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精美的小食,全是以薩洛作為食材製成的,值得一試。
薩洛另一吃法就是煙熏,味道一樣正。
由於是純天然式飼養,因此大白豬身軀肥碩,每頭可重達一百三十公斤,由於肉質鮮甜又無雜質,烏克蘭人便將肥豬肉部分切割下來製造成薩洛,有點像我們的肥臘肉。因此薩洛成為了烏克蘭人餐桌上必備的開胃菜,更成為是烏克蘭美食文化的象徵。面對這塊肥肉,你有膽一試嗎?
由於烏克蘭的位置在北半球緯度較高處,冬天的氣溫非常寒冷,為適應這種嚴寒的氣候,烏克蘭人總喜歡吃肉來補充能量,以抵禦寒冷氣溫。薩洛內含豐富的維生素和熱量,不說不知,適量食用可清除肝臟毒素,預防動脈硬化和惡性腫瘤外,更有助强健心肌和提高免疫能力。
在冷戰時期,薩洛中的醃豬油更成為蘇聯軍隊日常補給之用,因着薩洛的美味,引致不少詩人如肖洛霍夫、托斯泰等著名作家,紛紛以詩詞來稱讚它;甚至還有音樂家為它而傾倒,以悅耳的歌曲來傳頌,可見薩洛的魅力是如何地驚人。
在2009年1月29日,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梅德韋傑夫,在森林中宴請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兼部長會議主席勞爾.卡斯特羅時,在當晚與國宴級別無異的篝火晚會上,梅德韋傑夫就是用醃製了薩洛和烏克蘭特產的黑麵包,款待這位貴賓。
又厚又肥美的薩洛,驟眼看只是一舊肥肉,感覺一定很油膩,但只要你品嘗一啖,肯定令你讚不絕口。
烏克蘭人在品嘗薩洛時,少不得喝一杯伏特加酒來中和味道。
薩洛這種醃製肥肉,其實是從大白豬的脊背或腰腹側部的脂肪所造成,有點兒像我們中國人冬天愛吃的臘肉。在歐洲各地,薩洛的造法都有所不同,例如東歐地區便喜愛以鹽來醃製,而中歐則會在醃製過程中加進一些辣椒等香料,南歐則多半用煙熏製薩洛。與臘肉的做法一樣,為了令薩洛能保存得較為長久,在進行冰凍期藉以保存之前,先要把肥肉切成塊狀,浸在鹽水一段時間,然後再以鹽一層層地交替放在鋪上牛皮紙的木盒內,最後將盒蓋密封,並擺放在陰涼暗處。
一般的薩洛保存期通常一年左右,如放置過久或過度曝曬的話,表層便會氧化,薩洛很快會發黃,這時便不能吃,只好拿來製作肥皂而已。
通常烏克蘭人享受薩洛的方法,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將薩洛切成一片片晶瑩剔透的薄片,搭配數片酸黃瓜、蒜片、洋葱,再配上一杯伏特加酒或白酒,以涼菜佐酒方式來品嘗。據悉這種吃法,既可除去薩洛的肥膩,也可以真正品嘗到薩洛鮮甜的肉汁味道,再輕淺一小啖熱情如火的伏特加,那酒醇肉香的滋味,堪稱美食絕配,讓人回味無窮。
另一種吃法,則是將薩洛做成凝結的豬油狀,吃的時候將伴有食鹽和大蒜的薩洛油,塗抹在烏克蘭特產的黑麵包上,等同牛油搽麵包,但豬肉更香濃,與黑麵包的清香相互交融,香味四溢而又不覺油膩,豐厚之中又口感柔潤,比起芝士和牛油的味道,更加令人垂涎三尺。除此之外,不少餐廳食肆還會將薩洛以醃、煮、熏、炸等各式各樣的加工方法,來烹調出一道道「此家獨有」的美味佳肴招徠。
博物館和餐廳的門口非常摩登,一幅男女正吃着薩洛的海報十分吸引。
如今,薩洛不單成為烏克蘭人的國粹,更已成為是「薩洛文化產業」。每年的9月,可以稱得上是烏克蘭人最歡欣喜悅的日子,也是最吸引遊客慕名前來旅遊旺季的大日子,因為在烏克蘭西部的盧茨克、南部克里木半島的辛菲羅波爾、東部的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中部的切爾卡瑟等各大城市,都會舉辦舉國歡騰的「薩洛文化節」,俗稱為「烏克蘭肥豬肉節」。
在狂歡節上,既可以開懷暢快地享受薩洛等烏克蘭地道的佳肴外,更加可以參加薩洛美食比賽。比賽與其他饕餮大賽不同的不是鬥快,而是參加者要比賽「鬥慢」吃薩洛。
此外,主辦單位為了證明薩洛有益健康,會邀請醫學專家到場,指出薩洛對人體有何好處,還舉辦公豬、母豬遊行,以及各種薩卡美食展覽等等。
烏克蘭的肥豬肉節就是藉着這些聯歡會,向世界各地宣揚這項烏克蘭傳統美食,是何等的美味;同時也顯示出,他們能夠擁有「薩洛」,是何等的光榮和自豪的事。
心水推介
Salo Modern Art Museum & Restaurant
(Музей-ресторан Сало)
地址:6/8 Prospect Svobody Ave.,Lviv,Ukraine79000
電話:+38(032)235 5536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四)10:00am-11:00pm
(星期五至六)12:00pm-12:00am
(星期日)12:00pm-11:00pm
撰文︰Katy
攝影︰Erik Braspe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