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李思齊教授:「三伏天」艾灸治宮寒

2017-08-08

Image description 「月經病」是婦科臨床的常見病、 多發病,被列為婦科病之首。

很多女性在經期常有痛經、感冒等,其實這常與宮寒有關。目前正值「三伏天」,最適宜用艾灸治宮寒。

《黃帝內經》載:「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月經是女性在一定年齡階段(約14歲左右)出現的,子宮周期性有規律地排出經血的現象,一般持續35年左右,到49歲左右則漸消失。

月經與五臟關係

月經是臟腑、氣血、經絡等協同作用於子宮的生理現象,其產生與五臟均有關係,尤與中醫所指的腎、 肝、脾關係密切,大致如下:

1.中醫指的腎,是月經產生的主體,女性出生後,先天腎精得到後天水穀精微的不斷滋養補充,逐漸發育充盛,至14歲左右,腎中真陰發育逐漸成熟而產生天癸。天癸是腎中精氣的一類,是促使女性月經來潮的決定性物質。此外,腎氣對月經還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調節月經周期、經量、 行經時間等,並使之保持正常。

2.中醫指的肝有藏血主輸泄的生理功能,血與精同源,當腎中精氣不足時,肝血可化生於精補其不足;且肝臟按人體各部分功能活動調節血流量,從而調節月經周期和經量。

3.脾主運化,化生氣血,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女性在14歲左右脾胃功能基本健全,氣血生化旺盛,使諸經脈充盈彙聚於沖任,沖任滿溢下注胞宮而產生月經。

此外,心肺與月經亦緊密相連, 心主血,血施化月經,心血充沛則胞脈暢流,月經以時下;肺主氣而朝百脈,其與月經之關係,即氣血與月經的關係。

「月經病」是以月經的周期、經期、經量異常為主症,或伴隨月經周期,或於經斷前後出現明顯症狀為特徵的疾病。常見的月經病有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不定期、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經期延長、經間期出血、崩漏、閉經、痛經、月經前後諸症、絕經前後諸症、經斷復來、絕經婦女骨質疏鬆症等。據調查,中國女性婦科炎症患病率高達83%,已婚的達90%,而月經病是婦科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被列為婦科病之首。月經病主要是由寒熱濕邪侵襲、情志因素、房勞所傷、飲食失宜、勞倦過度、體質因素等引起。

宮寒最宜用艾灸

中醫認為,子宮暖,氣色好;子宮寒,疾病生。女性婦科疾病多數由宮寒引起,如月經不調、痛經、經血結塊、不孕、易流產、經期易感冒、冬天手腳涼等。宮寒,是中醫學上的一個概念,簡單說,即是子宮寒冷,但中醫所說的「子宮」與西醫所指不同,其範圍更廣,包括子宮、卵巢等多種器官。中醫認為,宮寒大多是指女性腎陽不足,寒邪侵襲臟腑導致女性出現各種寒性症狀。

女性宮寒,有的屬先天性,有的是後天形成,其與個人體質有關,故筆者強調,調理自身體質可有效驅除宮寒,如可採取中藥、針灸、艾灸、食療等方法,其中,筆者尤推艾灸。因艾草屬純陽之物,具溫補陽氣、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消腫散結等功效,能有效驅除身體寒氣,溫補人體陽氣,對改善女性宮寒等寒性症狀有良好效果。目前正值「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節,此時採取艾灸來調理宮寒等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詳情可向註冊中醫查詢。以下為2017年三伏天時段:

初伏:7月12至21日

中伏:7月22日至8月10日

末伏:8月11至20日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研究助理:文芊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