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博客張肇基:長城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張肇基 | 2022-02-07

Image description 長城外,古道邊,荒草碧連天……

「長城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送別》曲:J.P. Ordway, 詞:李叔同(弘一大師)]

Image description N年前買下的《城南舊事》(圖左),書店仍有新書出售(圖右)(Photo by Johnny Cheung)

日前在藏書堆裡,找回一本原以為丟棄已久的舊書,那是臺灣名作家林海音的經典作品《城南舊事》(原來書店一直有新書出售),看著看著,腦海裡即時響起了以上的《送別》一曲,並回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中,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城南舊事》,當年在香港公映過,筆者亦曾到戲院觀賞。

林海音(1918~2001) 原名林含英,乳名英子,原藉台灣苗栗縣,父母曾到日本經商,林海音在日本出生,不久即返回台灣,後來舉家遷往北京,林海音於是在北京胡同度過了她的童年,《城南舊事》一書也就是寫她在20世紀20年代居住在北京的童年回憶。全書分為五個短篇,分別是《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以及《爸爸的花兒落了》,透過小姑娘英子的童稚眼睛看成年人的世界,當中貫徹全書的一個主題就是離別。

Image description 惠安館門前的瘋婦秀貞,誤認小英子是她失散了的女兒小桂子。

小英子居住的椿樹胡同最前的一家叫惠安館,有一位被路人視作瘋婦的女人常站在門前,說要找尋失散的女兒小桂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英子常到惠安館,並與瘋婦成為朋友,瘋婦叫秀貞,曾跟大學生思康相愛,思康一去不返,秀貞卻已珠胎暗結,誕下女兒後,基於社會道德壓力,家人把女嬰放在城牆下,任由她被人檢去收養,小英子發現玩伴妞兒跟小桂子身世極為相似,帶妞兒去見秀貞,秀貞跟失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趕火車去找爸爸,豈料⋯⋯。

Image description 小英子跟秀貞結成好友

Image description 滂沱大雨中,秀貞及小桂子在黑夜中消失。

秀貞母女相認的晚上下著滂沱大雨,電影版本中,小英子目睹兩人在黑暗中消失,畫面有火車頭噴出的水蒸氣以及汽笛聲,然後小英子就暈倒,天亮了,有畫外音「買報瞧嘞,瞧著母女倆叫火車給軋死」。而小說寫得較為隱晦,用小英子媽媽跟僕人宋媽的對話作交待:

宋媽又說「⋯⋯唉!越想越怕人,乖乖巧巧的妞兒!唉!那火車,倆人一塊兒,唉!我就說妞兒長得俊倒是俊,就是有點薄相⋯⋯」
「別說了⋯⋯妞兒的衣服呢?」
「我給燒了」
「在那兒燒的?」
「我就在鐵道旁燒的。唉!挺俊的小姑娘!唉!」(《城南舊事》p.79)
事發之後,林家準備搬家,林媽媽又說
「⋯⋯等英子好了,甚麼也別跟她說,回到家,換了新地方,讓她把過去的事兒全忘了才好,她要問甚麼,都裝不知道⋯⋯」(《城南舊事》p.80)

Image description 小英子目送秀貞及小桂子離去

《惠安館》幾乎佔了全書的一半篇幅,是六歲的小英子第一次經歷了人世間的生離死別。

Image description 小偷被巡警押送途中遇上小英子(圖左下角背向鏡頭)

Image description 小英子目送小偷「朋友」被押解,一臉茫然。

Image description 小英子在小偷朋友被捕後,很不開心,在音樂堂上沒有跟同學一起唱歌 。

第二章《我們看海去》,小英子在新居附近亂草叢中,認識了一位年輕男子,但天真無邪的小英子說,分不清楚甚麼是好人壞人,原來此人為了供給弟弟讀書做小偷,後來被巡警拘捕,押解途中遇上小英子,並有了眼神接觸,小英子非常難過,因為又失去一個朋友。第四章《驢打滾兒》,小英子九歲,僕人宋媽的丈夫來到林家,這時宋媽才知道自己的兒子早已死了,女兒也被丈夫送給了別人,但最後宋媽還是跟丈夫回家。

Image description 小英子爸爸病重

Image description 小英子爸爸病逝

秀貞、妞兒、供弟弟讀書的小偷、宋媽,都是小英子生命中的過客,最後一章《爸爸的花兒落了》只有短短幾頁,小英子十三歲那年,她的爸爸病逝,自覺有更小的弟妹要照顧,已不再是小孩子,童年時代也結束了。

Image description 天津李叔同故居(Photo by Johnny Cheung ) 。李叔同,《送別》作詞者,(1880~1942) 出身天津的畫家、音樂家、書法家、篆刻家、詩人及漢傳佛教僧侶,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

長城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人生短暫,來去匆匆,人人都是過客,最終都會孤單地離去。

文:Johnny Cheung     圖: YouTube 電影截圖及Johnny Ch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