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不老的戰跡》戰爭的真貌 無盡的轟炸 │何兆彬

何兆彬 | 2019-05-22

看《不老的戰跡》,首先想到的是八十年代尾出現黑白片彩色化技術,當年此科技惹起爭議。當年電影人Ted Turner公布了將會把《大國民》彩色化,受到猛烈批評。影評人Roger Ebert及Gene Siskel花了一集節目去討論此話題。

最著名一段,是George Lucas(星戰)於1988年在美國國會發表講話,指將黑白歷史片段改成彩色,將會改變了歷史傳承。他說:為了謀利而改動或破壞藝術及文化傳承的人,都是野蠻人,而如果美國政府縱容他們,歷史將會記得我們是一個野蠻社會(People who alter or destory works of art and our cultural works of art and our cultural heritage for profit or as an exercise of power are barbarians, and if the law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tinue to condone this behaviour, history will surely classify us as a barbaric society. )。他甚至預測了,有一天我們可以將角色換臉、或改變對白(Tomorrow, more advanced technology will be able to replace actors with “fresher faces,” or alter dialogue and change the movement of the actor’s lips to match.)

結果二十年後,他自己就是那個用科技改動舊作的人。九十年代,多年來不斷以CG改動《星球大戰》,《星戰》一早被入選國家影片登記表(National Film Registry )一直不願交片,多年來不斷被人翻出這舊帳批評,那是後話。

Image description

《不老的戰跡》沒有引起任何爭拗,因為導演Peter Jackon只是作一次性的藝術加工,將成果變成這電影,而他做這project沒有收取一分酬勞。《不老的戰跡》被形容是他最私人的一齣電影,因為他一直為一戰而著迷,他的祖父,也是一戰中傷重死亡。

Peter Jackon接到這案子時,他得知可任意使用IWM film archives的所有歷史片段。他翻出共600小時,200個士兵的訪問,電影由黑白片段開始,漸漸變成了彩色。猜想他的用意,是要給你看到那鮮紅的血色。歷史有被用藝術手法改動了,但效果頗為震撼。電影沒有旁白,他接合了不同士兵的訪問句子,刪減編輯過後,既密集又充實。那些退了色的影片加上曾經年輕的聲音,反而最真實,最可怕。

據歷史學家說,一戰比二戰血腥慘烈得多。當年出征的多是十幾歲的孩子,被政府洗了腦,就人人都說要上陣殺德軍,結果只有少數人能夠回去。片中最令人深刻的有幾點:一,據紀錄片記載及訪問,孩子們都當戰爭是玩耍,直至看到同伴被轟得腦漿滿地;

二,到了陣前,躲在戰壕中,最難忍受的是無盡的轟炸,你想它完,但叫天不應叫地不聞。這一層,即使我看過不少的戰爭電影,對停火或甚至和平的渴望,也只能想像,很少電影能拍出那種近乎絕望的等待。另外,電影仔細紀錄士兵的飲食、衛生、怎樣拉屎,結果人人都生蚤,衛生情況相當可怕

三,雙方埋牙,英兵最終完成任務,擄獲戰俘,回途上的士兵說,雙方略作對話,其實都沒有情緒,更別說仇恨。經過了漫長戰役,兩軍最大的共識,是戰爭真是愚蠢。

中五時,歷史老師要我們去看《殺戮戰場》(Platoon),以票尾交功課(母校也要我們每學期去看一場古典音樂會)。我懷疑今天天天看Marvel電影長大的小朋友,會以為Whatever it takes, Save the world都是很輕易的事,《不老的戰跡》會是這年代增加歷史Common Sense的好選擇,它真的令我感到害怕。(電影明天上映)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