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來勢洶洶,繼Uber、Airbnb後,另一個浪潮是共享工作空間,這種共享模式跟計程車、酒店業務有點不同,前兩者是用戶將剩餘的資源投放到市場,共享工作空間則更像合作社模式,一眾無法負擔高昂租金的個體戶合租辦公室,分租之餘,主辦單位定期舉辦講座、生意配對、提供實習機會,以及無拘束的工作環境,說到底,共享工作空間就是共享彼此的人際網絡與知識,這才是它近年冒起的主因。
由來已久 民間自發
共享工作空間看似是個很前衞的概念,如果單從硬件角度來看,它一點也不創新。試從本地辦公室或工廈租務市場去看,幾間小公司由於業務互補不足,如平面設計、多媒體製作及場地布置,處於初創時期,往往因租金高昂而合租辦公室,亦因為志同道合,熟知彼此業務及習性,民間自發共享工作空間,屢見不鮮。
自發之餘,由一間公司租下一間面積大的辦公室,然後「劏成」會議室及簡單辦公桌,另加秘書、傳真及通訊地址服務的虛擬辦公室,亦早已成行成市,這種虛擬辦公室很適合一些不用長期佔用寫字樓,而又需要具體面的辦公室接見客人,讓客人有一份安全感是其最大功能。雖然它跟現在所說的共享工作空間有點距離,但從廣義上來看,也算是不同公司共同租下工作空間。
回到共享工作空間的起源,跟科網創投公司興起有絕大關係,2005年Google工程師Brad Neuberg把自己的倉庫租給三位從事科技產業的人,及後公開租給不同人士使用,是為共享工作空間的先驅。之後共享工作空間在美國發展蓬勃,當中較有知名度的是2010年於紐約創立的WeWork,為一眾敢於創新的人而設的平台,透過實體及虛擬的互動體驗,為全球超個50,000名會員提供服務式工作空間及會員社群,目前在全球逾28個城市,擁有超過90個工作空間。WeWork去年在銅鑼灣Tower 535開設香港首個工作空間,其後更在灣仔匯漢大廈開設第二個工作點,發展速度驚人。
當然,共享工作空間在海外興起,自然跟初創公司有絕大關係,這些公司通常都是研發手機程式、雲端業務、網絡遊戲等追逐網絡熱潮的科網小公司,尋找到風險基金支持後便大展拳腳,耐何開業初期收入極小,迫不得已自然要減低租金開支,同時他們極需要其他創意行業的支援,如電腦程式編寫、平面設計、多媒體製作、動畫電影等等,適逢共享工作空間內亦雲集這類型創意企業,又或是由於處於創意界的圈子,相對較容易獲得推介相關服務,久而久之,在成本考量及人際網絡的前提下,這些初創企業特別喜愛選擇共享工作空間,加上工作環境較靈活,亦很切合天馬行空的創意氛圍,共享工作空間遂發展愈見興旺。
共享工作空間2.0:Garage Collective
去年共享工作空間著名品牌WeWork來港開設首個工作空間,為業界人士所關注,原來香港早已有人洞悉先機,早於2014年便創立自己的品牌,在共享工作空間界別打響頭砲,所說的就是Garage Society。
Garage Society於2014年由Elaine(叢曉明)創立,她是100%純正香港人,早年於美國大學畢業後加入金融界,及後六年前投入共享工作空間行業,三年前自己投資創立Garage Society,首間共享工作空間便租下中環德輔道中甲級寫字樓,一年後於上環皇后大道中開設第二個工作空間,去年10月更衝出香港於泰國開設衞星分站,及後同年的11月於西營盤開設改良版本的Garage Collective。
Elaine表示中環及上環相對來說是比較傳統的共享工作空間,即開放的工作環境,後來她觀察到現代人的工作模式有所變化,遂開設Garage Collective,務求將生活與工作更加融合在一起。「從前職場都流行所謂的Work Life Balance概念,但現代人則更講求Work Life Integration,生活和工作相融合,我察覺到有些年輕人如果喜愛一份工作,做更長時間的滿足感可能更大,於是Garage Collective不單止擁有Garage Society的優點,如技術講座,邀請不同業界人士分享最新的技術和趨勢,以及實習平台,讓海外及本地年輕人到初創或科技公司體驗之外,我們更增設寵物友好政策,讓客戶在工作中可以與心愛寵物一起,讓工作與生活更緊密聯繫。」
同時,Garage Collective引入展覽區及Pop-up Shop,開幕時邀請到一位剛於柏林舉行完時裝展的本地時裝設計師開設期間限定的店舖,在中環工作空間更舉辦過楝篤笑表演,Elaine表示初創企業並不止局限於科技公司,創意可以是來自不同範疇,Garage Collective讓不同領域的創意人士聚首一堂,發揮協同效應。此外,Garage Collective引入素食餐廳 The Herbivores以鼓勵員工建立健康飲食習慣,同時反映了Garage Society對環境保護的核心價值理念。
Garage Collective擁有14個私人辦公室、21張私人長桌以及30張hot-desks,除了提供一站式的秘書、會計、人力資源和數碼市場推廣服務外,其團隊精心打造歡樂工作環境,令工作空間變成一個社區,更有效聚集各界精英於此交換資訊,創造營商機會。
LJ:《優雅生活》 ET:Elaine Tsung
LJ:為什麼共享工作空間較受到外國公司的歡迎?
ET:可能是本地公司較愛體面,相反外國公司接受能力較高,國內對共享工作空間更加愛戴,好像SOHO等便是最佳例子。外國初創或科技公司來港,第一時間便想到租共享工作空間,一方面是靈活的工作環境,其次是我們提供的增值服務,對他們非常有用,好像我們的Cadet計劃,這些初來港的公司要招聘科技人才時,我們的人際網絡都能夠幫上一把,曾經有一個案例是客戶招聘多月也未能找到合適人選,最終要從英國招人來港,我認為香港也擁有不少優秀人才,計劃可以幫助客戶解決人手問題,也讓本地人取得高薪厚職的機會。
LJ:除了招聘人才之外,Garage Academy定期會舉辦什麼類型的講座?
ET:Garage Academy定期邀請業界人士來分享行內最新技術及趨勢,好像之前舉辦過關於人工智能、Digital Marketing、Blockchain、Google Analytics、內地初創形勢等,對客戶來說獲益良多,同時,我會定期主辦Founder's lunch,一群企業創辦人分享創業遇到的困難,而Gong Show則增加客戶之間業務合作的可能性。
LJ:對於共享經濟的發展,有什麼意見?
ET:我認為未來愈來愈少人返朝九晚五工作模式,不再需要固定的上班地點,只要有互聯網便可以開始工作,這亦造就共享工作空間的發展,也解釋了我們開拓亞洲地區市場的原因。從我們的客戶比較多是科技公司來看,我覺得本地年輕人可以尋找更多不同出路,而不是獨沽一味修讀金融、會計等行業,雖說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但作為曾經在金融界打滾一段時間的一分子,預計FinTech將會減少金融界對人才的需求,有人說十年或廿年後銀行將會消失,如果屬實的話,本地人才更應向多元化發展。
文:Bill Kwok 圖:Garage Society、We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