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王無邪:丹青似水 翰墨如流

2017-11-09

Image description 山水是王無邪偏愛的主題,表現大自然宏闊的空間,生生不息的動力。(攝影:Ringo Tang)

1971年,李小龍(1940–1973)接受加拿大電視台CHCH TV節目《The Pierre Berton Show》時,Pierre Berton說明他的功夫和水的哲學,當時才三十歲開外的他正處於其演藝事業巔峰,但作為截拳道的創始人或一位偉大的武術家,李小龍卻非常清楚自己的演藝與武藝要旨,他否定了主持人認為他是「超級巨星」,而表示他只想以武術和演技表現自己的所思所想。


Movement
峻嶺高坡,水向下尋,無隙不穿,沉而為溝,湧而為泉,躍而成瀑,瀉而成急流,進為大江大河,最終匯入海洋,其動則是常態。縱橫交錯的流水,以迴旋的韻律,強化畫面的動力,或含蓄取勢,以意傾情,或力逾萬鈞,驚心動魄。我近年作品,常以意筆寫成, 藉書法性的濕筆組織大致的畫面,定沛然之勢,再以乾筆補上細節,令抽象中顯具象意境。

由李小龍到王無邪
在幾乎46年之後,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長姚進莊在其撰寫的文章《王無邪:細水長流》開首,便引用了李小龍這番關於水的名言「不要受制於某種形式,要像水一樣,隨形制變化,並將之化為己用。放空你的思維,如同水一般無形無相吧。」,認為此話點出了他終其一生所追求與探索的武術境界。姚表示,對這位武打巨星而言,武術乃是取道於水的藝術。它隨境而化,隨意而變,猶如水般無所不至。

Image description 在六十年的繪畫生涯中,王無邪畫過各種形態的水——河川、池塘、湍流、江海、水霧、遊雲,各具詩意及哲學意象。(攝影:Ringo Tang)

姚進莊此文當然不是要寫李小龍的武藝哲學,而是為了蘇富比於2017年10月18日至30日,在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所舉行的著名香港畫家王無邪的水墨作品展覽會 ---「永恆之水」,撰寫目錄文章。身為李小龍的同代人,王無邪恰好也偏愛水的意象,惟背後原因不盡相同。水除了富流動性、形態多變,亦代表時間的流逝。王無邪愛山更愛水,故他筆下常有微泛幽光的流水縱橫黯淡群山之間。身為山水畫家,王氏對水的偏愛或許不算異常,然而他這分喜愛其實在三個層面上反映出他的內心矛盾。

王無邪1936年出生於廣東省虎門。他在香港成長並接受教育,於1961至65年赴美國修讀美術及設計。196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校外課程部行政助理,1967至74年任香港博物美術館助理館長,和1974至84年任香港理工學院設計學院首席講師。1971至72年獲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獎助金赴美國遊學。1984至96年定居美國。1998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授藝術成就獎。2007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銅紫荊星章以表揚其在水墨畫領域的成就。2015年獲亞洲協會頒授榮譽頭銜。2017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授視覺藝術終身成就獎。現為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兼任教授,北京中國畫學會理事,及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榮譽博物館專家顧問。


Tranquility
懸崖之下,忽呈平坦,或凹陷地勢,則水蓄成潭,擴而為湖。無風無浪,湖水晶瑩如鏡,可見倒影。北地湖水,寒冬結冰,玲瓏剔透,有超凡脫俗之感。在另一方面,境由心生,心曠神怡,心靜則境靜,幽谷中清風徐來,流水潺潺,亦成靜境。靜境多見工細長線勾勒作面,而稍加渲染。

