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J.W.Anderson到Jonathan Anderson,一個人,兩種稱呼,代表一個過程。
不論是J.W. Anderson,或者Jonathan Anderson,現階段來說, 未必是很多人認識的名字,但在未來五年、十年、二十年,他大有可能,成為時裝界其中一位策動革命的設計師。
曾在倫敦時裝學院修讀男裝設計,未畢業便跑到Prada當visual merchandiser,負責櫥窗及店舖display工作,直至2008年創立個人品牌J.W. Anderson。短短幾年, 這位昂藏六呎,有型靚仔的北愛爾蘭男孩,憑着充滿挑釁性及前瞻性的視野,由倫敦紅遍世界。一年半前,還吸引到隻手遮天的LVMH注資,繼而欽點他入主旗下西班牙品牌Loewe。三十歲的他,手執兩個品牌,上年底在英國時裝大獎(British Fashion Awards),力壓Christopher Bailey及Tom Ford等老江湖,榮登年度男裝設計師寶座, 又得到時裝傳媒無限擁戴,忽然間,彷彿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這位擅於模糊男女裝界線的金童,早前訪港,除了宣傳他與英倫藝術家John Allen合作的capsule collection,還胸有成竹地向我們透露鴻圖大計,以及一個能夠一秒實現的快閃願望。
非男非女成名作
就是這班花邊仔,令J.W. Anderson被鬧到狗血淋頭,同時成功上位。(J.W. Anderson Mens FW2013)
幾年前,他開始漸露頭角,大家通常叫他J.W. Anderson(J.W. = Jonathan William)。那時候,天橋刮起中性熱潮,雌雄同體的設計,泛濫到令人麻木。生於性別混淆的亂世,對於曾在華盛頓Studio Theatre學藝、受過舞台costume洗禮的他,正是完美的天時地利。在一三年一月的倫敦男裝周,他瀟瀟灑灑豁出去,將女裝搬上男裝天橋,並決定不要似女人的男人穿女裝,而是冒着被萬箭穿心的風險,安排一班男模特兒,挺起胸膛穿上花邊短褲及長靴,以及連身短裙,這種視野,或者野心,不簡單。結果,好的不靈丑的靈,萬箭穿心躲不過,但花邊仔令他一夜成為網上洗版主角,在時裝史留名。
當時看到這批花邊衫,不禁質疑,他是否真的存心博鬧?抑或,暗地裡另有盤算?男裝騷完結後一星期,網民鬧人唔駛本不斷唾罵,他發表了女裝秋季系列,竟然發現,差不多半個男裝系列,搖身一變在女裝出現。兩個系列的處理手法,明顯已將時裝創作,凌駕於日常衣服的性別框框。在他眼中,不論是花邊短褲,或者one-piece皮裙,都是一件衣服,女人可以穿,男人都可以穿。當時,他事後曾在訪問中說過:「我當然可以設計T恤牛仔褲,但這樣不能推動時裝發展,我希望不停地push,可能現在人們認為瘋狂的設計,十年後就變了正常,祈望這天會出現。」年紀輕輕,用心良苦,怎能不like?然而,在最近的訪問,他也改了些少口風,驚訝創作時的無畏無懼,這是成熟的醒覺。
自此之後,他再沒有激進地衝擊男女裝警戒線,卻靈活地、溫和地繼續表達中性理念,在新世代設計師之中,旗幟鮮明。
兩年之後,有機會面談,心底裡,最想了解他非男非女的想法。「男裝及女裝,兩者的分野永遠令我着迷,這種興趣是與生俱來的。時裝是一種fantasy,每人都有權幻想,我也渴望自己能穿上一件crop top,但我相信永遠不可能發生。我討厭男士穿三件頭西裝,不喜歡他們穿上waistcoat,這令男人看起來很拘謹,透不過氣,好像被社會綑綁。」這解釋了他深藍冷衫加牛仔褲的招牌造型,至於他的三件頭論,大家有權同意,有權不同意,值得思考。
活化L字頭
Loewe Menswear SS2015
(左)Loewe Womenswear SS2015(右)Loewe Womenswear FW2015
創作了花邊教主,J.W. Anderson一下子成為行內最具爭議性的新星,有人狠評嘩眾取寵,有人大讚創意澎湃膽識過人。在兩派撕裂的爭議聲中,LVMH終於按捺不住出手,將他收歸旗下。
