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鏞記已故長子「遺寶」 重現甘健成「秘密菜譜」

2014-08-12

Image description 甘飯館是甘崇軒與弟弟重返飲食業的起步點,他說︰「開設甘飯館的主要目的是要聚集一班老僱員,之後才一步步重現爸爸的失傳菜式。」

香港應該沒有人不認識鏞記。鏞記與陸羽、褔臨門都是香港傳統粵菜館的擎天一柱,代表着中國傳統粵菜頂峰的指標。說到鏞記,家族成員曾因紛爭訴訟,未幾大兒子甘健成離世,其後他的家族成員也落得離開鏞記。

甘健成生前醉心飲食業,離世後留下的「遺寶」,除了一班忠心的食客、一班效忠的廚師、教曉兒子的待客之道,原來還有在生前秘密研發、改良的隱世菜單。

為延續甘健成對飲食業的熱誠,其兒子先開設了「甘飯館」,主打「家常菜式」的美食,繼而另有一項食店大計,就是開設新食店重現爸爸的隱世菜譜……

Image description 為了控制好食物品質,現在甘飯館只提供限量燒鵝,崇軒說希望在9月能提高供應量。

鏞記的成功,一切由被飲食界尊為「燒鵝煇」的甘穗煇說起。他於1912年在香港出生,十六歲投身飲食行業,先後在中環多間食肆工作。七年後他開始與做奶茶的行家在廣源西街合作開辦燒味檔,取名「鏞記」。其後鏞記經過幾次搬遷,最後扎根於威靈頓街,在經多次擴建後,1978年建成鏞記大廈,翌年甘穗煇大兒子甘健成接棒。從此鏞記成為香港最高級粵菜食府的代名詞,高官、富豪、食家、名人均趨之若鶩,鄧肇堅、李柱銘、曾蔭權、李嘉誠、周潤發都是常客。不少回港探親的美加和東南亞華僑,在臨上機前也買鏞記燒鵝做禮品,因而令鏞記燒鵝有「飛機鵝」的美譽。

2010年,甘健成與其弟琨禮發生爭拗,兩人對簿公堂,2012年10月甘健成過世,同年香港高等法院駁回甘健成生前入稟的鏞記清盤申請,這件官司誰是誰非?並不是外人可以評論,但事件最終令到在鏞記工作多年的甘健成兩個兒子崇軒和崇轅離開,卻是鐵一般的事實。兩年之後的今天,兩子分別在不同地方開設食肆,大仔崇軒在天后開設「甘飯館」主打精緻小菜,二仔崇轅就在灣仔開設「甘牌燒鵝」,主打燒味出品。

這次《人情味濃》找來主理「甘飯館」、甘健成大仔崇軒訪問,他說開設新店,為的是實踐父親「為香港美食天堂稱號盡一分力」的遺願,並且傳承「飛機鵝」的精神。「我們有的是兄弟團結!」甘崇軒目光堅定地說。

Image description 鏞記以燒味起家,叉燒亦是客人最愛菜式之一。這新店的瘦叉燒,吃下去沿邊略帶燒焦的濃香,肉嫩juicy,水準很高。

Image description 甘崇軒極力推薦的燒腩仔,吃下去皮脆肉香,最難得的是夾在兩者的小小膏脂,甘香不油膩,恰到好處。

重視以禮待人

崇軒說,他父親甘健成在飲食界打滾近五十年,做人處事都是以「美味求真,以禮待人」。「美味求真」即是將高質素的食物原材料加入心思,提高質素,以保留原有鮮味為本,做到色香味俱全。「我爸爸多年以來都待客至誠,所以他跟不少客人成為老友,他常常跟我說,留客之道莫非一個情字,跟客溝通是很重要的。初入行時我不明白他為何花那麽多時間與客人談天說地,甚至坐下飲兩杯,但當我們兩兄弟宣告要另起爐灶時,我才知道他『人緣』之佳所帶來的『好處』。」

