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藝術家中的藝術家 大館Bruce Nauman回顧展

2024-06-05

Image description

前M+博物館希克高級策展人皮力博士,去年離職,加入大館成為藝術主管。一年過去,他帶來第一個策劃的大型展覽:Bruce Nauman。這個名字,在歐洲藝術界響噹噹,甚至被認為是「藝術家中的藝術家」(An artist’s artist)。他的創作,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現時逆潮流而行,影響深遠,但在亞洲並不為人熟悉。

上任後首個展覽,選的竟是不那麼為人熟悉的名字,為什麼?Bruce Nauman的藝術不重視美學,概念行先,又該怎樣理解?

Image description 大館藝術主管皮力博士

霓虹光管作品深入民心Bruce

Nauman 1941年於美國印地安那州出生,本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修讀數學與物理(19601964),再轉到加州大學攻讀藝術(19965-1966),不久放棄了繪畫,集中力量創作雕塑、行為藝術、錄像等等。Bruce Nauman的作品橫跨不同媒材,其中擅長使用文字 / 語言創作,作品眾多的他的霓虹光管作品也許最深入民心。Nauman今年82歲的他闖出一條獨特的藝術路,在歐美被認為是藝壇先鋒級人物。

名聲在歐美再大,但這才是Bruce Nauman第一次在亞洲舉辦展覽。皮力博士上任大館第一樁要做的事,就是把他帶到香港,為什麼是他?又怎樣去理解他?

「我在2012年來到香港,算下來也有12年了。我來的時候,Art Basel剛來,然後國際畫廊也來了。大家可很驚訝,在這十年當中,香港真的是已經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文化中心。在亞洲算起文化競爭力上,她和日本東京、首爾比都是不弱的。但是,香港的這個發展,因為是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的,它最早是因為商業作品、商業畫廊、博覽會出現,導致了商業化的展覽特別多。」皮力認為,香港已準備好走下一步,去了解更廣更深更複雜的當代藝術,而他眼中的大館,永遠要走在前面,展出Bruce Nauman這藝術先鋒,最合適不過。

「他在戰前四十年代出生,很早在六十年代就成名了。當年他在工作室裡做很多錄像,在一個很關鍵的時候出來。」講解六十年代的藝術潮流,皮力說當時美國藝術圈正流行抽象表現主義和極簡主義,兩個流派都特別強調藝術家的意圖,和對作品的控制,「就要所謂的看得懂!藝術家的強烈的意識,對這種看得懂 / 不懂藝術家的想法,是傳統上看藝術的一個看法。」但Bruce Nauman的出現,徹底顛覆了這個想法。

Image description 《完美之門 / 完美之聞 / 完美之闁》

Image description 《南美之圈》,1981

玩弄字詞

Bruce Nauman的作品有幾大特色,一是他專注語言哲學的研究,他認為語言的交流,人和人之間有很多誤解,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語言、經歷和想像去使用語言,理解對方的話,「從這個角度來說,藝術家對作品的控制權就沒有了!因為每個觀眾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東西來去理解這個作品。」從這角度去看,他對人和人的溝通有一種懷疑論,更遑論對藝術的理解了,這種想法,已顛覆了抽象表現主義和極簡主義強調藝術家的想法和意圖,可以傳達到觀者心中。

「他不斷玩弄字詞之間的衝突念意和悖論,例如Death(死亡)這個字,他挑出中間eat(吃)來強調。」這作霓虹燈作品,Death中的Eat三個字母一直在閃,「死了就不能吃,吃就不會死!」

第二個特點,是他受到荒誕派戲劇Samuel Beckett的影響,認為人生是不斷重複,一個個無聊瞬間的累積,「所以他的很多早期的作品就是在工作室裡面,把一些很一般的生活的動作,不斷地去重複。」Nauman早期一件很著名的作品,就是他認為只要自己是藝術家,那他在工作室裡做什麼都一定是藝術品。於是他開始創作了一個個錄像,例如《Wall-floor Position》(牆和地板的位置)中在全長一小時裡,不斷在牆和地板做一些簡單動作,藝評家認為他利用了最小的資源在創作「雕塑」。他又與第一任妻子以及藝術家Meredith Monk在工作室的角落裡,不斷用背後去撞牆,重複此動作一小時,錄像作品叫《Bouncing in the Corner No.1》(在牆角反彈1號)。

「他也受到了當時的現代舞蹈、當代音樂的影響,例如John Cage。John Cage強調日常的聲音,有點受中國禪宗的影響。Nauman覺得所有偶然的聲音、環境的聲音都是音樂。通過John Cage,他又把聲音放到作品裡面。」Bruce Nauman曾在Tate博物館做過一個裝置,在偌大的展聽之中,什麼也沒擺放,只有兩邊牆壁上安置了小喇叭,發出聲音。像這種展覽,打卡也是毫無意義的,你必須親身到達現場去感受。這次大館的展覽,也安裝了同樣的聲音作品,從地面樓梯一直到三樓,牆上都有不同的喇叭,向你呼喊着不同的句子。

