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Published in HK】Fashionary 打進全球市場的時尚百科

2022-06-10

在香港做出版業,聽上並不樂觀——文化環境本身猶如沙漠,加上進入科網時代,全球紙本書業步向夕陽,香港簡直是絕境中的絕境。然而「有燈就有人」。本地出版界除了有今迎來十周年、踏上獨立出版之路的香港文學生活館外、專注非主流題材具深層次思考書籍的dirty press外,更有以嶄新式時尚專業圖鑑在國際殺出血路的Fashionary。這幾個香港出版單位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在最壞的時代,只要專心致志仍有可為之事。

TEXT by CHRISTOPHER LAI, PHOTO BY BEN TAM (PORTRAIT) & FASHIONARY

Image description Penter Yip,2008年從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設計系畢業後創辦Fashionary,至今已推出多本圖鑑式時尚百科,在世界各地暢銷。

Fashionary 創辦人Penter Yip:「我們做書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做Bible。」

「個市場咁細」,這句話在香港做創意行業最常聽到的晦氣說話。甭說別的,就是時尚刊物印行量不過一萬幾千份,撰文拍攝的預算能有幾高?於是,惡性循環就是:市場細—公司收入少-養不起從業員-無叻人入行—水準低下—讀者再遠離。但原來在國際時裝設計類別中,有數本長期暢銷書籍都來自香港出版社Fashionary。創辦人Penter Yip從一本速寫筆記開始,十三年來推出多本百科全書式的時尚圖鑑,用沒有地域限制的英文和資訊圖像打入全球市場。

Image description 2016年推出的《Fashionpedia》是不少時尚製衣從業員的重要工具書。

英文出版+infographic語言

Fashionary最新推出的一本書名為《The Denim Manual》,內容涵蓋了牛仔布工業的各個方面,包括歷史、面料、設計、洗滌和護理。它還探討了該行業特有的技術流程和術語,並包括許多內幕和見解——一如他們兩年前推出的《Textilepedia》,一本關於布料的百科全書,讓讀者可以通過簡約易明的圖文理解布料的歷史、價值以及背後有趣的故事。如果要說Fashionary的成功之道,不離它從一開始就用英文出版,以及獨樹一格的infographic語言。

Image description 出版社最初數年主力製作《Fashionary》速寫本,後來成功擴展到書籍。

「《Fashionary》一系列sketchbook在最初四年成功暢銷後,我們發現設計師對這種幫助他們設計的出版物有需求,於是用同樣概念衍生了《Bag Design》和《Shoe Design》,兩本都是把多種手袋款式組件Template匯集的工具書,結果反應也很好。但那時人手有限,遠不如2016年第一本正式的百科式出品《Fashionpedia》複雜。」最初公司員工不太同意Penter編輯《Fashionpedia》的計劃,但他信心十足、力排眾議,最後眾籌成功。雖然製作費達近百萬港元,但最終此書成為出版社長期暢銷的招牌貨。這一步是Fashionary從專業轉向更大受眾的最重要一步——任何將《Fashionpedia》拿上手的人,都不難感受到那澎湃的資訊快感,就像買日本雜誌的「永久保存版」,買一期揭一揭就可以獲取該題材鉅細靡遺的資料(有少少關係都放入去做專題故事的精神),而且裝幀時尚精美,放在書架上賞心悅目。

Image description 讀者對翻查價值較低的《The Hidden Facts of Fashion》反應平平

Penter 說︰「我們做書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做Bible,讓讀者在一本小書裡得到大部分你需要知道該類事物的基本知識。從最初起目標讀者就是全世界的時尚設計師。因為香港市場太細,所以一早就決定用英文做,這樣應該足夠養活我們。」

時尚書籍的「第三條路」

在手機閱讀一切的年代,Fashionary一系列時尚百科的成功,很大程度受益於infographic的編寫方式。「我們去年作了一次回顧,發現這方程式是碰碰撞撞中找尋到的。因為目標讀者,即是時尚設計人員,的確是一群視覺主導思維的人,不太喜歡看文字。我們思考如何可以盡量用圖像表達,但應該用文字的地方就盡可能簡潔地用文字表達。而最終發現,不只設計師,現今大部分讀者都是愛看圖多過字。但其實讀者也不是完全怕字,只是怕一大堆字,用圖像把段落串連起來,他們會較易接受他們本來就需要的內容。」傳統歐美出版界的時裝書都在兩個極端,一端是像咖啡桌書的圖片集,另一端就是只有文字的書,Fashionary可說是找到了「第三條路」。

