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日本建築師大森裕武 自學成古董音樂盒修復大師

2015-12-04


在電力與留聲裝置還沒有發明乃至普及的年代,人們想要在家中享受音樂不是請來樂隊演奏,便要依靠音樂盒。今天人們可輕易買到大量生產的音樂盒,早年是貴族專有的奢侈品,其體積龐大,音符多而音色嘹亮,音質絕非小型音樂盒可比。

來自日本、原本為船隻建築師的大森裕武,在一次出差時偶然發現近百年前的音樂盒,其精妙工藝及複雜結構,讓熱愛機械的他深深着迷,用十多年時間自學鑽研,終成知名的音樂盒修復師,更在中年時放棄原本的職業,全職投入自己的夢想中。

音樂盒源自古代歐洲教堂的奏鳴報時裝置,早期人們已發明自動的鐘錘敲擊裝置,以取代人手敲鐘,發條式鐘錶發明後,人們也開始將這種技術套用於自動鳴奏的音樂裝置中。1796年,瑞士鐘錶匠安托法布爾 (Antoine Faver) 發明了第一個音樂盒,其運作原理是藉由金屬滾筒的轉動,撥奏鋼製的音梳發出不同音符,合奏成歌,而音樂盒的盒身則為共鳴箱,把聲音放大。

其後音樂盒愈變愈多樣,從彈奏鋼片到鳴奏風琴,從小型的玩具到佔據一整個禮堂的巨型裝置,都被統稱為音樂盒。這門手藝所涉及的範圍也愈來愈廣泛,精密的機械動力裝置,華麗的人偶木雕,以及精密的音樂編曲,缺一不可。然而隨着十九世紀初留聲機的普及,音樂盒工業也漸漸萎縮,從前那些奢華設計不再復見。

大森裕武在小時候對於音樂盒的認識,與一般人一樣,僅限於小型音樂盒,直至30歲到美國出差順道參觀音樂盒博物館,才第一次看見大型的碟式音樂盒。他仍記得當時的震撼感覺:「原來音樂盒也有這樣的。」那個音樂盒是著名德國品牌Polyphon出品,圓盤直徑為15吋,就如兩臂相圍的大小,是1900年代出品。從音樂盒精密的工藝,他看到與自己造船技藝的共通處,「音樂盒不靠電,卻能用精密的機械力學構造發出美妙聲音,而船雖然也要用電,但還靠精密的機械和構造,讓其浮起和前進。」

從小他就對機械和音樂充滿興趣,音樂盒正能將兩者合而為一。「古董音樂盒的樂音尤其好聽,可說是百聽不厭。」於是他開始購入一些壞掉的古董音樂盒,自行研究裏面的結構,並嘗試修復,買得最多和修復得最多的是轉盤型音樂盒。「修好了就賣出去,再用錢買入第二個。」

當時日本沒有任何相關課程和書籍, 於是他在公餘努力鑽研,每逢到外國旅行也必定拜訪當地的維修專家,請教和偷師。後來他的技巧愈趨純熟,玩了15年後開始略有名氣,有不少人專程拜訪請他修理古董音樂盒。於是他在45歲時決定全職從事音樂盒修復工作,至今已逾20年。

Image description 音樂盒修復師不但要熟悉機械工藝,也要精於打鐵和木工。

Image description 河口湖音樂盒之森博物館的跳舞自動風琴音樂盒號稱為世界最大。

零件現已全部停產

古董音樂盒的零件基本上已全部停產,如有損壞,都要按照原本形狀再打造。「這些音樂盒都有100年以上的歷史,除非你能找到另一個無法修補,卻有完好部件的音樂盒,才會拆出來用。」音樂修復師需要有三頭六臂,不但要熟悉機械工藝,也要精於打鐵和木工。「音樂盒修復者有不同級別,有些只是做基本的修理,例如把鬆開部件重新組裝。無論壞掉什麼部分都能搞定,才能稱為師傅或工匠。」

