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再18種發聲與失聲方法》 梁基爵以驅動追蹤裝置衝擊視聽界限

2022-07-05

藝術與科技的融合除了擴闊創作空間,協助藝術家把天馬行空的想法付諸實現,也為觀眾帶來創新的視聽和互動體驗。作曲家、媒體藝術家梁基爵(GayBird),一直以多重身份活躍於香港音樂和藝術界,透過先進舞台科技衝擊觀眾的視聽界限。GayBird及其創作團隊為即將上演的藝術科技舞台創作《再18種發聲與失聲方法》設計了嶄新的裝置和系統,包括遙控車、3D咪高峰、舞台追蹤系統等,他表示這些設計並非為技術層面的展現,而是配合整體的劇場演出概念,甚至成為演出當中的一個角色,讓觀眾一起擁抱科技,體驗藝術。

Image description 作曲家、媒體藝術家梁基爵(GayBird)視發聲和失聲為一生探索的課題。

發聲與失聲之間刺激感官

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大多源自生活,作為以聲音為主要工具的藝術家,GayBird把發聲和失聲視作一生探索的課題:「我到底要怎樣呈現聲音呢?聲音要如何被消失呢?我覺得這課題彷彿跟我們的生活有莫大關係,於是便借助這種科學性的意象,去呈現我們生活中的事情。」這便是去年上演的《18種發聲與失聲的方法》之核心主題:聲音影像呈現與感官接收之間的微妙關係。《18種發聲與失聲的方法》是場域特定作品,直接運用M+博物館大台階的地理環境之特點,化成製造和消滅聲音的靈感。「表演舞台設在落地玻璃後,由於隔着玻璃,觀眾聽不見表演者製造的聲音,當一些理所當然的物理現象消失後,可借助技術和科技去『聽回』那些聲音。當影像和聲音脫節或錯配,可令觀眾產生許多不同的感官反應。玻璃背後是維港景色,其中一幕表演者往後跳,視覺上猶如躍進海中,也刺激了觀眾的感官。」

Image description 前作《18種發聲與失聲的方法》直接運用M+博物館大台階的地理環境之特點,化成製造和消滅聲音的靈感。

善用沉浸式音響系統發揮藝術科技力量

GayBird指《再18種發聲與失聲方法》並非重演,而是第二部曲,以全新角度和元素去探索創造聲音與靜音的課題。「今次演出將在葵青劇院舉行,要將一件場域特定的作品放到劇場裏,當中大部分東西要重新設計和處理,我們亦新增了許多技術和科技元素。」

GayBird以往的演出經常採用令觀眾耳目一新的電子樂器或機動裝置,包括機械臂、晶體衛星、地心引力儀等,以實踐他的藝術概念。《再18種發聲與失聲方法》技術總監馮海林(Allen)透露今次演出加入了遙控車和追蹤系統:「我們找來專門做機械車創作的媒體藝術家黃智銓(Kenny)合作,和他一起設計這輛車要如何與系統配合、如何跟其他媒體融合和互動。另一方面我們亦嘗試加入位置追蹤系統,主要用在遙控車上,這技術可以將遙控車和系統進一步連在一起。其實我們在之前的作品已經想做位置追蹤,但一直欠機緣,今次終於是適當時候了。」

此外,GayBird指葵青劇院的沉浸式音響系統,亦令聲音的表演上有更好發揮,「今次作品有一些部分是特別為了場地的沉浸式音響系統而創作的,我們在台上運用3D咪高峰採集聲音,又會用一些裝置來讓這些咪高峰移動,從中產生空間感,再由劇場裏的音響系統來呈現。簡單來說,觀眾聽到的,亦可在台上看到,兩者同時在移動。你可聽到聲音,同時亦可見到它是如何運作,在不同的空間出現。這件事真的要在現場才能感受到,我也十分期待。」

藝術與科技的結合為世界大勢所趨,然而GayBird約十年前已展開一系列運用科技和多媒體元素的創作旅程。「我會把自己的作品定性為Media Art(媒體藝術),結合視覺、機電互動程式、工藝般的樂器製作及裝置藝術於一體,成為一個更完全的音樂經驗。生活離不開科技,藝術家從生活中取材,自然會涉及科技元素。此外,Media Art的發展尚未成熟,不少工具也很富實驗性,因此創作時會出現困難或阻滯,在trial and error的過程中又會獲得新啟發,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所以令我一直沉迷發掘新媒體去呈現音樂的種種可能性。」

Image description 《再18種發聲與失聲方法》將在葵青劇院演藝廳上演,團隊設計了嶄新的裝置和系統,為觀眾帶來充滿視聽感官刺激的互動演出。

《再18種發聲與失聲方法》
日期及時間:7月29及30日 下午8時
7月31日 下午3時
*7月30日設有演後座談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票價:$420, $280, $150
查詢:2694 2525
購票網頁:ticket.urbtix.hk/internet/zh_TW/eventDetail/43488

(資料由康文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