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專訪2015凱歌香檳亞洲最佳女廚師Vicky Lau

2015-02-09

劉韻棋(Vicky Lau)剛獲選為2015年凱歌香檳亞洲最佳女廚師,她是Tate Dining Room & Bar的主廚兼東主,無論對餐廳的裝修、擺設、菜譜設計以及食物,她都親力親為,專注用心,絕對是完美主義者的信徒,但她謙稱自己還未做到,只希望向此目標邁進。

愈是追求完美卻愈發現自己未夠完美,全球最年長的米芝蓮三星大廚(現年89歲)的小野二郎亦指出, 「即使到了我這個年紀,工作也還沒有達到完美的程度⋯⋯我會繼續攀爬,嘗試爬到頂峰,但卻沒有人知道頂峰在哪裡。」
Vicky心目中的榜樣 —— 美國奠堂級廚師Thomas Keller也曾說,「世上沒有所謂的完美珍饈,只有對它永無止境的追求。當你真正意識到這一點以後,你才能領悟到追求完美廚藝的真實目的,那就是取悅你愛的人們,讓他們感到幸福,這就是烹飪的全部意義所在。」

用心烹調,讓客人感受到廚師對食材及自己的尊重,就是最佳的承諾,Vicky 希望客人到自己的餐廳像到朋友家,充滿親切感。小野二郎坦言「廚師必須跟自己的工作墮入愛河」,《優雅生活》特別在接近情人節的日子專訪Vicky, 讓她向大家告白如何與食物談情說愛, 及如何以食物演繹現代愛情故事。

Image description Vicky另一情人節作品「櫻花」。

完美主義
明明是餐廳,Tate Dining Room & Bar的門口旁卻有落地玻璃櫥窗,但擺設的並不是食物,而是以幾個立體的金屬弦絲架展示木頭、枯葉,不難估計其東主劉韻棋(Vicky Lau)熱愛大自然。窗明几淨的餐廳一室純白,加上廚房用銀框鑲嵌磨砂玻璃及以雲石牆點綴,本來帶點冷冰。不過,淺木地板,配以黃色坐椅、金黃燈泡、以至雲石枱的金色外框,卻將冷感調和,增添了溫暖感。坐在餐廳內,沒有fine dining 餐廳的拘謹,佈置優雅但又平易近人。一切的餐廳擺設及設計都是Vicky的構思,還有餐牌的設計也是由她來主理,Drink list裡的雞尾酒插圖,嬌小可愛,女孩子看到很難會不喜歡的。

除此之外,開餐廳前找店鋪、供應商等,都是她親力親為,絕不駕手於人,「找店鋪的幾個月裡,我不停學習領取餐飲牌照的程序,怎找食材,找staff,我做了很長時間的research。」難怪她說在開業前兩三個星期,她每晚只睡三小時,短期內足足瘦了18磅。勞力事小,Vicky的全情投入全神貫注才讓筆者佩服。

本身當了平面設計師6年的Vicky因為愛吃,便跟兩位好友跑了去曼谷報讀巴黎藍帶廚藝學院(Le Cordon Bleu Paris),本來只是修讀短期課程,但因為發現愛上烹飪,一留便是九個月,取得Grand Diplôme,「當時做設計,想看多些不同事物擴闊創作的思維,跳出框框,所以去了曼谷,本來只想讀三個月,但第一堂已知道自己很喜歡烹飪,記得當時老師問我是否經常烹飪,可能是我比其他人快上手的關係。」修畢Grand Diplôme,Vicky也沒想到會立刻轉行,但她覺得學了九個月的東西,應該要作深入了解,「我想明白一間餐廳如何運作,及再學多些fine dining,因為自己始終喜歡fine dining,所以回來後就去了Cepage。」在Cepage主廚Sebastian Lepinoy的指導下,Vicky從凍房的工作開始做了年半,年半之後,就在2012 年創立了自己的餐廳。在香港經營餐廳是一個十分大的挑戰, 租金貴得驚人,在接觸飲食界只有這麼短時間後便出來創業, 實在非常大膽,「可能我自己性急,我覺得小的business可以一試,看看反應如何,像現時反應不錯,可能會有資金去找一個有大廚房的空間。」

