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健康】末期治療限制多 定期體檢及早防範糖尿腎

2019-02-25

以往腎病主要是由腎小球炎所致,但近年隨着糖尿病愈趨普及,由糖尿病所衍生的腎病愈來愈常見,且已成全球大趨勢。末期腎病中,就約有一半個案由糖尿病引發。患者一旦因「糖尿腎」令腎功能轉差,整體病情便會逐漸惡化,且治療也會變得複雜。假如同時患有其他疾病,制訂治療方案亦將更棘手,故患者須慎防糖尿腎,及早治理。

專門破壞血管的糖尿病可謂「大小通殺」,除了常見的心臟大血管,腎臟內大量的微絲血管當然亦不能幸免,腎小球便會隨之受破壞而出現病變,慢慢形成蛋白尿。正因如此,醫生一般會定時為患者檢驗微尿蛋白,及早察覺腎功能有否受病情影響。

一般來說,高血糖破壞血管的過程通常需時約10年,因此長期糖尿病患者幾乎人人患有腎病。

Image description 假如有中央肥胖的現象,應加倍留神,臨床所見,普遍糖尿病患者均與中央肥胖息息相關。

糖尿心常伴左右

正因糖尿腎的出現並非一朝一夕,故若確診患有糖尿腎,患者全身上下的血管相信亦已遭一定程度的破壞,很有可能伴隨着糖尿心、糖尿眼等問題,患者的病情相對變得更危險和複雜,亦反映了患者的血糖控制一直未如理想。因此,患者一旦確診糖尿病,就應妥善控制血糖水平,並多加注重照顧腎臟健康。

不少初確診的患者均抱着僥幸的心態,以為糖尿腎是「很遙遠的事」而掉以輕心,但事實剛剛相反。

臨床所見,不少糖尿病個案屬於隱性,患者不一定出現傳統症狀,例如口乾、小便頻密等等,許多患者只是在例行的身體檢查中而偶然確診,而在確診之前,體內血管其實可能已長時間受高血糖的破壞,糖尿腎有機會在確診後不久出現,甚至在確診糖尿病時一併發現,且病情非淺。

曾有一位女士經身體檢查發現糖尿病,兼有尿蛋白,證實患有糖尿腎,更同時確診肺癌。由於腎臟已受破壞,治療相對變得複雜及受限,因腎功能一旦太差,便未必能採用對心、腎健康有利的新一代降糖藥,如SGLT2抑制劑;而腎功能太差,亦限制了肺癌的治療選擇──因為無論是化療抑或標靶治療,患者均有可能無法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有機會演變成無藥可醫。

Image description 林萬斐醫生

中央肥胖相密切

正因如此,市民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糖尿病。假如有中央肥胖的現象,更應加倍留神,臨床所見,普遍糖尿病患者均與中央肥胖息息相關。

至於已確診一段時間、腎臟尚未受破壞的患者,亦必須定期監察尿蛋白水平──出現尿蛋白代表腎臟出現「超濾」,即患者的腎臟或因患有糖尿腎而吸收過多糖份,故被過度使用,是腎臟病變的先兆,建議所有患者應每3個月接受一次腎功能評估,平日多做運動、定時量度血壓、控制微尿蛋白,如腎臟健康不理想,更應提升檢查密度。

只要能把握前期腎臟病變這段時間,採用適當藥物,如上文提到的SGLT2抑制劑,就能協助腎臟通過小便排走多餘糖份,紓緩「超濾」的情況,減輕腎臟壓力,腎功能自然保存得更好,減慢糖尿腎的惡化速度;同時,更可降低常與腎病伴隨出現的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死於心血管疾病

不過,假如糖尿腎已發展至末期,這種藥物就未必有效,需要依靠洗腎治療,患者如長期洗腎,時間愈長,就愈大機會出現各種各樣心血管疾病、血管鈣化、器官衰竭等問題;與此同時,又受制於末期腎病而未能作出適當治療,或大大增加治療的危險性與複雜程度。因此,在末期糖尿腎的個案之中,就有八成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要解決上述末期腎病患者的惡性循環和死亡率,進行腎臟移植是最佳選擇,能有效大幅提升患者的存活率。令人惋惜的是,目前本港成功安排器官移植的比率依然偏低,期盼社會大眾能響應政府呼籲,登記器官捐贈計劃,幫助更多患者重獲新生。

最後,希望各位糖尿病患者不嫌筆者嘮叨的叮嚀:糖尿腎遺害極深,因此一旦確診糖尿病,便要積極管理病情,避免墮入無藥可治、只能洗腎或換腎的境地。

撰文:林萬斐醫生_腎科專科醫生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