當代中國水墨畫的先驅
「永恆之水」展覽會籌備之際,香港藝術發展局在2017年五月向王無邪頒授「終身成就獎」。王氏年逾八十,藝術成果累累,歷年獲獎無數,此項殊榮可謂錦上添花。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說:「中國現在誰都被尊稱為老師!王無邪先生於1974年已是香港理工學院的首席講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兼任教授,在我心目中他才是真正的老師。王老師是『當代』中國水墨畫的先驅。 香港社會上世紀七十到九十年代對藝術文化仍然相對冷漠,但王老師早於六十年代已經成功突破中國水墨傳統,而其後二十多年裡他的不斷創新和堅持是令人欽佩的。王老師今天的卓越成就大家有目共睹,也是我們香港藝術界的光榮。」亞洲蘇富比當代水墨藝術主管唐凱琳亦表示:「王無邪畢生在中國大陸、香港和美國三地之間輾轉奔走,這些經歷對他的藝術生命發展影響深刻;他一心專注國畫,並持之以恆地求突破革新,其創造力一如滔滔流水,畫筆遊弋之處偶見新天地或舊情陳跡。」

Image description 王無邪準備個展,攝於畫作前,1959年。

水無常形,婉約可如溪流潺潺細訴,澎湃則似江海波瀾,就像王無邪老師的藝術千變萬化,深邃迷人。水墨畫起源於中國,承傳至今逾千載,以墨、毛筆、書法原則為基本。當代水墨藝術家皆受過傳統水墨畫訓練,或從中獲得啟發。數百年以來,歷代畫家嘗擺脫傳統規則束縛,以求進一步開拓藝術表現方式,故水墨藝術雖歷千年而彌新。就此而言,跟李小龍作為武術界一代宗師般,王無邪自是當今水墨藝術首屈一指者。


Confluence
河的兩岸,常見大小瀑布,也見溪澗匯入,令河的水量增加,也強化了水的衝力。如是岸邊較軟的沙石泥土,都會逐漸被衝走,但較堅硬的巖石,則會保留下來,河牀的形狀、深度,甚至方向,海納百川,正是合的最顯著的表現。集小水則成大江,大江孕育了多彩多姿的人類文明。

姚進莊在其撰寫的文章《王無邪:細水長流》稱,若要用一句話總括王無邪的藝術,它或許就是畫家孜孜不倦地追求如何將不同對比組合調和、使之達致和諧的過程。王無邪獨特的藝術人生可說是夾在中西文化、傳統與現代、自我表現和抽象藝術的三重矛盾之間。因此,他已準備好在學習過程中將會感到迷茫和困惑。但他始料不及的是,他比想像中更為固執:「一般中國畫家在異國的迷失往往是舊有的經驗全部讓位於新的經驗,我的情形是舊有的經驗完全不肯讓位。」雖然王無邪擁抱自己的中國根,但並不代表他心中存在著本邦文化比彼邦文化優勝的想法。比起決定哪個文化孰優孰劣,他更專注於將新掌握的知識和經驗運用在藝術創作上。

Image description 永恆之水,超時空而存在,常盤旋王無邪的腦際,出現睡夢之中,幻像式的形影,流動、溶化、解體、重構,正是王無邪在悠長歲月中不斷轉化中的遊子心境。(攝影:Ringo Tang)

不自然的自然與自然不自然
就正如許多人都把注意力放在李小龍的功夫和水的哲學宣言上,而忽略了他在同一訪問補充說的功夫要旨:“I'm saying, actually, you see, it's a combination of both. I mean here is natural instinct and here is control. You are to combine the two in harmony. Not...if you have one to the extreme, you'll be very unscientific. If you have another to the extreme, you become, all of a sudden, a mechanical man...no longer a human being. So it is a successful combination of both, so therefore, it's not pure naturalness, or unnaturalness. The ideal is unnatural naturalness, or natural unnaturalness.” (我是說,事實上,你看,這是兩者的結合。我的意思是,這一方面是自然的本能,而另方面就是控制。你要是將兩者和諧結合起來。要不是⋯如果你各走極端,你將是非常不科學的,又或者你走向另一個極端,你突然變成一個機械人⋯不再是人了。所以要把兩者成功的結合起來,因此,它不是純粹的自然或不自然。最理想就是不自然的自然,或自然不自然。) 藝術家不會是單純師法自然,而是以自己筆墨去演化並創造一個他自己的和諧天地。