對於被欽點的過程,J.W. Anderson仍記憶猶新:「最初是LVMH的Delphine Arnault(母公司集團副主席及太子女)及Pierre-Yves Roussel(LVMH時裝集團主席及CEO)接觸我,提議收購個人品牌的部分股份,在磋商過程中,他們問我:『你有興趣為另一個品牌工作嗎?那是Loewe,不如我們去工場看看吧!』於是我跟他們去了西班牙,還扮作雜誌編輯參觀工場。我記得走進一間放滿皮革的房間,那時我心想:『這正是我夢寐以求的品牌!』恨不得他們立即把工作交給我,哈哈。參觀之後,我親手做了一本貼滿各類相片的scrapbook,那是我眼中的Loewe。」就是這樣,他加入了Loewe,官方新聞稿寫上Jonathan Anderson,相信是為了避免與個人品牌產生混淆。
去年六月的巴黎男裝周,他開始品牌活化工程,首先發布的新logo,挑選了當紅設計工作室M/M Paris合作。新版標誌,字體線條纖體了,像一下子放下百年歷史包袱,同時貼近他最愛的摩登簡約,不難想像,他為品牌設計的春夏新作,同樣一氣呵成。作為處男系列,往往有set the tone的意味,他放棄了搞大龍鳳catwalk,反而選擇讓大家看得摸得的presentation,信心爆棚的決定。發布會在巴黎Saint-Suplic一座古老大樓舉行,亦是品牌全新設計總部,現場布置簡潔,衣服只是掛在金屬架上,疏疏落落,很裝置藝術。
發布會中看着Jonathan Anderson,雖然當時未足三十歲,但在場內淡定指揮,半點沒有初生之犢的怯場。一年之後,更具大將之風。「我是一個相當goal-driven的人,這些美式思維是受爸爸影響。未來五年,我會努力為Loewe建立全新形象及局面,首先,我希望大家懂得正確讀出Loewe(Low-ey-vey)的名字,人人經過店舖都會認得她,我渴望可以把她變成一個非常成功的品牌,一日未達成目標,我不會離開,哈哈!」這些目標,看似簡單,但如果普羅大眾,或者客人連品牌名字都讀錯,實在尷尬。
Loewe Menswear FW2015
Jonathan Anderson與John Allen頭炮,先將地毯 變成衣服。(J.W. Anderson Menswear SS2015)
他很清楚,時裝是每季推出不同角色的fantasy,他自言不是Alaïa那種鬼斧神工的設計師,甚至不懂得如何裁剪一件恤衫, 但他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子的恤衫,自行歸類為建立形象的creative director。提起建立形象,他外表高大英俊,如果當初沒有當上設計師,根本有足夠條件做model,他剛剛當上英國雜誌《Fantastic Man》封面人物,更穿上自家設計,拍攝了一輯造型照。在相片中表現的神態,貫徹他設計的剛中帶柔,似乎他很清楚,自己怎樣拍出來最上鏡,不需用力chok,不用自拍神器的角度掩眼法。所以,今次我們拍攝封面的時間,只有十分鐘,他一埋位,已自動波交戲,佩服。
在殺人不眨眼的奢侈品市場,Jonathan Anderson掌管兩個品牌, 即是一年最少設計十二個系列,平均每月要完成一個,加上品牌基地一個在倫敦,一個在巴黎,他開玩笑說,經常在Eurostar火車生活。過了一年多的非人生活,連iPhone都擁有三部(兩個品牌各一部、personal一部) 他慢慢掌握到節奏,工作上了軌道。對於如何一人分飾兩角,如何劃分兩個品牌,他聰明地回答:「我很享受每天做的事情,不把它當成工作,尤其當你決定做創作,這是一件永不休止的事情,假如有一天,你覺得每天都在工作,那就代表是時候停止。我不相信同一套方式能世界通行,我要同時處理一個是歷史悠久的皮具品牌,以及另一個年輕前衛的時裝品牌,某些情況的確會出現一點crossover。在Loewe,我不打算作出翻天覆地的改變,她像一位高貴成熟的女士,我只想為她注入一點刺激及新鮮感。所以,即使兩個品牌有點crossover,都會得出兩個完全不同風格的效果。」
「在這段時間,我學到最寶貴的事情,是如何與一大班同事合作,我非常幸運,兩個品牌同時擁有一個優秀團隊,過程中學習到各種範疇的知識。要經營一個國際級品牌,背後必須要一群充滿才華的人共同拼搏,設計師不過是踏出第一步的人,只佔整個品牌冰山一角。」他的說話,永遠帶着很好聽的濃厚英國口音,以及傳統英國人的humble。
以毯會友
John Allen的capsule collection,旅行袋固然精美,但那三條沙灘巾, 當沙灘巾及地毯用,甚至掛在牆上裝飾,同樣賞心悅目。
John Allen的capsule collection,旅行袋固然精美,但那三條沙灘巾, 當沙灘巾及地毯用,甚至掛在牆上裝飾,同樣賞心悅目。
