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silhouette

陶冶性情

2021-09-24

對大部分人來說,家裡少了一個飯碗,欠了一個花瓶,只需要去商店,甚至是上網按個鍵便可以買得到,黃愷琳(Karen)與李詠斯(Coco)卻偏偏鍾情親手製作,從陶泥開始拉坯、塑形、素燒、上釉、燒窯,造出一件件充滿質感的手造陶器。去年初,她們在深水埗大南街開設陶室「物器堂」,推廣發揚她們喜愛的這門工藝,讓藝術融入生活。

TEXY BY LY  PHOTOGRAPHY BY TUNG TUNG TUNG

Image description 本身有正職的Coco(左)會於周末教班,並負責財政文書工作,Karen(右)則全職教班和負責日常店舖營運。

沒有對與錯之分

緣分,從來要講時機,Karen與Coco對陶藝並非一見鍾情。Karen說自己19歲時已曾參加興趣班,學習手造陶瓷,「十堂之中我上了五堂便放棄,因為覺得很悶。以往我也曾接觸過建築和時裝設計,但我當時讀什麼都半途而廢,到後來以成人學生的身份在香港藝術學院修讀Fine Art,發現藝術是要尋找自己、尋找目的,於是讀了三年文憑、兩年學位、兩年碩士。原先我想讀繪畫,但學校有製作3D object的課程,於是便選了陶瓷作主修科目。」事隔十多年後的重遇,她終於發掘到陶藝的樂趣,尤其是當時她正值人生低潮,製陶過程紓緩了她繃緊的情緒,讓她學習放下,走過低谷,「陶藝是很靈活的,沒有對錯之分。從小到大,我們被訓練到要製作美麗的東西,但什麼為之『美』?陶泥不能直接給你答案,每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方式,不能跟隨別人,而要自己去摸索,這是很有趣的過程。」

Image description Coco認為製陶能幫助性格火爆的她培養耐性。

Coco是Karen的舊同學,她指自己當年忙於工作,想在生活中找到新嗜好,於是便修讀Fine Art,並初次接觸到陶藝,她形容陶藝為她帶來無數次的失敗,曾使她感到灰心沮喪,但是她慢慢發現製陶能幫助她訓練耐性,控制情緒,並且有靜心思考的時間,學到許多她在其他媒介學不到的道理,使她越來越喜愛沉迷其中。製作陶器的過程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例如器皿厚薄、溫度、擺位等,製作者不能控制所有狀況,即使是已製作過很多次的物品,也不代表必定成功,「每次開窯時,心情都會很忐忑,因為不知道成品如何。對我來說,過程和成果同樣重要,若然沒有成果,便未必有下一次的過程。」

Image description Karen與Coco均認為開窯「揭盅」一刻最為令人緊張。

複合式陶藝空間

二人當年都是半工讀,Karen說:「曾經有一個學期,我們一周要上四晚課,我早上要湊仔返學,路程又遠,每天要5時半起床,晚上11、12時才回到家,同學之間要互相鼓勵才捱得過去。」建立了深厚友誼,如今她們成了生意夥伴。早於2014、15年左右,Karen已在屯門工廠大廈開設陶藝工作室,「那時我仍在讀書,周圍也還未流行學習陶藝,我純粹是想有自己的工作室,有學生來我便教,後來儲了經驗,建立了信心,想試試開地舖,接觸更多人,讓更多人領略到陶藝放鬆身心的好處。」某天她經過深水埗大南街,看到有個不錯的地舖招租,便邀請當時也正在考慮租地方開工作室的Coco合夥。她們喜愛手造陶瓷的變化多端,於是從「百物器用」一語取材,替小店取名「物器堂」。

Image description 木枱和層架上推疊了大量陶瓷器皿,不時吸引途人目光。

灰色水泥外牆的小店內,木枱和層架上推疊了大量陶瓷器皿,內裡是擺放拉坯機和電窯的工作室,四周還有許多半製成品、釉料和工具,師生們低頭專注地搓泥拉坯,讓人有與世隔絕的錯覺,但作為地舖,卻又能吸引不少途人駐足欣賞,「以往很少地舖陶室,大家很難接觸陶藝,我們有不少walk in學生,有些甚至想立即上堂。雖然碗碗碟碟是很簡單的日用品,但許多人都不知道製作過程,要推廣陶藝是很遠大的目標,我們現時只要交到租就已很滿足。」地下一層是教室,閣樓則是一個小型展覽場地,以往曾舉行過香港藝術學院陶藝學生的作品聯展,之後也會有明愛學生的陶瓷和畫作展覽。「我們覺得在香港辦展的機會不多,既然我們店舖地方夠大,租出給藝術家使用,可謂一舉兩得。」

Image description 店內有多部拉坯機供學生上課使用。

千變萬化的組合

Karen與Coco指不同質地的泥與不同顏色的釉,能組合出千變萬化的效果,是陶藝的好玩之處,前者說:「例如我喜歡用粗沙造花盆,疏水之餘也很富質感,看到泥與手之間的關係。初學者都是從基本開始造,未必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要多嘗試後再作篩選。我們不會教特定風格,不想框住學生,會跟他們溝通,讓他們自由發揮,因為我們不想十個人來,十個人的花樽都一模一樣,而希望他們有個人風格。」Coco補充道:「見到學生開心我也開心,過程中我們會盡量提點他們,希望作品造得更好,但上課很靈活,我想大家獨立思考,他們可以用不同的泥釉,一起拉坯,但個個成品都不同,能組合出不同效果,每個都總有一些東西可以觸動到我覺得漂亮。」

Image description Karen喜歡玩顏色,最近在學插花的她也會自己製作花器。

物器堂設有長期課程和一堂試玩體驗,學生可以隨時上課,另外也設立會員套票,方便學生自行練習鑽研陶藝。學生不分年紀,大人和小朋友可能會一起上課,Karen表示:「大人對美醜很主觀、很直覺,小朋友則只要過程開心,大家可以互相學習。」她們提到有些學生會對作品寄予過大期望,沒預計製陶會出現許多意料之外的可能性,即使如何花盡心思,最終製成的作品亦未必能百分百符合理想,猶如一場讓自己放下執着的修練。今年年中,「物器堂」於基隆街開設新店「物器匠人」,與舊店只有一街之隔,出售兩位店主、學生和香港陶藝家的作品,並加入了兩位曾於物器堂習陶的學生作合夥人,讓陶藝在社區繼續發揚光大。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