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抽象藝術先驅 滙聚比利時

2017-07-14

近年,日本的具體派、韓國的單色畫等亞洲抽象藝術逐漸受到國際重視。至於有關華人的抽象藝術論述,一般西方人僅限於認識趙無極及朱德群兩位大師,未必了解中國大陸政治化的藝術創作時期,台灣曾主導和推動華人現代藝術與前衞運動。

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爆發,促使1949年前後許多中國人離開中國大陸,移居台灣或香港,尋找新希望。加上戰後美國將台灣列為保護區,一眾藝術家在新的環境受到西方藝術思潮的啟發,出現了印象派和紐約抽象派藝術家,從傳統中解放出來。

Image description 莊喆作品《火地》

台灣學者蕭瓊瑞在《福爾摩沙的珍珠——台灣抽象繪畫簡史》中提過:「台灣對抽象繪畫的介紹,最早出現在1953年9月張道林〈抽象繪畫的產生〉,但較密集的討論則始自1956年底。這年蕭勤以西班牙政府提供的獎學金前往馬德里留學,開始以『歐洲通訊』的專欄,在當時台灣具影響力的主流媒體《聯合報》,定期報道歐洲當代藝術的發展。」

追溯根源

及後1956年與1957年,台灣產生了兩個最重要的前衞藝術運動,由李仲生畫室的八位學生組織的「東方畫會」,以及由當時台灣師範大學校友組成的「五月畫會」,兩個團體均傳遞了對藝術現代化的追求。當時,劉國松、莊喆、蕭勤、馮鍾睿、李元佳、霍剛等人,在思想上呈現出對中國傳統美學思學的嚮往,行動上則結合西方現代主義的思潮,尋求中國現代繪畫的新方向。

隨着中國大陸進入社會主義主導、閉鎖文化發展方向,台灣在三十年間主導了現代藝術與前衞運動的推動者。由比利時布魯塞爾伊克塞爾博物館(Museum of Ixelles)主辦,台灣文化部、駐法國台灣文化中心協辦,國立台灣美術館部分借展的「從中國到台灣:前衞抽象藝術先鋒1955-1985」展覽(至9月24日,伊克塞爾美術館),展出15位藝術家共八十餘件作品,從美學、歷史及西方的文化交流視角出發,追溯華人抽象繪畫之路的根源、演變與台灣在此發展道路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策展人Sabine Vazieux是歐洲戰後抽象藝術的專家:「在研究過程中,在歐洲發現了一群不知名的前衞藝術家,他們作品所具有的獨特美學和原創性,促使我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她花了5年時間,走遍世界各地去拜訪他們。

「他們熱情地接待我,向我敞開他們畫室大門。他們的才華,對我的信任以及所賦予我的能量,讓我得以全心全意地投入這項展覽計劃。」她期望透過展覽向大師們表達敬意,同時賦予他們應得的、藝術史中的位置。

Image description 蕭勤作品《震然》

採訪紀錄

展出藝術家包括李仲生,來自廣東的他於1950年在台北開設私人畫室招收學生,讓學生自由發揮繪畫風格。生於北京的莊喆則在1954年就讀台灣師範學院,1968年造訪歐洲,認識了趙無極和朱德群,他不僅是抽象風景畫家,也是一名詩人及哲學家。劉國松遷居台灣後創造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並發明了特殊的紙,用大筆刷在表面附有粗紙筋的棉紙上作畫,成為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史上重要人物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平面展品以外,現場還有一套片長約30至45分鐘的紀錄片,採訪數位在世藝術家如劉國松、莊喆、蕭勤、馮鍾睿等人,講述他們自幼在中國經歷的戰爭、在台灣學習及成長經歷,並以大量文獻及老照片輔佐,呈現過去的歷史樣貌。

Image description 霍剛作品《無題》

Image description 台灣藝術史上重要的畫會之一「五月畫會」。

撰文:卡夫卡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