正如王無邪自言:「我的風格建立於四種基石之上:文學、設計、傳統、現代。文學是我早年的心志,少時愛中國古文詩詞,稍長則喜歐美現代詩,活躍於青年文壇。設計是我留學美國修讀過的科目,曾任教設計逾十年。傳統是我本性的傾向。現代是西方文明給我的影響。文學為情,設計作理,傳統立骨,現代建貌,可從我大部分畫作反映出來。」文學、設計、傳統、現代,就是王無邪的拳腳功夫,他將它們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開創了其藝術上的滔滔不絕的「永恆之水」。


Diversion
大江奔流,常因地理變化,出現支流,個別支流也會接受周邊的小水注入,另成江河。大小支流形成特有的流域,而江口常見碎石淺灘,但亦可能出現高聳崖岸,常受海濤衝擊。分是離,離則別,別後則未必會再聚。不過分也是繁衍,繁衍可達無窮,有不同表現,各傳情意。

Image description 「永恆之水」展覽會籌備之際,香港藝術發展局在2017年五月向王無邪頒授「終身成就獎」。王氏年逾八十,藝術成果累累, 歷年獲獎無數,此項殊榮可謂錦上添花。

「我在中國珠江口出生,幼隨父母來港定居,也曾旅寓外國多地,長期以來,生活在國門之外,常有深重的無根的意識,欠缺明確的身份認同,作為二戰後成長的香港畫家,徘徊東西之間,學習過中國畫,但又仰慕西方文明,自顧無真正之長,以不足求有容乃大,尋覓可供自己持續發展的道路。我的起點不全在東方,也不全在西方。在時間歷程中,我的生命穿越過亂世,迴避了最大的風暴,期待盛世的來臨。在空間領域中,我居住過地球的兩面,曾有內外遠近的視域。我自覺不完全屬於東方,也不完全屬於西方,在邊界上求貫通,求出路,問道於古,問道於今,思考更深更遠可發展的空間。」王無邪說。

水善利萬物是生命之源
在藝術追尋上,王無邪使用過不同的媒介作畫,但基本上以水墨創作。山水是王無邪偏愛的主題,表現大自然宏闊的空間, 生生不息的動力。山有巍峨之姿,盪胸生層雲,常可代表個人的抱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是生命之源,沒有定形,成泉成瀑,成湖成河,動靜皆宜,具萬千姿態。他說:「我寫山時往往以水作為畫面焦點,作為貫通全畫的氣脈,亦有全畫表現水。珠江滔滔的水,南流到香港,香港則受海水包圍,那是太平洋的水,茫無際涯。海納百川,新水舊水,產生時刻不同的組合,四處漂流,不知所止,又縈迴而返,早已非同樣的水。永恆之水,超時空而存在,常盤旋我的腦際,出現睡夢之中,幻像式的形影,流動、溶化、解體、重構,正是我在悠長歲月中不斷轉化中的遊子心境。」


Transformation
水是液體,其受烈陽蒸發,則變氣體,上升為有形的雲,或無形的霧,雲霧因溫度變化,會成雨雪霏霏, 在極度底溫環境中,則凝結成固體,覆蓋高聳的山, 或成浮動的龐大冰塊。廣義而言,植物的汁液,動物的血液,都可視為水的變體。畫家作畫,以水為顏料的溶劑,求稀薄滲化效果,筆毫之聚散,墨漬之乾濕,都是畫家運用的語言。

在六十年的繪畫生涯中,王無邪畫過各種形態的水——河川、池塘、湍流、江海、水霧、遊雲,各具詩意及哲學意象。本展呈獻畫家在不同創作時期的作品,包括一些見證其藝術風格更迭的新作,並重現畫家在創作中尋探文化身份的歷程。基於水流的特性,王無邪將「永恆之水」展覽作品分為五大主題,即動、靜、合、分以及變。

文:Patrick Chiu 圖:Ringo Tang、蘇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