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伊斯法罕最大的星期五清真寺壁龕在原灰泥牆上雕琢而成,以密集的《可蘭經》文砌成複雜的花卉和幾何圖案,凹凸立體效果。
地毯上織有一個大箭咀圖案, 目的也是為了方便辨認祈禱方向。
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的地毯博物館,就看到一塊十九世紀時以絲和棉織成的地毯,地毯上織有一個大箭咀圖案,目的也是為了方便辨認祈禱方向。
伊斯蘭教徒每天要祈禱五次,祈禱時必須面向麥加,箭咀的指向,正是聖城麥加的方向。
至於在清真寺內,崇拜室的牆壁上也必定有一座指着聖地麥加方向的壁龕,波斯話稱之為Mihrab,而壁龕位處的朝拜牆則被稱為qibla wall。壁龕除了指示方向,也能把祈禱的聲音放大,一舉兩得。
每個壁龕的大小、設計和形狀各異,有呈新月形的、洋葱拱頂、等邊三角形。我看過最漂亮的壁龕,位於伊朗伊斯法罕(Isfahan)最大的星期五清真寺。壁龕在原灰泥牆上雕琢而成,以密集的《可蘭經》文砌成複雜的花卉和幾何圖案,凹凸立體效果,有如漂浮在空氣中,估計於公元710至1310年間製成,絕對是伊卡哈尼德時期藝術作品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