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練乙錚《環臺騎乘記》: 念去歲那一千里山星雲風

2013-03-28

(卡夫卡按:臺灣是香港人最常去的旅遊景點之一,但很少人會像練乙錚那樣以自行車方式環繞寶島遊。他形容他這次的「自駕遊」是一種「慢活」,沿途是大家坐飛機或開汽車都不能看到或感受到的風景與情味。這獨特的經驗,促使他寫成《環臺騎乘記》,書中除了談及自行車的資訊外,還有許多他對臺灣社會各方面的看法與見解。或許大家先看看練乙錚在《環臺騎乘記》的書序,對他與自行車、臺灣,可能都會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Image description 在新作《環臺騎乘記》分享會上,練乙錚與在場人士分享在臺灣遇到的樂事。

Image description 練乙錚在太平洋岸經過北回歸線。

令我着過迷的玩意真不少。小時候住在山邊,是個野孩子,朝思夢想的是鬥蟋蟀、撲蝴蝶、造彈弓打牙鷹、捉山澗裏的小魚;稍長,喜歡集郵、打籃球;成年之後,迷古典音樂、歌劇、芭蕾;近十多年來,每逢周末例必長跑、划艇、航帆。可是,纏綿哀怨「苦戀」數十年、歷久彌深直到今天的,唯獨是騎自行車。曾經自問,是甚麼原因?

一種理論認為,所有選擇都是理性的;人在各種制約之下,選取最合心意的事物。少小之時,制約比較多,只能挑一些簡單、就近、不花錢的嗜好;野孩子就玩野孩子大家都玩的東西,不作非分之想。年紀漸大,制約漸少、選項漸豐,也更知道自己喜歡甚麼,嗜好就更能反映與生俱來的真性情以及後天獲得的價值觀。

自行車快。快?怎快得過一部機車?更別說一輛渦輪增壓跑車了。不過,這裏說的快,不光指物理速度,而且包括心理感覺;後者特別繫於距安全極限有多遠,簡單而言就是還要考慮刺激。玩風帆的人都知道,風浪三級的時候,船體傾側厲害,船員高高「掛」在上風舷邊,身體大半凌空,腰板盡量向外拗,屁股沾着浪花,在風浪中竭力保持船體平衡,實際速度就算只有十海里,感覺卻像快過子彈火車。同樣,自行車便是下坡,極速一般也不過四五十公里,然而在急彎角上俯衝,一半這個速度已是要命的快。出門騎乘一轉,達此境界很平常,但試問,開一部保時捷,能有多少機會把計針推到紅線?在這個包括心理的意義上,自行車比任何一部V12跑車快!

自行車簡單。十來種部件組成的東西,修整是眼見工夫,保養更加容易,零件從來不缺,設計永不過時。不過,自行車如同一切嗜好物,既可簡單地玩,也可複雜地撚。就是傳動鏈的寬度、輪齒橫直切面的幾何形狀等規格,看似微不足道,發燒友之間,卻有永遠爭辯不休的觀點、比較不完的成品。屬於高學識高智能一族,更可汲汲於探索自行車的運作原理。原來,自行車力學,不僅比四輪車複雜,長久以來還是一個理論物理難題,比洲際彈道飛彈的基本原理深奧得多;後者二百多年前已經解決,中七念數理的學生都懂,但對自行車為甚麼能保持平衡的解釋,物理學家長期以來莫衷一是,一直到2011年才算看透!

自行車環保。研究者測得,運動員吃香蕉騎自行車走一公里的碳足跡,平均是三十九克二氧化碳當量;開一輛1800cc的小汽車,碳足跡卻高達二百七十(約七倍)。另外,一部自行車的平均壽命和一輛小汽車差不多,約為十五年;生產一部自行車,碳足跡約為二百四十公斤二氧化碳當量,但生產一輛中型房車,則高達十七公噸(七十倍有多)。

騎自行車,是增氧運動,對身體心肺功能很有益。(聽說,還能減少皮膚皺紋、返老還童……)。

等等。

所有這些好處,都是我十分看重的,因之愛上自行車,不是偶然。

然而,為甚麼選擇環臺呢?為甚麼要「環」?為甚麼是「臺」?

