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盂蘭與鬼故

2014-08-14

 

中國民俗傳說,農曆七月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無綫乘時推出《區區有鬼故》,大講香港各區的城市傳奇鬼故事,本是應節之舉,卻被指責抄襲。

其實,城市傳奇既然不是個人原創,自然沒有版權,既無版權,抄襲從何說起?問題反而是,電視拍攝鬼故事,會不會煮鶴焚琴?

古今中外都有鬼故事,往昔到現今,大多口耳相傳。一群人閒聊,不想談嚴肅的話題,又不想引起爭拗的話,最好講跟性有關的笑話或鬼故事,包保人人豎起耳朵、集中注意力聆聽。歐洲啟蒙時代的思想家視鬼故事為迷信,並樂觀地相信,一朝科學普及,全民教育,人便可以脫離迷信,不再相信鬼故事。豈料事實並不如是,二三百年後的發達地區,人人都接受十多年的免費教育;科學已公認為最可靠的檢驗真理的標準;社會世俗化、「理性化」;中世紀宗教霸權不再,口頭教徒多過誠心的教徒時,鬼故事、靈異傳說依舊充斥,並且大受歡迎。迷信更沒有絕迹。

現代人跟古人倒有個重大的分別。古人相信世界是「充魅」(enchanted)的,神妖魔怪、鬼魅魍魎真是有的,是以古人聽鬼故事很投入、很虔敬,因為古人相信鬼有凡人無法匹敵的特異功能,既可造福,亦可為禍人間,講鬼故事時,鬼可能正在聆聽,任何人不信有鬼,會遭鬼害。興起於六朝的志怪小說,便有不少這類故事。再者,許多古代鬼故事類似歷史故事般有道德教訓:壞人害人終害己,遭鬼懲罰。好人如幫助淒涼的孤魂野鬼修墳或報仇,助鬼入土為安後,亦會得到好報。

Image description •鬼故事最吸引的地方是刺激聽眾想像力,正所謂:看得見的鬼,遠遠及不上看不到的鬼那麼恐怖。

鬼故當娛樂

現代鬼故事少有道德教訓,亦罕有喜劇結局,大多是講厲鬼、惡鬼、「壞」鬼和可怕的鬼,主要原因是現代人大多是抱着懷疑主義的眼光,「姑妄聽之」的態度聽和講鬼故事,把鬼故事當作「娛樂」(entertainment),喜劇的鬼故事當然及不上恐怖的鬼故事那麼有娛樂性矣!

電視鬼故事節目當然也是娛樂,可惜,許多電視人不明白,電視──尤其是免費電視──這個媒介,大大的不利鬼故事式節目。首先,免費電視是家庭的媒介,就算在非闔家歡時間播出,畫面也不能太恐怖,否則招惹投訴。電影比免費電視着數,正因電影可以拍三級的血腥和核突,令觀眾毛骨悚然,免費電視卻不能。其次,電影在戲院中放映,觀眾周圍一片漆黑,容易感到恐怖,這和鬼故事不宜光天化日講、宜夜晚講的道理一樣!鬼故事節目就算是晚間甚至深夜電視上播出,觀眾安坐家中,燈火通明,恐怖效果亦大打折扣矣!第三,為免惹來「宣揚迷信」的指責,電視鬼故事不能言之鑿鑿人間有鬼。於是,電視只能講鬼「故事」,並強調這是傳說,不能講「真鬼」。第四,鬼故事的趣味正在於似有還無、疑幻疑真,讓觀眾暫時「懸掛」(suspend)理性,享受重返古代「充魅」世界的快感。電視卻每隔十多分鐘就播出廣告,把觀眾拉回現實世界,理性難以長時間「懸掛」,自然趣味大減矣!

看不到才恐怖

最關鍵的一點是,電視也好,電影也好,錄像媒介講鬼故事,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鬼故事最吸引的地方是它刺激聽眾的想像力,由是感到恐怖。正所謂:看得見的鬼,遠遠及不上看不到的鬼那麼恐怖。

借用哲學家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的分析,看得見的鬼令人「恐懼」(fear),但看不到的鬼卻令人「怖慄」(dread)。「怖慄」比「恐懼」更令人害怕,由是更刺激。何況觀眾下意識習慣了「眼見為真」、「有圖有真相」,但錄像拍鬼故事,必然拍不到「真」鬼;就算拍到,觀眾也會懷疑是人為的特殊效果(special effects),到頭來還是靠主持把口講,有錄像反而及不上純聽那麼刺激,事關錄像分散了觀眾的注意,減低了觀眾的「想像濃度」(imagination intensity)。

Image description •無綫《區區有鬼故》大講香港各區的城市傳奇鬼故事,本是應節之舉,卻被指責抄襲。

Image description •免費電視是大眾媒介,就算在非闔家歡時間播出,鬼故畫面也不能太恐怖,否則招惹市民投訴。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