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策展人林敏兒︰科技架起一座橋樑

2025-01-17

Image description

近日在啟德AIRSIDE的GATE33藝文館有個「蘇門答臘美術館」數碼藝術體驗展覽,由策展人林敏兒跟其創作團隊ALAN(Artists Who Love Animals and Nature)主理。展覽借助混合現實(MR)、人工智能(AI)等技術,引領觀眾進入虛擬與現實交織的藝術世界。早前她除了跟《優雅生活》分享了這次展覽的特色之外,也娓娓道出她跟創作團隊一路走向藝術與科技創作的故事。

TEXT BY MIU LAU

PHOTO BY BEN TAM(部分受訪者提供)

猶記得七八年前日本光影藝術團體teamLab的爆紅,讓大眾對科技和藝術的創意融合趨之若鶩,在這之前林敏兒及創作團隊亦已完成由平面視覺藝術作品到數碼藝術體驗展覽的華麗轉身。

Image description 巨型紙品森林《穿越紙林》。

探索藝術的科技應用

「我們的創意總監兼合夥人一直對科學和科技充滿熱情,便提議我們轉變方向,嘗試涉足投影映射領域,從基礎的投影映射開始,逐步嘗試大型項目,如將投影投射到建築物上,再結合同步的舞蹈表演,使觀眾仿佛與投影內容產生互動。」自此他們開始思考如何讓藝術作品變得更具互動性,也逐漸嘗試將電腦程式設計等技術融入藝術創作中。她強調︰「擅長投影領域的teamLab很成功,但我們不想與他人雷同,於是將焦點放在混合現實(MR)和人工智能(AI)領域,探索如何將AI應用於藝術創作。」

Art Tech風潮勢不可擋,她認為要把握好藝術與科技之間的平衡,絕不能淪落至為科技而科技,「沉浸式藝術被過度追捧的現象讓我們意識到,藝術科技被過度標籤化了。科技本身是冷冰冰的東西,其存在很多時只是為了視覺上效果的增強,本身並無太多意義。很多時候,為了科技而使用科技會導致作品本身的意義被削弱,忽略了內涵,只呈現出瞬間的美好視覺效果,在欣賞作品之後沒有帶來任何意義或思考。」

她認為藝術家要視科技為藝術展現的一種工具,就像從傳統膠片相機過渡到數碼相機一樣,甚至將個人創作擴展至團隊合作。「這種科技工具的引入可能會改變藝術家的思維方式,促使他們在創作過程中進行更多的探索與嘗試,當中更有可能需要借助程式設計等技術手段來實現創作,這就需要更多的合作。」作為策展人的她對不同方面的藝術人材總是特別敏感,「我是做策劃的,提供概念,需要與程式人員、多媒體藝術家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合作,共同探討如何將創意呈現出來。事實上,一些創意科技人員也可以成為藝術家,因為他們通過編寫程式來創作,而程式的相容性和呈現效果本身就是一種藝術。」

Image description 林敏兒認為創作要把握好藝術與科技之間的平衡,不能為 科技而科技。

數碼藝術體驗展覽

近來舉行的「蘇門答臘美術館」數碼藝術體驗展覽正是林敏兒及其創作團隊ALAN的作品。ALAN一直提倡及實踐以科技融入藝術作品,提高大家對野生動物及自然生態環境的關注。在去年年初林敏兒與部份藝術家特地到訪印尼蘇門答臘,與當地保育機構會面並作實地考察,透過記錄所見所聞,再與不同的藝術創作團隊帶來共九組大型藝術體驗作品。在展覽場地加入不同科技的應用,透過互動讓參觀者彷佛置身蘇門答臘森林腹地,了解原始森林及其中的瀕危物種,如何面對人類發展所造成的威脅,同時思考人類與自然應當如何共存。