Image description 《真正的藝術家通過揭示神秘真理來幫助世界(窗或牆上招牌)》

人和人充滿誤解

Bruce Nauman是最早使用霓虹燈創作的藝術家之一,他也因霓虹燈而成名。對美國大眾來說,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在1967年創作的霓虹燈作品,呈螺旋狀的構圖中,英文字句寫着「The True Artist Helps the World by Revealing Mystic Truths」(真正的藝術家通過揭示神秘真理來幫助世界(窗或牆上招牌),為什麼這作品會這麼有名?「當時他模仿藥店的廣告,用霓虹燈做了這件作品,說真正的藝術家是通過顯示這個神秘的真理來幫助到這個世界,這話其實有一點點cliché(濫調),就是一句廢話!看起來它很哲學化,但霓虹燈本身是個很廉價的材料,把這麽嚴肅的話寫到這裡,形成一種很微妙的悖論。你不知道他是在嘲笑這一句話,還是在相信這句的意思。」Bruce Nauman研究語言,但相信人和人充滿了誤解,自然不會解釋。

皮力另一重點推介,是Nauman的《對立式平衡系列》,這系列有雕塑作品,也有錄像。在錄像之中,只見年紀已經很大的Nauman自己,嘗試走一條直線。「對立式平衡是一個古代羅馬、希臘雕塑裡面的很重要的一個概念。當人把自己的重量放在一隻腳上,肩部 / 胯部的線條並不平衡,但整個線條就出來了,它是對立的,這是古希臘人的一大發明。這傳統後來消失了,到文藝復興又重新被拿出來。對立式平衡象徵是人對自己身體美的解放。」但Nauman的「對立式平衡」與美學無關,他用3D攝影拍下自己走直線,但年老體弱的他幾乎走不了直線,「他一直對古代藝術有興趣,而對立式平衡是受到Merce Cunningham現代舞的影響。他用一分鐘來做這作品,但它不再是舞蹈,而是認識自己的身體。他腰間掛着尿袋,這個像耶穌一樣的動作,同時是特別衰老的動作。」

Bruce Nauman被稱為「藝術家中的藝術家」,說明了他在當代藝術中的先鋒地位,帶領着整代人,勇闖未知之地,「藝術家中的藝術家這句話來自海明威。海明威說作家有兩種,一種是影響讀者的作家,另一種是影響作家的作家。Bruce Nauman在2009年得威尼斯金獅獎後,成了影響藝術家的藝術家,其實很多藝術家都深受他的影響。」

Image description 《三頭噴泉(朱麗葉、安德魯、林德)》

大館沒有館藏

Bruce Nauman在歐美名氣很大,MoMA做過他的個展,TATE給他做過大型回顧展,但他在亞洲名氣小得多。皮力說,White Cube給他辦過一個商業性展覽,前年北京也有做過他的展覽,但當時正處疫情期間,看的人不多。把他的作品帶到香港,成為全亞洲第一個他的研究型展覽,等於開了一扇大門,而這也是他在大館上任後的第一個新方向,「我們想通過了解一個過去的東西,知道當代我們談論的這些東西,從什麽地方來的,了解它的來龍去脈。」

談到亞洲及香港的藝術發展,皮力不諱言,亞洲的美術館系統是在短期來形成的,不像歐美歷史悠久,投入的公共資源也不能相比,「亞洲中日本會好一點,因為他們從六十、七十年代就引進了歐美的當代藝術,香港的藝術發展的後發的。我們把Bruce Nauman拿到香港展出,因為我們還有馬會在背後長期支持。而這次展出37件作品,都是從世界各地美術館借來的,例如TATE、費城美術館、皮諾收廿藏,這個工作量很大,使用的資源也很多,做起來蠻複雜。」

談大館的未來,皮力說大館與其他博物館不一樣,他們沒有館藏,「我們其實在思考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大館在香港的文化圈裡,是一個什麽樣的角色。大館是一個通過自己的影響力,來幫助藝術家的創作。我們沒有館藏,我們委約藝術家創作,但作品不歸大館。大館的願景,一是Access(接觸)、 Appreciation(欣賞)和Nurture(培育),就是幫助年輕的藝術家青年才俊;二,給觀眾一個完全不同的當代藝術體驗。」

Image description 《動物金字塔》,1989

「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
展期:即日起至8 月18日
星期二至日:11am-7pm 星期一閉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延至翌日閉館)
地點:賽馬會藝方及F倉展廳
票價:$120(成人)、$60(優惠)、 $170(家庭門票)

TEXT & PHOTO(PORTRAIT)BY 何兆彬(部份相片由大館提供)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