從裏面的齒輪到外面的木箱和裝飾部件,修復師都要掌握相關的塑造和修復技巧。不少古董音樂盒體積龐大,外層修復更考功夫。「形狀和雕刻花紋都要和原來的一樣。」筒式音樂盒中音梳的部分最容易壞,也最難整修。由於音樂盒要靠撥動音梳發出樂音,長年下來,不少櫛齒都被磨損甚至斷裂,就如人老了掉牙齒一樣。

「碟式音樂盒中,唱盤和音梳同樣會有磨蝕生銹的問題,唱盤可以乾脆整張換掉,但音梳則不行,如果整個都生銹是沒辦法修的。如果只斷掉一兩條,就要如補牙一樣,按原來的形狀材料、原來的音梳厚度和長度打造櫛齒,再補回斷掉的地方。這些櫛齒是很硬的,就如我們常用的鋼餐具,要再加工並塑造回原來的樣子,確實非常困難。」

音梳就算損壞,也甚少會整個替換,因為這已經失去了修復古董原有音色的意義。就算斷裂情況嚴重,修復師也會盡量整修。「作為對技術有堅持的修復師都有同樣的的原則:要把音色復原至最初,不是只求發到同樣的音階就可以,這正是顯示技師的實力有多高的所在。」

盒中的動力部分也容易毀壞,尤其是經常被用力扭動的發條。「修理汽車最麻煩的就是引擎部分,音樂盒也一樣。而且不同型號的音樂盒,裏面的構造都會有很大分別,每一個都異常複雜,各種結構我都要掌握才能好好修理。」他笑言很多時把壞掉的動力部件拆開來後,也無法拼回去。「音樂盒畢竟有很長的歷史,一路經過不同人的整修,而且不是每次都那麼幸運有專業師傅操刀,不少初級或業餘修復者都會拼錯,不符原本的設計,於是很快又壞掉,到我再拆開時,就要推敲和想像它真正的構造是怎樣的。」

多年以來,他碰過最難修理的是自動換碟型的碟式音樂盒,其運作就如點唱機一樣,只是播的不是唱碟而是音樂轉盤,由於裏面的部件太多,一旦損壞要花很多工夫修補。而由多個移動玩偶組成的大型音樂盒,修理難度也頗高。「音樂盒會移動的機關愈多,動力部件就會愈複雜。」

Image description 大森裕武今次帶來了不少有超過一百年歷史的展品。

Image description 他投身這一行,除了喜愛,更因不想被外國人說日本人只懂買古董不懂修。

香港展出百年珍品

古董音樂盒每每以1910年為收藏的分界線,隨後留聲機普及,音樂盒工藝也慢慢沒落。「如今常見的音樂盒體積較小,音數較少,比較便宜,就如玩具,壞了也不會拿去修理,因為相關費用往往比生產一個新的更貴。比起這些即棄型的音樂盒,古董音樂盒珍貴在其體型大、音色好音域廣,如果現在要做回這種音樂盒,成本會很高,倒不如修復古董音樂盒,相對更便宜。」

收藏音樂盒的潮流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於美國興起,更出現了國際音樂盒協會(Music Box Society International),專門修復和收藏古董音樂盒。後來這個潮流被帶到日本。出現泡沫經濟時,日本人收藏風氣正盛,普通人也能負擔古董音樂盒,藏家大增,在八十年代,不少珍貴的音樂盒被賣到日本,當地亦先後出現多家音樂盒博物館。隨着熱潮退卻、經濟泡沫爆破,如今只剩下約十家。

大森裕武自2013年起成為日本其中一所大型音樂盒博物館河口湖音樂盒之森的技術修復顧問。最近他與上水廣場合作,把多個博物館收藏的音樂盒帶來香港,作為聖誕展覽裝置的一部分。當中重點展品是1900年由瑞士Mermod Freres製的9吋轉盤碟式音樂盒,音色至今仍非常清晰,在鏤空的轉盤下,有着無數微小的凸槽,當音樂盒被攪動,發條推動摩打產生穩定的力量推動轉盤移動,小凸槽便會刮動盤下連接音梳的齒輪,撥動音梳產生樂音。這種裝置可同時撥動兩個音梳,多個音符同時齊發,音色因而豐富嘹亮。

