奇心,以往他多次在非傳統空間舉辦場域特定演出,包括:山上軍事訓練基地、夜店、荒廢火車站等,其中《Border Game》更將真實體驗與遊戲和戲劇相結合,進一步打破既定的表演場地框架。他現正負責制定興建中的演藝中心The Factory之策略方針,期望以更具創造性的方式與社區互動,觀眾也可以成為表演者,例如以沉浸式體驗置身其中。同時,他邀請藝術家為The Factory創作在線作品,其中一個項目為電子遊戲平台,推出數星期已有逾百萬瀏覽人次。他表示表演空間除了現實空間,也應包括虛擬空間,因為科技可令劇場變得更精采。

Circa當代雜技團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Yaron Lifschitz指劇場表演不應受空間框架限制,但必然受政治、經濟及文化框架影響,藝術家在這些框架下尋突破,創造不完美的舞台,形成戲劇性張力。他經常重新定義表演空間,曾在叢林、墓園、教堂舉辦特定場域演出,儘管在這些空間或有意想不到干擾,例如暴風雨、狐狸入侵等,卻能為觀眾創造魔幻體驗。緃然嶄新表演空間可為觀眾帶來新鮮感,然而令人醉倒的始終是酒本身,而非酒瓶,他希望藝術表演是為滿足人的基本需求,而非滿足噱頭式的獵奇心態。

香港劇場導演及教育工作者鄧樹榮創作戲劇時經常反問自己兩個問題,一,想展示什麼影像?以及為什麼?二,什麼是影像?他指影像是由時空所定義,劇場時空可影響觀眾的感受。他以2000年執導的《夜探王屋》為例,場地是一間位於沙田、十九世紀興建的大屋。王屋只可容納三十位觀眾,演員及觀眾也分成兩組,兩組演員同一時間在不同空間演出,令兩組觀眾觀賞故事的次序也不同,帶來截然不同的觀感。他指出對表演藝術者而言,空間不是一個實體的物理結構,疫情下更要不斷反思科技和表演時空的關係,思考如何在特定文化背景中把想像力昇華。

藝術為社區注入治療力量 重建共融關係

Image description 六場專題討論以網上直播形式舉行,圖為「藝術.癒合.(再次)連繫社區」專題討論的主持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何嘉坤(左),以及講者藝術在醫院總監鄭嬋琦(右)。

另一場專題討論「藝術.癒合.(再次)連繫社區」由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何嘉坤主持,探討不同類型的演出之治療價值,並闡釋如何以藝術連繫社區。TerryandTheCuz藝團總監Govin Ruben分享澳洲臨床心理學家Rob Gordon博士有關社區災難後療合的研究,報告提供協助經歷共同創傷的人士之方法,包括:組成社區、促進社區聯繫、正常討論災難及其影響、建立共同訊息系統、溝通時尊重差異、複雜性、界線和身份。此外,他從美劇《色慾都市》其中一集〈The Post-It Always Sticks Twice〉獲得啟示,藝術在社會可擔當三個角色:一,探索為社區提供動力的不同關係;二,為社區提供各種解決方案;三,提出和檢視社區面臨的挑戰。他表示疫後的社區藝術項目不用太複雜,應以熱情連繫大家,分享故事和感受。

藝術在醫院總監鄭嬋琦深信藝術具有安慰及治療心靈的力量,她舉例有長者作畫後忘形高呼:「我是一個藝術家,而不是病人。」2005年她到斯里蘭卡協助經歷海嘯創傷的孩子,共同創作《三隻小羊》被摧毁家園的表演,然後帶孩子走到災後一直逃避面對的海灘,手拖手走進水中,幫助他們克服恐懼。疫情期間雖然藝術服務停擺,她正研究紓緩疫症情緒的實體藝術活動。同時,疫情下醫院中不少長者的基本技能變差,她認為現正是凝聚不同界別藝術人才的契機,共同探討協助長者的新方案。

美國Doris Duke伊斯蘭藝術基金會文化建橋計劃總監Zeyba Rahman指出計劃的理念是透過策略性的運用藝術和媒體,致能有效地營造社會共識。她講述一位著名穆斯林Omar ibn Said的故事,主人翁生於非洲,1807年被抓到美國南卡州查爾斯頓當奴隷,後來他以阿拉伯文寫自傳。2017年這自傳被數碼化,因此改變了很多美國人對非洲奴隷的了解,亦掀起學者和藝術家研究Omar的熱潮,藉着講述他的故事有助撫平2015年在查爾斯頓發生白人槍殺九名黑人事件,在社區所留下的傷口。疫情期間,她反思如何多走一步,以藝術讓人在困難中看到曙光,同時善用科技與社區保持緊密聯繫。

最後,何嘉坤從電影《星球大戰》尤達大師的經典對白:Do or do not, there is no try獲啟發,以「沒辦法保證成功,只好嘗試」作總結。透過這六場專題討論,講者及超過四百名來自三十七個地區的與會者分享經驗、互相扶持,在疫症帶來的新常態下,探索新機遇,以嶄新思維重新連結各方力量,煥發全球演藝界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