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由《美女與野獸》同志爭拗談起 道德判斷有幾道德?

2017-03-17

人人都對社會發生的人與事下道德判斷。有了社交網站,各式資訊湧至,更免不了對人對事下道德判斷:「有樓有高潮」對不對?迪士尼2017年版的《美女與野獸》,首次加入一個同性戀者角色,會不會對孩子有壞影響?素食者認為「肉食者鄙」,對不對?不讓座,應否遭指摘?

Image description 迪士尼2017年版的《美女與野獸》

認知科學家、演化心理學家史提芬平克(Steven Pinker)在〈道德本能〉(The Moral Instinct)一文中指出,大多數人面對上述的是非對錯問題,通常只憑本能(Instinctively)下判斷而不會花時間認真地思考:是何以是、非何以非、對何以對、錯何以錯。遇上別人反對,上焉者客觀地審視自己的立場,下焉者則找理由維護自己。上焉者「道德思考」(Moral Reasoning),下焉者只是「道德合理化」(Moral Rationalization)。難怪民間輿論對某事的道德判斷往往「西瓜靠大邊」,隨波逐流。這亦是為什麼通識科不應廢,通識教導學生獨立、批判思考,防止年輕學子人云亦云也!

憑本能辨是非

憑本能分辨是非,是否一定不好?視乎這個「本能」是什麼!儒家主張性善論,認為人的良知、良心,都是生而有之的,不是思而有之,也不是學而有之。判斷是非的本能,乃良知當下即時的「呈現」,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對的。孟子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這便是良知當下即時的「呈現」,毋須「道德思考」應不應該救人,或者孺子值不值得救,甚至毋須經過理性思考才決定是否立即行動。

良知、良心是天生的,是所有道德判斷的基礎。人之有良知,「猶其有四體(即四肢)也」。歷來,國人罵做壞事的人「埋沒良心」、「喪盡天良」(即丟失了天生的良知)。這些講法,背後已假定了人生而有良心,分得清是非對錯。為了慾望、利益或其他理由而做壞事,非先要「埋沒」良心、喪失良知不可。此所以做了壞事後,人會不安、內疚。假如人沒有良心,何來內疚呢?

勞思光在《中國哲學史》中將自我境界分成「形軀我」,即人的心理和生理;「認知我」,即人的知覺理解及推理活動;「情意我」,即人的生命力和生命感;「德性我」,即人的價值自覺。既然道德判斷來自人的德性我,那自然是生而有之的。德性我,只是良知、良心的另一說法而已!可惜,天地不仁,為了演化的需要,不得不出現基因異變,人人都有形軀我,卻不是人人都有其餘三「我」,尤其是德性我。

平克也相信人有「道德感」(Moral Sense),是「人內在本性」(An Innate Part of Human Nature)的一部分。儒家沒有進一步問:良心在何處?平克卻從科學的角度追問:「道德感」是人的本能嗎?人有沒有道德基因?為什麼有些人有德性我,有些人卻沒有?

至今,科學家仍然找不到道德基因,但平克卻認為:有環境證據表明道德基因存在,例如:一些基因相同的孖生兒,自小分離,在不同家庭長大,但兩人的性情和「道德感」卻相當接近。反之,領養的孩子和親生兒在同一家庭長大,「道德感」卻大相逕庭。

Image description

科學打倒孟子

醫學上,有人患上「反社會人格障礙」症(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孩童時已欺凌弱小、虐待動物等而毫不內疚。這些人是天生的變態者(Psychopath)。神經科學家亦發現:一些大腦前額葉受損的病人,智能正常,卻失去道德判斷能力。彼等沒有同理心、沒有同情心,或行善,或作惡,俱率「性」(本能)而為之,作了惡,毫不內疚。對一般人來說,這類人「喪盡天良」,作惡多端,死不足惜。今天則被視為精神病人,正確的做法是治療之,而不是消滅之。

如此說來,科學似乎證明孟子錯了。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不是人人都生而有之的。可能是基因出了問題,也可能是腦袋出了問題,少數人沒有上述四端,但他們仍然會有「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考慮,只是他們取捨的標準不是按照良知、「道德感」,而是慾望和利益。這些人沒有「道德思考」,卻仍然有「道德合理化」的能力。此所以混世魔王的希特拉,至死都不認為自己錯了!他寧願德國被夷為平地,也不肯向盟軍投降!

撰文 : 占飛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