Image description AI 人工智能生成藝術互動裝置《97%》。

在「蘇門答臘美術館」數碼藝術體驗展覽中,科技的運用貫穿始終,大眾可欣賞透過MR混合實境帶來的《野性的勒塞爾》藝術裝置,從科技器材中以視覺觀察自然界晝夜變化;亦有揉合AI人工智能生成科技的《97%》藝術互動裝置,讓參觀者看到自已反進化成為紅毛猩猩的模樣;由一隻紅毛猩猩坐陣的《森林中的人》藝術對話裝置,讓大家能夠透過中、英文進行對話;亦有配合AR擴增實景的《自然遺珍》立體錯視壁畫,能夠拍下與大象動畫同框的有趣畫面。

Image description AI 人工智能生成藝術對話裝置《森林中的人》。

對於科技在藝術創作中的角色,林敏兒認為它不僅僅是一個增強效果的工具,而是創作的核心。「我們希望利用科技搭建一座橋樑,連接藝術作品與觀眾。有了這座橋樑,觀眾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作品所傳達的情感,或者被激發起探索的欲望,進而深入瞭解我們想要表達的主題。」她希望觀眾能夠帶著好奇心去發掘作品中的奧秘,這個世界、大自然是需要好奇心。「就像參觀博物館的展覽,觀眾只是匆匆走過,沒有太多的互動和探索,我們希望通過科技的應用能夠產生多些互動,讓觀眾能夠停下來,主動去發掘作品的內涵,通過這種探索過程,觀眾更容易與作品產生共鳴。這實際上是一種連接,通過科技實現觀眾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連接。」

拿捏科技應用的平衡

在技術應用方面,林敏兒也有細致的考量,就如在《野性的勒塞爾》藝術裝置中,參觀者佩帶頭戴式裝置,再漫步於紙藝作品建構的森林展場中,從器材中觀看森林的日夜環境變化,以及發現不同野生動物的蹤影。當中採用了MR混合實景技術,而非VR虛擬實景技術。「VR技術會將人從現實世界中抽離出來,進入一個無法與他人共同感受的獨立空間,而作品的目的是希望激發人們與森林的互動,VR是無法實現這種交流,便採用MR技術,參觀者既能看到現實世界,又能看到虛擬內容,實現了平衡。」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策展人林敏兒與部份藝術家早於年初到訪印尼蘇門答臘,與當地保育機構會面並作實地考察,透過記錄所見所聞,再與來自印尼、荷蘭、法國、英國及香港的藝術創作團隊帶來共九組大型藝術體驗作品。

這個藝術與科技的結合世界需要團體的協作,而達成各方的平衡便成了林敏兒的重要工作之一,「在一個共創的世界裡,如何讓團隊成員之間達成平衡,這是一件更具挑戰性的事情,就好比所有人都在走鋼絲,需要意志相近且一致。」林敏兒笑說她與團隊不時會因意見不合而爭論,「作為策展人,我認為作品的可訪問性和用戶體驗是最重要的,但在技術層面的同事看來,任何等待都是不可接受的,哪怕只是器材反應延遲了兩秒鐘。如何在團隊創作過程中找到平衡點,是我一直在學習和探索的問題。」

Image description MR 混合實景藝術裝置《野性的勒塞爾》。

展望未來,林敏兒認為藝術科技將繼續發展,並在各個領域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有時我們會覺得科技與藝術似乎分得很清楚,好像它們是兩個獨立的部分,但無論是策展人還是藝術家,大家都開始意識到需要朝着同一個方向努力,探索如何無縫地將技術與藝術結合。無論是製作一個藝術裝置還是進行一場表演,不能讓觀眾一眼就看出技術是被生硬地加入的。確保技術與藝術的有意義融合,是未來需要不斷探索與解決的問題。」

ALAN「蘇門答臘美術館」數碼藝術體驗展覽
日期:即日至2月28日
時間:11:00-21:00
地點:AIRSIDE 3樓GATE33藝文館

Image description 透過濾鏡才能看到白色畫面上的棕櫚樹林,令人反思人類開墾森林對蘇門答臘森林物種產生威脅的狀態。

Image description 有視覺互動藝術裝置《空寂》。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