Image description Ode To Tomatoes Photo by Pablo Neruda

食物質素及舒適的餐飲體驗是Vicky最着重的事情,所以她寧可不做午市,保證有充分時間籌備晚餐。就算情人節的訂位早已滿了,也絕不加場。去年,她開設了另一項目── 度身訂製個人化到會服務Butler,並為新業務在兩依藏博物館舉行了別出心裁的成立酒會,將食物以藝術品的形式展現。在金屬的立體弦線框內,懸掛着連根拔起的小蘿蔔、粟米及紅菜頭等,展示我們平時忽略了的食物根源,立體展品下方擺放該種植物炮製的點心。一道白色牆以迷你甜品點綴,放滿朱古力蛋糕、檸檬撻等,好食又好看。最有意境的是三米長的甜品Zen Garden,這個日本禪園放了石頭、草地、樹枝,但這一草一木全都可以食用,充滿驚喜,「我覺得餐廳不一定要有一個特定的地址,想Explore是否一定要坐着進食,Presentation又是否可以不用碟,可以像一幅畫,讓人Experience。Party反應好好,大家也很接受這些創新形式。」事實上,party完了後,很多客戶要求Vicky幫他們做一模一樣的活動,不過Vicky一口拒絕,在她的心目中,「Tate是說關於我自己的故事(edible stories),Butler是為客戶度身訂製, 訴說他們的故事,那又怎可完全複製呢?」Vicky會為每個客戶特別設計主題,故餐目永遠不會重覆,創作永遠先行,為效果不惜一切,正是這種堅持,吸引了更多客戶及食客對她的支持。

Image description Vicky主理的Tate Dining Room & Bar於2012年7月開業後,連續3年獲得米芝蓮一星殊榮,枱上的是其情人節新創作「情書」。

與食物談戀愛
要用食物說故事,必須熟悉各種食材及其特質,擅於表達它們少為人知的美態,亦須對它們擁有特別的情感。簡而言之,如果你不愛食物,根本沒可能用它們來設計賣相精緻及味道可口讓人難忘的菜式。因此,我們嘗試從Vicky的成長,了解她如何戀上食物。

Vicky是潮州人,小時候跟爺爺同住,家裡常備潮州菜,基本上什麼潮州菜,她都喜愛,「潮州菜全都是家人做的,我對芋頭炒飯及各式各樣的鹵水,包括鹵水鵝翼蛋及豆腐情有獨鍾。」潮州菜着重表現食材原汁原味最天然的一面,這啟發了Vicky珍視新鮮食材,「家人說以前家鄉菜多採用新鮮食材,某些尋常材料現已難求,像薑薯,外表似薑,其塊莖可供食用,爽得來帶黏身,主要用來做糖水,是潮州特產。經常聽爸爸說,現在的薑薯跟以前不一樣,品質沒有以往的好。他們又說竹筍以前是早上摘,晚上吃,十分新鮮,沒有澀味,但現在這類食材在香港已難求。」

看一眼Tate Dining Room & Bar的菜式,你便會知道她對食材的重視。放眼世界各地,Vicky只為搜羅最優質的食材入饌, A4級日本鹿兒島黑毛和牛西冷排、法國吉拉多蠔為主食材的WRETH、美國龍蝦,以及香港永和蜜蜂場出品的蜜糖製成的甜品,全都經過她親自挑選再設計菜式。Vicky說基本上自己「什麼也愛吃」,正是多嘗試,才可讓她集大成。

Image description

去紐約大學修讀平面設計前,Vicky也像其他香港女孩子一樣, 除了上家政課外,沒機會多下廚,但人在紐約跟其他國籍的同學一起住宿舍,烹飪的機會便多了,「最經常會煲湯,例如西洋菜湯,紐約有很多中國人居住,supermarket有好多不同種類的食品。我也經常電視節目學烹飪,嘗試做pasta, 燒雞,因為比較容易找食材,自己也好enjoy煮食的過程。」在紐約獨立生活,開展了Vicky的烹飪旅程,而當地的多元飲食文化亦拓闊了她的眼界,「紐約很多新穎餐廳,在不同文化成長的人烹調不同的國家菜,如你去中菜館,可能是墨西哥人作大廚,他們會將用自己的twist放進菜式之中,我也從中受到啟發,可找附近的食材去做你想做的東西,不一定硬要找那個國家的食材。」

一方面,紐約有很多快餐店,像Vicky也常去食salad的餐廳, 「美國份量較大,一個沙律可分兩餐吃」,亦經常吃Cuban食物,「簡單一個燒粟米上面放了cheese」。另方面,紐約的fine dining體驗,也奠定了Vicky日後的工作方向,「畢業時, Daddy Mummy帶我去Thomas Keller 開設的Per Se,我平時比較挑剔,但這餐廳你真是找不到一樣東西可以批評,上乘的食物質素、超級乾淨整齊的廚房,都做到最好。我特別欣賞餐廳內的簡單菜式,就算是蔬菜也含有豐富多層次的味道。Per Se 真是做到簡單就是完美的精髓,絕對做到。」

Thomas Keller是首位同時擁有兩間米芝蓮三星餐廳的美國大廚,除了紐約的Per Se,加州的The French Laundry也備受推崇。Keller曾在2001年被《時代週刊》評為全美最佳廚師,出版了多本烹飪書籍。他不會賣弄奇怪的食物組合,反而是盡量表現食物的天然精華美味,而這也成為Vicky的學習目標,「我在嘗試中,可能需要多點時間,放在碟上的食物不是越多越好,越少其實是越有信心的表現。只有對那樣食材有信心,你才會以看似『沒甚麼』的形式表現它。」

文:Joyce Mok 圖:Ben Tam
Styling by Ben Wong
Wardrobe by FENDI
Makeup & Hair by Mon Cheng @Annie G.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