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但斯克(Gdansk)位處波羅的海南部,又是通入東歐內陸的河口,自古以來都是波蘭北部最大商貿海港,主城面積不大,慢慢走的話,一整天便足夠了。然而這麼嬌小的城市,卻是世界兩件歷史巨變的漩渦中心:第二次大戰的引爆點及東歐鐵幕崩圍的源頭。來到波蘭怎能不到此地一遊呢?
進入格但斯克,即時有兩個感覺,一是「紅彤彤」,另一是「北歐feel」。因為主城區很多建築物都用紅磚砌成,令到城內全是赭紅色;而建築物的外形則很像丹麥、荷蘭的尖頂屋,尖尖削削,一幢一幢緊靠着排列起來。
格但斯克雖然細小,但歷史悠久,地理位置的關係,一直都是斯拉夫及日耳曼兩個民族的爭奪重地,因此它在中古世紀時已見繁榮及具規模的發展。
城中的主角是貫穿內陸的莫特拉瓦河,筆者來到格但斯克後,從長街(Ulica Dluga)直奔到盡頭找運河去。
天賦資源
運河是昔日條頓騎士團所開發,用作拓展水路貿易之用。現在河畔當然已是咖啡店、酒吧、食肆等林立的消費區,但景觀不錯,河水清澈,街道也乾淨利落。
筆者找了一家可以望到「超級起重機」(crane)的小酒館,點了個捷克啤酒,寫意地看風景。歐洲有三個海非常有趣──地中海、波羅的海及黑海──它們都有個共通點:出口不多,差不多是封閉的。
波羅的海是北歐、俄羅斯等國走往歐洲以外的必經之地;莫特拉瓦河是波羅的海走入歐洲內陸的捷徑,不難想像格但斯克能成為重要的海港的原因。
拯救歐洲
要發展成海港,眼前的起重機便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它建於1442年,當年來說差不多是全歐洲最大型的海口起重機, 負責吊船及開啟城門,歐洲其他城市很少還看到這類建築物,而今天它已變身成為海事博物館了。
筆者倚着河邊喝啤酒,首次接觸波蘭人,他們笑容滿面,臉上帶着自信,輕談淺笑,絕不叫囂,對旅客亦友善親切,很難想像他們從共產鐵幕中甦醒,重獲自由才二十多個年頭。
格但斯克是世界聞名的團結工會發祥地,它是冷戰時,社會主義陣營中第一個真正獨立的政治組織,在1989年東歐社會主義解體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如果不是格但斯克的工會領導自由得發酵,可能柏林圍牆未必會那麼快倒下。
也許,這就是波蘭人及格但斯克人的自信來源,甚或是一種淡然的驕傲,他們間接地拯救了半邊歐洲。
這裏是二次大戰的觸發點。1939年3月15日,希特拉吞併了捷克及斯洛伐克之後,隨即要求波蘭歸還但澤(即格但斯克)以解決「波蘭走廊」問題,這個要求遭到波蘭的拒絕。4月3日,希特拉秘密制訂了白色行動計劃,準備用軍事手段奪取但澤。結果,德國炮艦在同年9月1日突襲格市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一聲炮響,就在格市的天空上響起來。被襲的港口,就是莫特拉瓦河的河口。
坐在河畔不禁在想,當年的炮火有沒有轟炸到眼前的地方?當然沒有答案,但肯定的是,大戰過後,這裏已經被夷為平地,刻下見到的建築,絕大部分都是戰後復修重建的。
離開河畔,我才回到老城區的主軸「長街」,由綠門一直通往長街的另一端是「帝王之路」,是以前波蘭皇帝登基後的巡遊路線,全國只有3條。長街是很舒適的步行道,中世紀味道的石板路,沒有車,兩旁是昔日波蘭貴族的建築,五六層樓高的大宅漆上不同的顏色,街道色彩斑斕。
街道雖然短,但要慢慢地走,因為整條街建築物都是藝術品,外牆上的浮雕手工精緻,希臘神話人物的肌肉紋理富有力量,神情活現,筆者最愛的是海神噴泉(Fountanna Neptuna),青銅製的海神像面向大海方向,手執三叉戟,氣勢無兩地踩着海怪,整個形體打造得充滿力量。
以往出海的水手們會手捧紅白相間的鮮花,來到海神噴泉前祈福許願,求海神保祐他們出海平安的,所以波塞冬也是這裏的守護神。除了浮雕,很多建築的外牆上都畫了壁畫,各有特色,絕不重複,連屋前的小噴泉也可以是藝術品。感覺像去了一個露天的建築博物館似的,短短的一條街,但沒有一兩個小時是行不完的。
琥珀之都
這裏的土產是琥珀,波蘭北部盛產琥珀,是世界琥珀產量最豐富的地方,使格但斯克成為世界琥珀最大集散地,並得到「琥珀之都」的美譽。
街上有很多賣琥珀製品的小攤子,小枱上有一個玻璃小飾櫃內,放着數十件由琥珀製成的飾物,琥珀圓鼓鼓的,顏色橙啡,可以是指環、頸鏈、耳環或桌上小擺設,喜歡的買它一兩個,選不到心水的,檔主也會報以微笑,十分有禮。
在北歐的傳說中,琥珀是海神波塞冬的美人魚女兒與陸地一位王子相戀時留下的眼淚,非常淒美。
這時忽然傳出一下一下的鐘聲,像天主教修道院似的,攤檔老闆以不太流利的英語說:「市政廳。」原來鐘聲來自舊市政廳的鐘樓,波蘭是個傳統的天主教國家,因此格但斯克還保留每日正午敲長鐘的古老傳統,鐘聲幽幽地響徹主城,縈繞不散,整個氛圍都令人非常舒服。
就算不是因為歷史大事,這個古老的小城,也真的值得一去。
旅遊資訊
1. 格但斯克不算非常出名的旅遊城市,所以物價與華沙或克拉科夫等名城相宜許多。
2. 從華沙乘火車到格但斯克,需要6小時。
3. 波蘭貨幣為兹羅提(PLN),1兹羅提約兌1.95港元。
撰文、攝影 :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