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陳仲謀醫生:經濟逆轉自處的要訣

2018-11-15

美中分別是全球經濟體系頭兩名大國,它們已全面展開「貿易戰」,這是不爭的事實。美國現任總統在就職典禮中三番四次強調「美國第一」的施政方針,早前中國高層又宣布「一帶一路」的國策。世界兩大強國力爭第一,不免會產生可預見和未知的衝突,嚴重影響全球局勢。

我們這些處身東方小島的小市民,當然無力左右大局,但中美角力必然會衝擊全球經濟秩序,而香港是一個「最開放的經濟體」,所以任何疾風巨浪,七百多萬的市民都會首當其衝。

香港自開埠以來經歷過不同的巨變,政治、軍事和經濟都有,但三者互相糾纏,很難截然將每一次災難絕對「定性」。大部分港人都認為香港是一個「經濟城市」,生存之道在於避免牽涉國際問題,特別是一些帶有政治敏感的爭議。

Image description 港人投資樓市和股票,多多少少都帶有賭博成分,應該有被「一鋪清袋」的心理準備,這樣反而有利精神健康。(資料圖片)

失業.結業

國際政治鬥爭,風雲變色,不可逆料,很容易令一些「無辜者」、「檻外人」因為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有人認為中美爭霸,香港勢難置身事外。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中美在朝鮮半島角力,作為英國殖民地,香港反而有「漁人之利」。但時移世易,香港早已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敵對的一方不會考慮什麼「一國兩制」和《中英聯合聲明》。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內地經濟的增長已有放緩跡象,所以香港人應該有心理準備去應付勒緊褲頭的日子,保持身心健康。希望中美首腦11月在阿根廷的會面能夠化干戈為玉帛。不過,多數學者都認為雙方的利益糾紛千絲萬縷,要在短期內紓緩對立可能性不高。

筆者不是杞人憂天,而是勸大家未雨綢繆,以減低本港經濟下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港人的財富都集中在樓宇和股票兩方面,物業「負資產」、股票變「牆紙」,大家都見過。當時普遍的情緒反應是焦慮,過了一段時間就會衍生憂鬱,整個問題的核心在於個人財富在短時間蒸發。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失,情緒的受創輕重可能基於個別人士對金錢的看法,或者是投資和投機的分別:回報率愈高,風險就愈大,「貪」和「貧」兩個字形體相似,其實是一個錢幣的雙面。

香港人投資樓市和股票,多多少少都帶有賭博成分,應該有被「一鋪清袋」的心理準備,這樣反而有利精神健康;如果某些人提出銀行的定期存款,把一生的積蓄孤注一擲,參與樓市買賣,結果一敗塗地,他們遭受的打擊一定沉重無比。

面對整個社會經濟的下行,市民當然無能為力,政府可以幫忙的地方亦相對有限。要挺過這段艱苦的日子(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研究,全球經濟由衰退轉為復甦需時8至10年,但二戰後的復甦期則縮短為1至3年),就要靠自己的精神健康。

在這黑暗的日子中,失業和結業是一隻「雙頭怪獸」,它分別張開兩個血盆大口吞噬員工和老闆。香港暫時還沒有完整的失業救濟,有錢人當然不愁衣食,但切勿無所事事;打工仔也不要坐困愁城,望天打卦,應該努力找工作或學習新技能。

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要單打獨鬥,更不必自卑,因為「同是天涯淪落人」。大家要維持正常起居習慣,多些找朋友傾偈,互吐心聲、互相鼓勵,明白自己絕對不是最不幸的一個,從而調整悲觀的想法,抹去人心惶惶的氣氛,以正面的心態等待時來運轉。

運動.社交

在經濟大衰退時,不少大富豪破產,司空見慣。一夜間由億萬富翁變成不名一文的窮光蛋,筆者也見過。有些參透玄機,明白「萬般帶不走」,財富總是身外物,樂天知命,安度餘生;有些奮發圖強,伺機再起,風光更勝往昔;有些自怨自艾,緬懷過去,痛苦一生。三者的分別在於天生的性格和精神健康的素質。先天的稟賦,人力很難改變;後天的精神健康基礎需要從小培養,而且要不時鍛煉,特別在困厄之間。

筆者在此不厭其煩,再簡單說明促進精神健康的要訣:遭受經濟壓力的人,很多都會受失眠煎熬。患者必須調整心態,放開金錢上的得失,不要終日悔恨,心情自然會安穩。睡前清空日間的慾念,坦然面對明天的挑戰,自然會酣睡到天亮。此外,還要堅持早睡早起,定時起臥,如果還是睡不好並超過一個星期,就要看醫生,找出失眠的身心原因。飽滿的睡眠才有充足的精神,這是建立精神健康的支柱。

待業的人切忌賦閒在家,除了積極找工作或謀求轉型外,還須把「生活時間表」排得滿滿:做運動、當義工和擴大社交圈子等。在處理日常事務上要注意緩急先後,按部就班,避免東拉西扯,使到情緒紊亂,精神分散。在空餘時間尋回昔日的興趣,堅持恒常做「有氧運動」(每星期最少3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筆者鼓勵各位「運動可把愁城破,社交歡樂除心魔」。

筆者呼籲各位做好「作戰準備」並不是危言聳聽,和特區政府的「明日大嶼」的雄圖偉略唱對台戲;而是秉承范文正公「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儒家「淑世精神」,更不是書生論政,而是有科學數據支持。

根據英國的研究:當經濟開始下行時,52%約克郡的工人感到焦慮增加,其中41%在工作時受壓;更有21%離開工作崗位時仍然有壓力籠罩。最受影響的是低技術、低學歷的年輕勞工,他們很容易會加入失業大軍的行列,嚴重打擊他們家庭的正常生活。

美國的研究指出:失業人士罹患嚴重精神病徵狀高於在職者大約4倍。美國僱員,當不自願地被公司改變工作條件(減薪、縮短工作時數),雖然仍是保持全職,上述病徵的出現也有兩倍增長。研究報告肯定,當經濟困難、失業數字上升時,公眾的精神健康就會受到嚴峻的挑戰,政府必須早作預備,防止形勢進一步惡化;有關精神健康服務的持份者也應有心理準備,全力以赴處理不斷增加的求助個案。

撰文: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