Image description 新書發布,練乙錚為粉絲簽名留念。

圓圈,在人類的文化心理上,有一種神秘的符號意義。我曾在一本傳記裏,讀到帆航界名人Sir Francis Chichester繞地獨航一周後,「回到原點,輕輕把頭纜繫在同一根柱子上,四周風平浪靜,好像甚麼也沒發生過。」但我相信,他繫繩的剎那,一定感到一種特殊滿足,因為我只不過是讀者,讀着「回到原點」那幾個字的時候,竟也有強烈的圓夢感覺。念起之初,我決定這一回騎乘的路程要比較長:一千公里。有了這個想法,就到網上瀏覽。一看,這個長度的有名路徑多着,如溫哥華島由南到北「龜兔一千」就是一個熱門;還有「卡爾瓦略/溫哥華」大直路,也是一千;東澳洲的「菲利浦/臥龍崗」、西澳洲的Munda Biddi(珀斯附近Mundaring到西南部Albany,世界最長山徑車路)都是一千。這些路徑,各有千秋,但就是沒留住我的注意力,大概是潛意識在跟我說,從A到B的路,其實沒有終點。後來,不知從哪裏看到,繞臺灣一個圈剛好一千,於是馬上查看相關資料,愈看愈覺合適,很快就決定了:「寶島一千」!

事後總結,這個一千,除了要求有相當的體力,其他方面並不太艱難。臺灣氣候溫和,社會安定,衞生條件不錯,自行車文化出奇旺盛,對騎乘客的支援充足──各式食肆、旅館、民宿,到處都有,一天的路程以內,不愁吃、住。除非你喜歡,否則不必帶帳幕,也不需帶備很多糧草飲料。公路旁邊、大小市鎮裏的警察局,都有「鐵馬驛站」,全天候不分晝夜招待長途騎乘客稍事休息。路上遇到問題的話,當地人很樂意幫你一把,語言溝通不是問題。城市火車站旁邊,總可以找到自行車修理店。環臺各線公路的路面質量都很好,一般設有小型機車和自行車專用道,而且打掃得很乾淨,我最後跑了幾乎兩圈總共一千七百多公里,只一次要閃避前面地上的碎玻璃。

因此,在眾多的長途騎乘路線當中,「寶島一千」是「入門一千」、「悠閒一千」、「周末戰士一千」、「人人的一千」。沿途除了東北面,很多是郊野或臨海路段,景物怡人,但對一些經驗豐富、想挑戰更高極限的騎乘者而言,這條不是最合適的路線;南美的巴塔哥尼亞,中、巴邊界的喀喇崑崙,或者加州三九五號公路中段向東轉、穿越死亡谷到內華達那條路,可能是更好選擇。當然,入門之後,其他路徑便不是那麼遙不可及。

騎乘是一種「慢活」。在路途上,你一面走,一面能看到感到坐飛機或開汽車都不能看到感到的許多事物細節。留意到甚麼,因人而異;吸引我的,除了風景之外,往往是社會和人。因此,這本書的主題儘管是騎乘,談及不少關於自行車的資訊和我自己的騎乘經驗,但對臺灣社會各方面,着墨也很多。

倏忽又是一年,每想起那一千里山星雲風,歷歷在目都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很感謝天窗出版社替我出版這本書。當然,讀者如果欣賞,那顯然是因為這書還包含了編輯們辛勤細緻的心力。主要文章的第一版權屬於《信報》,能夠匯篇成書,我也要多謝信報有限公司的慷慨支持。

練乙錚

2013年2月

於秋田縣岩城二古橫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