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劉慧儀醫生:認知治療與阿Q精神

2018-10-10

近年愈來愈多人關注情緒健康及情緒病,本地及外國的調查都顯示每5到10人中,就可能有一人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病困擾;常見的情緒病包括抑鬱和焦慮症等。

曾經看過一些文章,把情緒病比喻為情緒上的傷風感冒,它就如傷風感冒,病發時有人病情輕微,也可以十分嚴重和難受,而且治癒了,生活便可回復正常。

筆者想從身、心、社、靈的角度,尤其是心(心理),分享一下家庭醫生對情緒病的理解。

Image description 人的情緒並不是由事件引發,而是由每個人面對事件時的詮釋和思維反應影響。

認知治療

就像感冒一樣,情緒病患者當然會有身體機能上的病變。近年的醫療科學研究指出大腦內一些腦神經傳遞物質和系統,包括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等。這些傳遞物質在腦內形成一個複雜的系統,掌管我們的情緒、思維、動力等等(可參考醫管局網頁)。這個系統失衡,便會產生思維、情緒、生理及行為上的病徵,如思維變得愈發負面和偏執、情緒波動加劇、無胃口、體重減輕、經期紊亂、腸胃不適、骨痛疲勞等等。情緒病的治療包括藥物和非藥物治療,例如心理治療、輔導、運動等,對於個別嚴重患者可能會採用腦電盪治療。

正如感冒一樣,雖說人人都可能患病,但某些心理和社會因素,例如長期壓力、事業、學業、感情遇到挫折,以及成長期的創傷經歷,都可能會導致有些人更容易患病。

認知治療是一種有臨床實證的心理治療。發展這套治療方法的美國精神病醫生Aaron Beck認為人的情緒並不是由事件引發,而是由每個人面對事件時的詮釋和思維反應影響。面對相同情景,人們或會有不同解讀,用最經典的「半杯水」為例,看到面前有半杯水,有人會想到「還有半杯水也不差,比起完全沒有好」,情緒保持平穩;同時,另一些人會認為「只剩半杯水,為何少了半杯」,因而情緒低落。認知治療就是透過傾談案主的經驗,找出思維模式及偏執的地方,與案主討論及嘗試用更多角度去理解事件,以達至改善情緒和解決困難的能力。

思維基模

筆者對認知治療的反思是:事件本身的確不是自動直接引發情緒,身歷其中和旁觀者的觀點不一樣,因此對同一事件的看法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事件,只有類似的經歷,所以每個人對某一事件的反應也不可能完全一樣。然而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思維是有基模的,從出生後(甚或之前)我們在這世界的經歷,都在構築我們的思維基模。

當我們還是嬰兒時,除了懂得呼吸,便沒有維持自己生命的能力,血糖低了,渴了餓了,都會令人不適,初生嬰兒不管身邊有沒有人都會求助,方法就是哭叫,這是本能。這時我們的大腦不會分析什麼方法,不會分辨旁人是誰,不會預計哭叫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哭叫會帶來食物和水份(奶),這些重複的經驗和腦部的成長,令我們開始有能力去分析估計自身和外界的因果關係。

Image description 初生嬰兒不管身邊有沒有人都會求助,方法就是哭叫,這是本能。

認清偏執

例如長期處於不安全狀態下的孩子,會發展出比較負面的思維基模,他不相信自己可以得到平安,對自己和別人的信心偏低。世事少有完全黑白分明,他的注意力往往在世事中不安全(偏黑)的部分,記住不美好的情景多於美好的,或過分追求完全的美好,導致重複經歷失望,形成更偏執的思維。雖然這些思維基模並不足以引發情緒病,但改善這套思維模式或可改善情緒,令我們的思維更具彈性,更貼近世事多面的本質。

有人說上班令他感到很大壓力,認知治療的過程並不會說服他自欺欺人地說老闆對我其實很好,同事們其實都很善心和盡責等等,而是透過仔細分析不同事件中,案主的觀點有多少偏執。(我不說有否偏執是因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偏見」,因為我們不可能完全獲得事件中的資訊,例如同事甲沒有完成他的工作的所有理由。如我認定世人的思維模式是有/無偏執的二分法,我的思維便犯了「非黑即白」的偏執了。)

雖說如此,這世上有些情況的確是黑白分明的。我有沒有兒子是肯定的,不可能在沒有足夠證據下認別人作兒子。被人欺負打了,還自欺欺人地說「兒子打老子」,這便是阿Q!

www.hkcfp.org.hk

撰文:劉慧儀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