這次以Loewe創作總監身份來港,除了主持店舖重新開幕活動,還帶同春夏與英倫地毯大師John Allen合作的capsule collection,以毯會友。John Allen是一位八十一歲的地毯artist, 作品九成是五顏六色的風景圖案,Jonathan Anderson在倫敦東部一間古董店The Millinery Works,看到他的地毯作品,瘋狂地愛上鮮豔絕倫的顏色配搭。「我不是一位家具設計師,但看見一些出色的家品,或者其他藝術品,尤其是一些百分百創新的東西,實在很inspiring。John的地毯是我見過最modern的作品之一,於是忍不住買了幾張地毯,並取得他的聯絡,我毫不猶豫邀請他合作,很慶幸John爽快地一口答應。」
他對家品的癡迷,不是客氣說話,品牌最近亦正在舉辦另一個名為「The Bowls Project」的巡迴展覽,利用已故陶瓷藝術家Lucie Rie 的作品為靈感,邀請西班牙皮革工藝世家傳人José Luis Bazán,製作了一系列皮革包裹、大大小小的碗,非常雋永,作品主要在歐洲店舖巡迴展出,有興趣的話,可到官方網站查詢詳情。
回到他與活力十足的John Allen的合作,最大挑戰是他要原汁原味,不想前輩作品作出多餘改動,所以選擇複雜繁瑣的絲印(screen printing),而非方便快捷的digitial printing。難度增加, 但提起製作,他還是興奮得像個小朋友:「由於顏色超級豐富,我們要做大量絲網來印刷。系列由廿八幅地毯組成,最色彩豐富的一幅作品,總共有三十二種顏色,每種顏色都要做一個絲網, 可想而知工序有多複雜。整個系列,我最喜歡沙灘巾,我去沙灘,必定會帶沙灘巾,當我第一眼看到John的地毯,我已想把它變成沙灘巾,據為己有,它將會是最漂亮的沙灘巾。我親自用過三條,每條都靚到不得了!」系列產品包羅萬有,以旅行袋、tote bag及沙灘巾為主,產品上呈現出來的風景圖案,甚少以這種artistic方式製成,是商品,又是藝術品,值得收藏。
其實,capsule collection已是兩者合作第二擊,在他的個人品牌,今季男裝已把John Allen的地毯變成衣服,他最佩服前輩對顏色的敏銳觸覺及配搭技巧。「看見John的作品,我從來沒有想像過,原來這些顏色可以如此配襯,他跟另一位偉大的藝術家Henri Matisse,同樣能夠發展出獨一無二的顏色規則。」
John Allen對顏色超級執着,廣東人用諧音來鬧人的杏加橙,他 將之化為衣服變成一身橙杏tone,原來是想像不到的襯到絕。
聽到Jonathan Anderson的讚賞,John Allen也大讚年輕拍檔。「不論藝術家,還是設計師,同樣很有ego,一般我們會把ego 收藏起來,當兩個設計師合作,有可能出現一場大災難。我們很幸運,第一次與Jonathan傾談,我已對他完全信任,放心將作品全部交給他。我已經退休,如果我不相信他,根本不會參與這次合作,但看過Jonathan的設計,我有信心這個系列一定會很精采。在我的眼中,所有作品都是平面,在他的世界,一切都是3D,這合作是天造地設。」
John Allen是一位風趣幽默、人見人愛的老人家,訪問過程中還職業病上身,笑說餐廳的條子布梳化為什麼會這麼醜,引得在場人士哈哈大笑。他的率性與幽默,早已看破世事萬物,瀟灑不凡,連Jonathan Anderson都大表羨慕,他說:「從創作力來看,只要維持創作,會驅使我們不斷向前,不斷挑戰自己,就像一場馬拉松。腦袋是一個很神奇的器官,假如它保持活力十足,我相信會活得更健康及長久,如果我將來八十一歲像John 一樣,肯定開心到極!」
見過兩面,以及在網上看過的訪問片段,他給我的感覺,是個典型處女座的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極高,對同事要求一樣高,但他懂得照顧別人,時刻體諒別人的感受。訪問當天,由於時間嚴重不足,訪問以圍訪形式進行,到了尾聲,在場巴黎同事說時間夠了,要求我們停止發問,好讓他準時出席店舖活動。當時我們都以為逼不得已要完結,他記得其中兩位記者只問了一條問題,於是主動提出,讓他們繼續發問,最後大家開開心心完成工作。這些細微的關懷,很多人根本不會在意,但他的窩心,實在溫暖,難怪他在去年英國時裝大獎得獎時, 在台上說出一句:「What people think is often irrelevant, what people feel is everything.」人紅,總是有原因的。
text_Ben Wong photo_Simon C. (Portraits)、Loe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