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由工到藝:工藝師與他們的藝術】Anton Poon:最柔韌的金屬藝術

2022-07-22

Image description 雕塑家 Anton Poon。

金屬總予人一種很強硬的感覺,但只要拿捏適宜,金屬也頗像香港人,能屈、能伸;而對於雕塑家 Anton Poon 潘星瑋而言,遊走在香港跟澳洲兩地成長經歷讓他陷入identity crisis 的狀態,以金屬製成的雕塑就是他的發洩與控訴,也是他的「身份證」。

TEXT BY JAZ KONG  BEN TAM (PORTRAIT)、其他圖片由受訪者提供、場地由 NANBOYA UPCYCLE 古物藝術展覽提供

Image description 2014 年的作品,Anton 以麻雀連結家人。 Mahjong Bridge, Casted Bronze, 37x30x57cm, 2014

藝術作為橋樑
十三歲就去到澳洲開始讀書生涯的 Anton 留在澳洲的日子基本上比香港還要多,但卻因為畢業時突然改變的移民政策導致失去了當「澳洲人」的機會,後來輾轉下不情願地回來了香港;「回家」,卻又對於這個地方感到無比陌生。他的一生充滿矛盾,小時候明明所有藝術功課都由母親代勞、明明在讀藝術的初期討厭金屬、明明本來放棄了修讀建築系,現在 Anton 卻成為了藝術家、成為了以金屬為創作媒介的雕塑家、更以香港建築融入作品,「從另一角度看,藝術就是要有挑戰快,要跳出思想、以至實質的框架。」說是藝術家,可能 Anton 比較像一個哲學家,經常要重新探索自己抗拒的事物,以往的討厭、害怕,心態不同,對藝術對自己了解更多,就容易接受了,這大概也是以金屬為材料的其中原因之一。「金屬的特性是有延展性,其實都可以很 flexible ,如何將一條鏗鏹作聲的硬淨鐵條改變成心中的形狀,也是一個 改變的方式之一。」

Image description

大半生所建立的事業、圈子與人際網絡都在澳洲,Anton 形容三年前回到香港是一個 soft reset,亦因為太習慣了澳洲的生活,回到香港實在不習慣,上至溝通下至走在街上,都像是一個陌生人,「行路慢一點都好像阻住其他人似的。但最不習慣是溝通,香港人喜歡圓滑,會覺得我直接表達意見來得有攻擊性;但對我而言,正因為我尊重對方才會直言,中間不要有所誤會,雙方清楚大家的狀況來得更舒服。」

Image description 回到香港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Anton 以 Google Maps 遊走在城市之間,藝術讓他不至於迷失。 Reinvestigating Series, Hong Kong Architectures #3, acrylic sheets with colour, 115x 90x 2cm, 2020

而為了紀錄這個似曾相識卻又陌生的感覺,Anton 創作了一系列五個作品的「The Reinvestigating Series」,以鳥瞰香港的視覺為靈感,以新視覺重新認識香港。「初時回到香港有一種夾在中間的矛盾,加上當時極之依賴 Google Maps 找地方,因此這個系列紀錄了當時的感覺:我在哪裏?我的目的地又是哪裏?」迷失在香港的建築群之中,Anton 的出口是創作,「這是我 make sense of 這個地方的一個方法,建築是我的橋樑,以實在的東西嘗試理解香港的文化。」The Reinvestigating Series 以建築為靈感,理所當然地,系列以長短交錯的直線組成,但細心留意,每件作品都有一個半圓形,「這個半圓就代表了我的解決方法:就是平衡率直與圓滑之間的一個解決方法。沒有這個半圓,整件作品就會生硬而沉悶,但有了半圓,大家會留意到、會開始問問題,會開始有對話;但同時,這個半圓的存在是尷尬的,是突兀的,這就回到我創作這個系列的核心理念:我是誰?卡住在中間的,又是誰/是什麼?」

「家人」這兩個字在訪問期間雖然經常出現,但其實 Anton 也表示自己跟家人的連結沒有很強,當年還是 IDD 0060 的年代就離開香港隻身到澳洲,久而久之,Anton 也希望可以透過藝術,尋找大家之間的聯繫,一個可以以實質證明到大家的 connection,而非只是電話、MSN。「所以 2014 年就造了 Mahjong Bridge 送給婆婆,一來婆婆是小時候照顧我的人,二來以麻雀為創作是很自然的,每逢大時大節,大家不會說話也好,都一定要打麻雀。麻雀對我而言是一個工具,是一個可以集結一家人在同一個空間的工具;而 Mahjong Bridge 上的麻雀是不規則地排列的,正如每次打開十三隻麻雀都一定是隨機的,『打麻雀』這個過程跟了解自己的過程一樣,都是要令整件事 make sense,就如人生的旅程一樣,要贏就要逐步去打好每一章、了解自己每一個處境。」

