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卡夫卡:饒宗頤《文化之旅》擴視野 鍾景輝李司棋聲演好書

2013-08-12

Image description 饒宗頤教授(前排坐下)的《文化之旅》比較不同地域的古文明,對中外交通史有獨到見解。

近年內地和外國有聲書盛行,改變了閱讀的方法。香港電台數碼台自今年2月起,推出《有聲好書》,邀請了來自影視及廣播界的嘉賓將文字化為聲音,在香港電台數碼31台及35台與聽眾一齊讀好書。已播放的書目包括《心無罣礙》、《恆仔的日與夜》、《細味人生100篇》等。香港電台更邀請了兩位演藝界重量級前輩──King Sir(鍾景輝)與司棋姐(李司棋),8月份在大氣電波與各位聽眾分享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著作《文化之旅》。

深入淺出

饒宗頤教授涉獵甚廣,研究領域包括中外交通史、古文字學、敦煌學、考古學、 詩詞、文學等,博學精深。今次選取書目《文化之旅》是其著作當中,以札記形式描述他在世界各地見聞,包括印度、埃及等文明古國,以及與文壇、藝壇朋友的交流互動,選取章節連小引共十三節。相比其學術著作,行文較為貼近散文。

除了聲音演繹,每集《有聲好書》播放後,《文化之旅》相關章節的文字版本將上載港台網頁。為了讓聽眾容易掌握《文化之旅》內容,特邀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教授和學術部主任鄭煒明博士為節目安排導讀環節,讓聽眾能夠三管齊下,深入淺出細味全書。

雖然貴為演藝界的老前輩,但錄製過程中King Sir與司棋姐毫不鬆懈。司棋姐負責普通話版本。她表示雖然小時候曾在天津生活,但六歲後便來港念書,部分字詞只知粵音而不知普通話讀法。《文化之旅》雖然不是嚴肅學術文章,但行文中仍夾雜學術詞彙,句子動輒佔了兩三行而無標點,司棋姐說錄音前須要仔細複習原文,方可掌握文句朗讀的節奏停頓。King Sir也直言《文化之旅》「好深」,當中包括多門學問,須要多花時間了解內容以及每隻字的讀音。King Sir說,錄音的時候須要呈現作者的思想,不可以太跳脫,或者用戲劇化或娛樂化的口吻。

原來如此

King Sir與司棋姐表示在今次錄製《文化之旅》過程中獲益匪淺,擴闊視野。司棋姐表示會好好珍惜這次機會。King Sir說他很高興從《文化之旅》當中得到了很多啟發。「第一,無論做學問還是做藝術,首先是要識做人。另外,饒教授做學問的目的,是要知道『原來如此』,但在舊的『原來如此』裏會找到新的問題,然後追求到底。追求學問或者追求藝術的精神其實很相似。」

饒宗頤教授的學問不只限於中國知識,他本身還掌握多國語言,包括波斯文和梵文等。李焯芬教授說,《文化之旅》不只是描述中國文化,而是通過絲綢之路的歷史,將中國與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等文明互相比較,下了不少實地考察的工夫,參考各地出土文物。以比較研究的角度,饒教授歸納個人中外交通史的心得。

《文化之旅》不是一味唱好中國文化, 鄭煒明博士舉出書中例子,饒教授借埃及的死書批評「中國人是最不懂『死』的民族,連研究死的問題的勇氣也沒有」,但書中同時流露饒教授對佛學的嚮往。讀好書,不一定要一目十行,細心聽聽《文化之旅》,繪聲繪影地走進前人留下的足迹。

[email protected]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