崇軒解釋說,當他開店時,父親生前的一眾好友都主動打電話來問候,以及問他們有什麼可以幫忙,「這班世叔伯中,有律師、地產界中人、食物供應商……爸爸的好友唯靈叔及蔡瀾更給了我們很好的意見,例如菜式可以如何改進、在哪裏可以買到更好的材料等等。我們一開張試業,他們即時來試菜,面授機宜。看得出他們很緊張我們這兩個細侄,直到此刻我兩兄弟才明白,爸爸廣結下來的四方朋友,就是留給我兩的最大瑰寶之一。」

雖然有一班世叔伯幫忙,但甘飯館開設在天后,面積只有千多方呎,最多只坐五十三人,菜牌亦只有一百道菜式,在各方面都難與有四百多道菜式的鏞記相比。揭開餐牌,可以見到有鏞記的招牌燒味、皮蛋酸薑、紅燒斑翅,但更多是數十元的平價簡單小炒,最令筆者意外的是,當天廚房安排給筆者試菜的幾款餸菜中,竟欠了鏞記的招牌燒鵝。崇軒解釋,是因為食店剛新開張,食物質素還在調整中,雖然他們亦有供應燒鵝,但供應是有限的,他怕報章報道後,客人蜂擁而至爭購燒鵝,令到供應更加不足,因而得失了客人。

崇軒續說︰「我在天后區開店,是想走街坊路線,所以菜式不一定要鮑參翅肚。這裏賣的是懷舊家常味道,其實父親生前最希望是可以還原已失傳的菜式,我們兩兄弟用了他生前設計菜式的概念再作演變,並非將舊公司的菜式倒模出來。其實甘飯館是我們開業的第一步,最大目的是想有個地方給舊朋友、舊客人和我們聚一聚,今天才開業不足一個月,已有很多老朋友聞風而至,甘飯館檔期更已訂到9月中,我真的很感動。」

Image description 甘崇軒認為只要兄弟團結就什麼也不怕。圖為甘健成一家,現在二弟崇轅(左一)在灣仔開設甘牌燒鵝。

跟隨爺爺學廚

在舊公司工作時,崇軒學了公司的文化、技術、流程,如何與夥計、客人溝通,當然亦要「埋鑊」跟鏞記各大師傅學炒餸、整點心。現在甘飯館一切由零開始,令崇軒學得更多,亦終於體會到他父親及爺爺創業的艱辛。

甘健成在八十年代移民加拿大,崇軒和弟弟從小就在加國讀書成長,並在當地大學修讀會計,回港後他當了一陣子的會計,未幾父親對他說,公司也需要會計,於是他和弟弟回去幫手。現在崇軒想起來,父親是有意安排的,因為他做了不久會計,就被安排到別的部門學師,廚房部、燒味部、樓面,什麼也要學。

崇軒回憶說,當時爺爺甘穗煇已退休多年,但仍很緊張他兩兄弟學師的進度。「阿爺在1979年已經退休了,我入行時他已八十多歲,不可能再落場教我,但他會『出口術』,我每次學煮新餸菜他都會試食,之後他就會講一句極簡短的評語﹕『好』、『不好』、『太鹹』、『太甜』。之後就會叫我多點跟師傅虛心學習。我明白到他不多加意見的原因,是想告訴我們學廚不是一味講,惟有落場埋鑊親身炒、親自試才會有進步。」

至於父親甘健成就主力教他兩兄弟待客之道、管理之策,最重要的是擴闊他們對飲食世界的視野,「爺爺是鏞記的創辦人,父親則把餐廳發揚光大,他擅長創作菜式,常對我們說︰『作為一個有素質的廚師,你一定要四處試菜,試一試人家的好味道,也要試人家的不好味,不然怎知自己的水準在哪裏?』所以父親多忙也好,他總會抽時間帶我們四處試菜,在香港、內地,甚至世界各地,他掛在口邊的說話是『呢一期有乜好食?』又說自己是雀仔肚,因為他四處試菜,可能一日吃十餐,但每餐都只吃很少。」