Image description Perplex, Welded Steel, 62 x 110 x 53cm, 2021

在藝術裏學哲學
若要將香港比喻為一個人,Anton 會覺得「香港」很聰明很懂得搵錢,亦有很闊的 network,對外是很風光,但實際上卻好像不太知道自己是誰,在談創作的同時卻又不知道創意的基本是什麼。「如何定義創意?創意從何而來、又如何融入生活卻沒有想法。」這跟 Anton 還未開展創作生涯的歷史有關,在未修讀藝術之前,Anton 原本讀建築,但課堂上大家得到一本關於建築設計的書後,大家的功課是要照坐書本入面的指引去「設計」,「就好像你口頭上給予我『自由』,到頭來卻又諸多規限;幸好後來轉科去讀 Design Fundamentals,享受到真正的創作自由:創意是沒有對錯的,只要說得通就可以了,跟讀建築的挫敗感有很大對比——創作要有認同有鼓勵才可以繼續建立自己的藝術發展。」

在一系列的 Betwixt Series 作品當中,Anton 就以金屬帶出對香港的不同感受,尤其是其中一個名為《進退兩難》的作品就呼應了近年香港的大環境。「《進退兩難》的靈感來自扭毛巾,兩邊同時施壓,的確可以將水從毛巾扭出,但中間卻愈來愈緊:但大家又有沒有停下來想過到底最終的目的是什麼?你要將毛巾榨乾嗎?」用力,都要用適合的力,作品就像香港,進退兩難,「不做又不行,做了也不知是否可行,有點 stuck in between 的感覺。」又 between 又 twist,正是這個作品系列的理念。

Image description Voyage, Welded Steel, 90 x 110 x 65cm, 2021.jpg

不論是 Anton 還是香港,要繼續旅程,就要好像《Voyage》一樣,「這件作品的形狀像一條蛇,牠看似在前進,但其實都會望回頭,會認同自己走過的路、acknowledge 自己的歷史。人也一樣,要知道誰人曾經幫過自己,回頭看才不至於會迷失自我。」而這趟旅程重要的是平衡,對未來太期待、對過去太執着都只會讓人生傾榻下來——Betwixt Series 是由一塊塊的模塊組成,這亦是 Anton 在金屬雕塑的 signature 之一;你要相信人生就是剛剛好,當下就是最好的結果,不然就會像《Voyage》這件作品一樣,再在任何一個位置多加一個模塊,整個作品就會失衡而倒下。

Image description NANBOYA UPCYCLE 古物藝術展覽以 upcycling 為主題,其中一件由 Anton 負責的古董是這件來自 1940 年代的銅製水壺。

Image description 在是次「Nanboya Upcycle古物藝術展覽」 中,Anton 以 1940 年代的古董水壺 upcycle 成藝術品,加上自己的新作,來一場新/舊對話。

除了創作以外,Anton 最希望是可以在香港讓雕塑更為普及,其中之一就是希望大家多接受雕塑,以及香港的雕塑家,「其實香港不是沒冇雕塑的,IFC、朗豪坊多個空間都有,但有多少是來自香港藝術家的作品?」藝術近年開始「入屋」,但大多以攝影、畫作等平面作品為主,「但其實雕塑跟畫作所需的空間是一樣的;問題是,若然你將雕塑當成額外物、加入雕塑為 after-thought,雕塑的大小及形態其實不應是個『問題』。大家不可以去怪責雕塑作品太大件,人不是應該要有 flexibility 嗎?人不是才應是主角嗎?為什麼我們要由物件去調轉來遷就我們?」歸根究底,還是創意與想像力的問題,這亦是 Anton 在教導小朋友課程時的感觸。「學校會叫學生學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其實有問題才去解決,我認為太遲了;人應該是有想像力的,若然一個學生不交功課,透過經驗跟想像力,他會知道後果是被老師懲罰。Problem-solving 不是靠一本天書,而是靠創意,在生活上創出不同的應對,但基礎上是要有創意。」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