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占飛:中華龍鳥:恐龍與鳥類

2019-07-29

古生物學家陳丕基早前逝世,他澄清中華龍鳥並非鳥類而為恐龍,從而打破恐龍與鳥類之間的障礙,他參與著作《中國的葉肢介化石》,完成葉肢介學科的奠基工作,更癡迷白堊系研究,他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在西安逝世,享年83歲。

陳丕基讓世人得知恐龍並無消失, 最直接的證據就是中華龍鳥。他最早指出中華龍鳥就是恐龍;中華龍鳥1996年在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發現,它是帶毛的恐龍化石,其時科學家認為此乃鳥類。1998年,陳丕基、董枝明、甄朔南合作,同年在英國《自然》(Nature)雜誌發表論文,題為〈中國義縣組一個保存完美的獸足類恐龍〉,對中華龍鳥分類學修訂,澄清中華龍鳥並非鳥類,也非鳥類的直接祖先,而是全身披覆原始羽毛的獸足類恐龍。

Image description 圖為丹麥哥本哈根動物博物館內,參考標本而建成的中華龍鳥骨架。

里程碑式發現

此論文發表後旋即引起全球關注,2000年9月25日,該文章獲美國情報科學研究所在北京頒發「經典引文獎」,那是1981至1998年的18年間,於刊物發表的20萬篇中國論文之中選出213篇影響力大的論文之一,亦為內地生物學唯一入選論文;中華龍鳥橫空出世,標誌着恐龍研究的新起點,陳丕基為後來的鳥類起源研究提供訊息,可以說,此乃里程碑式發現。

就在1955年,陳丕基考入北京大學地質系,1960年入南京的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他從事地質工作至今已65年,李罡乃陳丕基學生,1990年從北京大學畢業以後,跟隨陳丕基攻讀碩士及博士,李罡指出老師一生奉獻科學研究,多項研究成果獲國家級獎項,例如陳丕基與張文堂、沈炎彬合作編著的《中國的葉肢介化石》,完成中國葉肢介學科奠基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陳丕基與周志毅合作主編的《塔里木生物地層和地質演化》一書,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李罡稱,老師從不發脾氣,不過他的治學態度嚴謹,對學生的要求也高。

儘管年事已高,身體狀況也不太理想,但陳丕基仍關注項目進展,李罡說老師退休後仍關注「熱河生物群及其地層研究」,所謂熱河生物群就是1.25億年前的生物群。

「中華龍鳥屬」(Sinosauropteryx)早期譯為中國蜥翼龍,意為「中國有翼蜥蜴」,目前所發現擁有化石化羽毛痕跡的恐龍,年代最早且最原始,也是遼寧省熱河群第一個發現的恐龍化石。

中華龍鳥生存於白堊紀,可能為美頜龍的近親;已知最早標本長約一米,大部分為極長尾巴,保存良好的化石顯示中華龍鳥覆蓋簡單羽毛,但另一派論點則認為絲狀痕跡其實乃膠質纖維化石;絲狀結構由雙叉組織所構成,約類似現代鷸鴕的原始次要羽毛,模式為原始中華龍鳥(S. prima),亦為目前唯一種屬,種名意指中華龍鳥乃首個發現的有羽毛的恐龍。

話說1996年,一名農民在遼寧省挖掘化石,賣給博物館與商人,他在擬灰岩層中發現此種小型動物化石,遂將石塊分成兩塊,分別賣給北京中國地質博物館和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北京中國地質博物館人員發現此一化石具有恐龍骨骼與疑似羽毛痕跡,命名為原始中華龍鳥。

Image description 《中國的葉肢介化石》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展示標本照片

1996年10月,加拿大古動物學家居里(Phil Currie)、古動物畫家舒科尼(Michael Skrepnick)在遼寧挖掘之後,同年在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舉行的脊椎動物化石學會發布,居里公開展示標本,引起許多古動物學家廣泛關注;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提倡恐龍演化鳥類理論的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亦對新發現的恐龍標本感到驚訝,因從十九世紀中期的始祖鳥之後,就並無疑似羽毛的恐龍標本。

鳥類與羽毛學家布魯希(Alan Brush)、史前鳥類學家馬田(Larry Martin)及始祖鳥專家沃爾赫費爾(Peter Wellnhofer)前往北京研究此一標本,研究成果發表在隔年費城自然科學學院的會議,他們俱認為原始中華龍鳥的絲狀痕跡並非現代鳥類羽毛。史前鳥類專家費都加(Alan Feduccia)在《奧杜邦雜誌》(Audubon Magazine)評論,認為原始中華龍鳥為一種美頜龍,所以才誤認絲狀結構為羽毛;之後研究多認為原始中華龍鳥有構造簡單的羽毛,另一論點認為絲狀痕跡其實為膠質纖維化石。

相片:網上圖片

撰文:占飛

Image description 古生物學家陳丕基指出中華龍鳥就是獸足類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