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譚莉英中醫師:中醫治療濕疹

2018-11-07

濕疹是常見皮膚病之一,屬中醫學「浸淫瘡」、「濕毒瘡」、「濕瘍症」的範疇。

中醫角度認為,皮膚病與內臟關係密切,外治往往不能根治,即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濕疹患者多數先天稟賦不足,內因濕熱為主;加上飲食不慎,脾失健運,濕從內生,濕與熱合外走肌表而生濕疹。

外因是復感風、熱、濕、燥等病邪客於肌膚,內外之邪相搏,充於腠理,蘊結於皮膚而發病。久病者傷陰耗血、血虛生風燥又令皮膚失所養,形成惡性循環。夏天的餘溫剛走,秋季的乾燥就接踵而來,每每在這種換季期間,令濕疹患者奇癢難受,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造成精神負擔。濕疹容易發於身體摺縫處,腋下、四肢關節、頸部等位置起丘疹或水皰,分布對稱。病情後期水皰破裂、滲液,出現紅色濕潤的糜爛面,待炎症消退後,表面結痂,以上過程可反覆多次,愈癢愈去抓搔,搔破才能止癢。

不少人爆發濕疹後會塗類固醇, 塗類固醇雖然很快看到成效,卻沒有從根本解決,當慢慢適應了藥效,加上部分患者濫用類固醇,情況隨時更趨惡化。

Image description

4類體質療法不同

其實,中醫對濕疹有一定的見解,大原則是先內後外,透過中藥內服調理身體,加上適當的護理皮膚方法,可增加治癒機會。中醫治病必先辨證論症,因此治療濕疹會從不同的形態入手。

大致來說,中醫將濕疹分為痰濕、寒濕、濕熱、血熱等4類體質,症狀特性和調理方法各有不同:

1.痰濕體質:患者的脾胃消化功能不佳,水份長期蓄積在體內排不出就容易形成「痰」,進而在環境濕度高或天氣變冷時誘發濕疹。這類族群的濕疹發作時,病情會遷延,無法只靠生活習慣調理而改善,一定要藥物治療才有成效。而在平時,除了建議患者少吃甜食和油炸物,以防形成痰濕體質之外,也要盡量避免蝦蟹、花生、其他個人過敏食物與酒精的攝取。

2.寒濕體質:好發於天氣寒冷, 且一旦發作,病情會很快遷延。雖然這類型的濕疹在氣溫升高時會好轉,但無法完全改善,往往還須配合藥物治療。另外,寒濕體質的濕疹患者常合併有過敏或氣喘的疾病。

3.濕熱體質:好發於天氣熱時, 尤其是正中午或曬太陽後特別容易發作。濕熱體質的濕疹發作時「來得猛,去得快」,且紅癢表現較嚴重。慶幸的是這類型濕疹不一定要用藥治療,通常只要調整生活習慣,少吃燒烤炸物和過敏食物,多喝些赤小豆水或綠豆薏仁湯就能有所改善。

4.血熱體質:與「濕熱」一樣屬於熱性體質,濕疹發作時既快且猛, 但只要調理好生活習慣,多喝些赤小豆水或綠豆薏仁湯,幾天後就能很快揮別濕疹。血熱體質的濕疹常發作在血管發炎處,因此病灶除了手肘和膝蓋窩,腹部等皮膚也常見濕疹的蹤跡。

治療濕疹藥物包括︰

龍膽草、黃芩、黃連、苦參(作用:清熱燥濕)。蒲公英(作用:清熱利濕)。白鮮皮(作用:清熱利濕、祛風止癢)。忍冬藤(作用:除濕止癢)。生地(作用:清熱養陰凉血)。土茯苓(作用:利濕解毒)。槐花(作用:凉血)。澤瀉(作用:利水滲濕泄熱)。大棗、甘草(作用:和胃、調和藥性)。

飲食作息改善病情

飲食與濕疹有莫大關連,中醫有「醫食同源」的說法,要改善濕疹的情況最重要的是要戒口,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維他命的食物,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少鹽、少糖以免造成體內過多的水和鈉積存,增加痕癢和不適,助長濕熱的食物。

中醫學及中醫療法十分講究醫患合作,不可指望光靠醫師處方藥物便可以恢復健康,病人亦需要按照中醫師的醫囑努力做好飲食、起居、作息、勞逸、情志等方面的養生,糾正及防止身體失調。

作者為註冊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