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 是我2005年第一個劇場作品,當時只不過想在離開劇團全職生涯後嘗試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 舞台 - 創作,擁有屬於自己的演出,沒有什麼野心和計劃,沒想到,這個作品成為了我事業的其中一個轉捩點,開展了我自編自導自演的獨腳戲表演形式,也讓我從此踏上了創作之路。
從首演到今年,演出場地經歷了藝穗會和藝術中心麥高利兩個只有一百觀眾的小劇場,然後到壽臣四百人劇院,再到演藝學院戲劇院,再到2011年移師到有一千多觀眾一場的歌劇院,幸運地每次也得到熱烈的反應,這是我決定創作的第一天從來沒有想過的。
曾經有人對我說,這個戲我可以年年重演,因為每年都有人即將踏入三十歲,也有人對我說,不應該再演,應該集中創作新的作品。對這兩種說法,無對無不對。2006年第一次重演,是因為我好奇自己在首演一年後再演這個戲會否有不同感受,到後來每次重演都視作表演和導演技巧的提昇,除了劇本基本沒有大改動,我要求自己繼續把演出提煉,因應不同場地而加入新的佈景,錄像,音樂或舞台調度,直到第七次公演,搬到了一個最大的場地,有了我最想要的舞台效果,我才真正覺得導演功課算是告一段落。另一方面因為三十歲這個主題為很多人帶來共鳴感,輕易把一些對舞台劇沒有興趣的人帶進劇院,這些年慢慢竟發現自己多了一份劇場工作者的使命感,希望向更多人推廣劇場表演,每次重演只為深信還有更多人可以因此而擁有了觀賞舞台劇的第一次。
八年來《29+1》一共公演了七十九場,還包括到北京和澳門演出,不知不覺總觀眾人數已經超過三萬四千人次。這三萬四次觀眾人次,是用了七年時間「滾」出來的,因為主題,因為演出,因為口碑,因為好奇,當中不少人一看再看,再推介給其他人看,算是我人生中所經歷的一個小奇蹟。有時我還會問自己,到底還有多少人可以因為這個戲而入劇場呢?
今年四月,將會在香港舉行八次方,也會是這個作品在本地的最後一次公演,這個對我來說有極大意義的戲,應該在舞台上有一個最圓滿的終結。或者,在這次終結篇後,我就要放低這個問題,如經歷另一個29+1一樣重新出發。這個戲還會不會再在香港舞台出現?會。我一早對自己承諾,希望在我59+1之年不作改動再演一次,到時台下的觀眾希望就是當年和我一起在劇場成長的你。 (文:彭秀慧)
林若君,一個土生土長的典型香港都市女性。
即將踏入三十歲的她,不自覺開始擁有大部分同年女子的憂慮:事業,感情,身體狀態……種種不安讓她陷進了人生前所未有的低潮。在友人介紹下,她搬進了一個陌生女子黃天樂的家,竟然發現這個女子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從這一天,兩個女子在空氣中互相融合,觀照,影響……到底是誰闖進了誰的世界?
關於彭秀慧:
香港最具號召力的劇場創作女演員,其自編自導自演的獨腳戲系列 — 包括《29+1》、《再見不再見》、《月球下的人》、《Tiffany》— 以獨腳表演形式,配合風格幽默且感情細膩的故事內容,累積了接近六萬觀眾人次,成功建立香港獨立創作女生形象,為香港劇場創作帶來另一種浪漫調子。09年,Kearen被CNNGO.COM評選為“The Hong Kong Hot List: 20 People To Watch”,讚揚她真摯動人,情感澎湃的舞台演繹打動了不少香港觀眾塵封的心靈。11年,Kearen在民意投選下獲香港電台及香港戲劇協會聯合頒發香港舞台劇「最入心女演員獎」。去年獲城市女青年商會頒發「全港時尚專業女性」,表揚她以身作則,推廣女性美予公眾認識,從而得到公眾認同和尊敬,並繼續帶領女性提升整體社會地位,將「時尚」和「形象」帶入生活。
2013年4月11日 - 4月21日
8pm (4月15日休演)
2013年4月14日及4月21日3pm
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特別演出 楊尚斌│ 林澤群 朱栢謙 徐羨曾 泥鯭@Rubberband (分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