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雖有蓋世超跑,特色超跑卻不多。筆者日前去台灣高雄訪友,不但看到KTM X-Bow GT真身,更有機會跑了一轉。感覺如何?加速強,極速勁,最吸睛是不設上蓋,人在車中,上望天,下觸地,絕對是天地人合一的駕駛境界。
KTM最初是奧地利電單車製造商,以製造越野電單車馳名(詳見另稿),近年開始涉足跑車生產,X-Bow GT便是KTM以他們製造電單車多年的技術與經驗累積後,跨進跑車領域生產的超跑。最初礙於法例,該車只可在歐洲馳騁,但最近從台灣朋友口中得知,當地已可駕駛這部車在公路奔馳。友人是跑車癡,當然立即訂購,該部落地雖已2年,因少駕駛,保養好,仍然十成新。
未講駕駛感受前,先了解這部來自音樂國度的跑車。X-Bow GT擁有三大特色:特殊設計的無框擋風玻璃結構、方程式賽車技術製造、碳纖車體結構與專業賽車內觀設計;此外,X-Bow GT擁有最大馬力285匹馬力及42.84公斤米的最大扭力。
為速度而生
座椅後的橙色部分是防滾架,萬一意外翻車,確保車內人的肢體安全。
引擎容積僅2.0公升(實數1984毫升)。
相較於之前的X-Bow R或者X-Bow RR皆屬無擋風玻璃設計,須戴上頭盔護目罩來承受高速帶來的強風,然而X-Bow GT提供巨形護目罩,也可稱之為擋風玻璃,可加裝在車頭蓋與中央控制台間。這個「無框擋風玻璃」其中一項優點是沒有金屬框,車體中間的A柱更加短細,令駕駛者確保有全方位的視野效果,減少死角的出現,另外風阻也較低,有利車輛加速表現。
第二個特色是等同賽車的性能。X-Bow GT為速度而生,降低風阻的空力套件當然不可少,包含在引擎蓋上設計出魚鰓狀出風口,以及車頭與車頭燈設計,都經過空氣動力學考慮;另外,車尾設計也以簡單利落為主,以達到賽車輕量化效果。至於懸掛部分採用WP避震系統,在高速與低速過程中可增加穩定。
碳纖車體
車尾採用半外露式設計,有助引擎散熱。
至於動力方面,X-Bow GT搭載一台直列式4汽缸DOHC雙凸輪軸渦輪增壓引擎,官網稱為2.0(公升)版本,但實際容積為1984毫升,在6500轉時輸出285匹馬力,3200轉時有42.84公斤米最大扭力,搭配6速手排系統及不到900公斤的車重,0至100公里加速僅需4.1秒,極速可去到每小時231公里,輪胎尺寸採前輪205/40 R17、後輪255/35 R18的性能車胎,車重前後比例為38:62。
車身結構採用碳纖為主,可增加強度,車廂內部組件有Recaro賽車椅、Schroth四點式安全帶、可調整深度與高度的多功能軚盤等;中控台的設計一切以方便操作為主,在波棍後方包含了啟動引擎的開關鈕、內裝通風系統等,簡化設計營造有如賽車的操作介面。
坐上X-Bow GT前,先要戴上合規格的頭盔,雖然駕駛當天溫度熱得很,然而X-Bow GT以無頂設計,即使曬住太陽,但吹住涼風,也甚為享受。友人家居高雄市區,X-Bow GT從豪宅停車場駛出,筆者的耳朵雖藏於頭盔內,也聽到路人的叫聲,虛榮度滿分。輕踩油門,加速感凌厲,於是衝出市區,來到近郊,X-Bow GT露出它的真面目。
先來直路快車,廠方數據由0至100公里的加速需時4.1秒,但筆者感覺好像不用這麼久,總之一個字——快。接着爬山路,轉彎抹角之時,手波發揮了它的作用,彎前拖波,彎位加油,出彎轉回高波再踩油門,過程沒有拖泥帶水,個人認為X-Bow GT堪與著名超跑爭一日之長短。
撰文 : 菲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