Image description 《The Lives of 50 Fashion Legends》

經過數本在設計專業領域獲得叫好叫座的作品後,Penter在2019年曾推出一本《The Hidden Facts of Fashion》的輕鬆趣味之作,以短文形式解說「誰決定婚紗應該是白色的?」、「1950年的8碼比今天的8碼小得多」等鮮為人知的時尚細節典故,結果反響平平。Penter反思,或者此書與讀者的期望有所落差:「很多人覺得這些故事可能沒有翻查的意義,大眾的口味更難估計。」因此,Penter回歸初心,在2020年找到新平衡,發表雅俗共賞的《The Lives of 50 Fashion Legends》——用一條時間軸將大事連結時裝大師的生平(時間軸上的公仔很可愛),也成為筆者最方便的工具書之一。

文化差異就成地雷

「但《50 Fashion Legends》踩了地雷呢。我們編輯時將傳奇設計師出生年份範圍從1900劃到60年,於是名單上沒有黑人,出版時被美國網民攻擊得很嚴重。要說到影響力與名單上其他人相當的黑人,可能要數到Virgil Abloh,但他是70年代出生。彼時尚未發生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我們承認國際視野有點不足,香港人對種族議題的敏感度也不夠強。因為這個風波,我們減少在IG上宣傳此書,但在歐洲的實體書店倒還賣得不錯,也許在書店讀者較能平心靜氣翻閱,跟網絡氛圍很不一樣。」

Image description 耗支過百萬元開發的《Textilepedia》,突破了布料書乏人問津的窘境。

談到最近兩本關於布料的作品,Penter分享他對書籍設計的見解:「一直以來都有很多關於布料的書籍,但都是很沉悶,沒有人想看。《Textilepedia》我們花很多時間在資料搜集,尤其是拍照上。」我們曾在Page One工作的攝影師此時加入討論,指出書籍開本尺寸比大部分布料題目的圖書細小,加上插畫豐富,是能夠吸引讀者的原因。

Penter回應:「也許確是如此,我們另一最重視的是書本設計的美學。每次的排版、裝幀都希望盡可能滿足時尚的讀者的高要求。」最新的《The Denim Manual》也不例外,用牛仔布包裹封面外,更將書邊燙上牛仔褲鈕扣的銅色,可謂一絲不苟。

不是丹寧迷反而更客觀

「《The Denim Manual》的源起是出版社來了一位曾經專門研究丹寧的新編輯,不斷建議做一本關於牛仔布的書。」Penter起初不以為然,但認真的編輯私下做了詳細資料搜集,說服了他相信有一群愛丹寧的人會閱讀這本書,於是第二次花費過百萬資金開發新書。「市面上關於丹寧的書籍,很多都以品牌型號、潮流作主導,偏重古著、
vintage賞析。我們堅持『業務向』的編輯,例如色調、洗水、漂染上的知識,這些是市面上較缺乏的。」Penter不是牛仔褲迷,所以比較冷靜,沒有任何預設角度,反而帶來更全面的研究。為了配合丹寧布的美學,今回的插畫也一改以往中性的風格,Penter的太太Vicky帶來了一系列較粗獷的畫法,任何牛仔褲迷都應該一看。

Image description 資料豐富的《The Denim Manual》對廣大的牛仔褲迷具一定吸引力。

至於未來計劃,Penter表示今年正開發第一個App,將速寫筆記的概念搬到平板上,配合數碼筆觸為時尚設計師帶來嶄新體驗。不過對Fashionary而言,暫時核心仍然在實體書。「我們由始至今都想著不要做別人在做的,因為競爭已很大。」Penter認為香港環境給予他無限啟發︰「我們做書從不限於思考本地需要,但香港會考精讀本文化真的影響了我的approach。我覺得做實體書除了內容札實,設計美感是極重要的,某程度保護到實體書生存空間。」

日式百科編輯方式、國際化的英文語言、普世的時尚設計主題(有點像80年代的流行曲:日本曲改編、香港地歌詞、國際級包裝)……加起來成就了一間立足國際的香港出版社。說起來也真的有點cliché,但如果當中仍歸納出一些「香港精神」,可能仍然是hybridity。Fashionary的個案,說明了只要發揮靈活變通的態度,「市場」可以比我們想像中更大。

 

《The Lives of 50 Fashion Legends》 《The Lives of 50 Fashion Legends》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