崇軒形容父親對於食物創新的靈感永遠不缺,「還記得我們舉家在八十年代移民加拿大,去到彼岸他也沒間斷試菜,他說要嘗試西餐的精髓,看看兩個食材有何不同,結果我們在1986年第一次參加飲食比賽便得獎,得獎菜是波士頓龍蝦,這也是父親在加拿大試菜所創的菜式。」

Image description 蟹肉煎茄子是傳統功夫菜,以人手拆蟹肉混上蛋白,滑中帶鮮,夾上油炸茄子後,增添香口感,兩者亦互增鮮味

Image description 甘崇軒說,「不時不食」是甘飯館食品的其中一個特色。這味豉汁生炒涼瓜片,甘香爽口,帶有極強回甘,原來這是其父甘健成愛吃的菜式。

難忘四出試菜

回想起父親,崇軒笑得像孩子一樣,「我很佩服他,他十七歲就跟爺爺工作,沒有讀過什麼書,他卻自學成材,家中的藏書逾萬冊,當中更有很多古書,他所寫有關飲食的筆記也有幾十箱。還記得八十年代,除了很多英美旅客外,還有很多泰國遊客來幫襯,為了與客人溝通,爸爸就買了好些教授英語及泰語的卡式錄音帶來學習,苦學不斷後,他真的能以英語及泰語和客人溝通!」

崇軒形容父親工作十分刻苦,每天都早出晚歸,一年才放幾天假,雖然下班回家已是深夜,但父親不忘買消夜與家人共享天倫樂。「每逢星期日爸爸也要開工,但他會盡量抽時間帶我們看電影、去沙灘,亦會帶我們吃美食,並且耐心講解一番,他會講點解童子雞會嫩口滑溜……。」

在移民加國期間,崇軒、崇轅及三細佬崇軾都留在彼邦升學,而甘健成先行回港打理業務,但每年卻定期回加國探望三子,每次定必炮製美食,「爸爸每次都會弄蛇羹,在加國怎會有材料?爸爸就用老雞金華火腿代替,薄脆、菊花自己弄,我記得味道很傳統,真不知道他怎樣弄的,哈哈!」崇軒笑說,假蛇羹固然好味,但父親的心意更勝一切。「父親給我們的,當然不只食物秘方,又或五湖四海的一班世叔伯,還有很多溫馨回憶。」

Image description 鵝汁炒飯是必吃之作,以切開燒鵝中的油汁加上珧柱冬菇炒飯,鵝香四溢,香濃惹味!

將展秘密菜譜

論到新店,雖然論規模不及舊公司,但他兩兄弟吸收了父親傳授的技巧,定必將父親對飲食的精神延續下去。「好像舊公司用二坡炭燒鵝,我們就不能這樣做了,但我們這派的燒鵝除了炭燒外,還是以醬汁馳名,我們會在這裏下功夫……」

甘飯館沿用甘健成家傳做法及汁料,以脂肪較少的黑鬃鵝炮製,燒得皮脆肉豐。崇軒說,父親及唯靈最愛吃鵝背近骨部分,貪其味道香濃,再配送父親最愛喝的「雀仔威士忌」,乃是神仙吃的一餐。

甘飯館現有四個廚師,三位來自鏞記,而顧問文師傅更是在鏞記做了二十多年的大師傅,本來已經退休,由崇軒再請出山。「我打算日後推出私房菜,將父親研究的手工菜重現。好像『肉心蛋』,先將雞蛋蛋黃抽出,只保留蛋白,再將豬肉注入蛋白內做成肉蛋黃。還有廣東三寶雞,以廣東三寶陳皮、老薑、禾稈草熬成湯再加入雞煲湯,這些都是父親的獨門菜式,坊間從來未見過,我們兩兄弟都很有信心,能將父親對粵菜鑽研的精神傳承,並發揚光大。」

撰文︰楊翰西

攝影︰郭錫榮

Image description 甘健成生前致力推廣粵菜,更留下不少隱秘菜譜。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