大森裕武表示,香港展出的都是小型作品,在河口湖則有更多不可輕易移動的大型音樂盒,就如該博物館的招牌展品,號稱世界最大的跳舞自動風琴音樂盒。音樂盒橫跨一個禮堂的範圍,由大大小小的風琴和自動旋轉的人偶組成,合奏起來音色豐富,氣勢磅礴。「建館時,它的體積大到不可從門口運進,而要從房子的天花運入,安置好後才正式封頂。」

在保存音樂盒方面,保持濕氣穩定是一門學問。「這些音樂盒多是歐洲的產品,當移到日本後,要先擺放6個月看其變化——金屬還是次要,只是提防生銹,但木會冷縮熱脹,濕氣改變或會導致變形,如果太乾燥,木頭甚至會裂開,這是無法拯救的。要時刻仔細觀察其變化,至半年後穩定下來為止。但音樂盒都是為人居環境而做,因此放在室內都沒有什麼大問題。」

日本經常地震,對於音樂盒的保存也是很大的威脅。「掉在地上一定會壞,玻璃會碎,木會破裂,零件也會震鬆。」在博物館內也做了不少防震措施。「大座的音樂盒只能從牆上作加固,但也是有限的,你始終無法用釘穿過音樂盒加以穩定。」

Image description 日本出產的音樂盒融入了不少當地的藝術風格和生活元素。

Image description 1890年代製的古董手搖玩具音樂盒,已經有130年歷史。

Image description 一九○○年代製的古董 Polyphon 16.5cm 碟式音樂盒,靠移動唱盤來撥動音梳。

太太覺得音樂吵耳

在外人看來,音樂盒修復是一件非常浪漫的工作,他苦笑着搖搖頭,說自己的太太可不這樣想。因為修理音樂盒時要反覆播放以測試其聲音,確定音色符合理想原聲。「我太太已經聽到厭,覺得很吵。」音樂盒修理是一門非常花時間的工作,每一個部件都要仔細測試打磨,一絲不苟。「再造新零件時沒有模型可跟從,要反覆嘗試才能做出最適合的,狀況好的話一次就完成,但有時也要做四五次才能做好,打鐵往往比單純修理拼合花更多精神,非常辛苦,太太見我做到咬牙切齒,也常在旁邊加一句,這麼辛苦就不要做啦!」

但他也感謝家人對自己的體諒。「當初我轉職時家人也沒有反對,唯一不滿是為了趕在限期前完成,我經常要在工作室忙至通宵達旦,少了時間陪家人,為此經常捱老婆罵(笑)。」

 

投身這一行這麼久,除了因為喜愛,更是因為一件小事。在日本收藏了很多音樂盒的年代,他曾聽到國際音樂盒協會的成員質疑:「你們日本人只懂得買,懂不懂得修?不然也是浪費。」為此他憤憤不平,下決心要好好鑽研。「我們一定要把音色保養好,為維護國家聲譽出一分力。」成為老行尊後,他有感日本相關資訊的缺乏,於是把多年心得寫成一本書,希望啟發更多後來者。「也希望多些香港人能來博物館參觀修復後的音樂盒,了解到與其相關的美。」

Image description 法國著名品牌Blaise在一九二○年代製作的自動鳥鳴音樂盒,發出的聲音也如鳥聲。

大森裕武小檔案

年齡:66歲

出生地點:日本

職銜:河口湖音樂盒之森博物館技術顧問

年資:逾20年

著作:《オルゴール修理の実際》(古董音樂盒的修復實務)

撰文:張綺霞 攝影:陳縱宇

[email protected]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