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White Cube:記憶膠囊藏畫廊歷史

2018-07-31

1993年,一個黃毛小子創立了一個小小畫廊,誰會想到,25年後它成了歐洲最具代表性的畫廊之一。由Jay Jopling創立White Cube(白立方)25周年了,除了在英國有大型回顧展,在香港也舉辦了同樣的展覽《溫故而知新:作品與文獻回顧》。展出的除了作品及檔案,還代表了英國當代藝術史的一章。

文、圖:何兆彬(部分相片由白方立提供)

1993年的小畫廊
「這是香港White Cube成立而來,第一次聯展。」藝術委任總監Andrea Schlieker:「我們之前都做個展,要把這空間擺滿Gallery 25年來的歷史,並不容易。White Cube不是六年前在香港開始的,它是25年前,1993年的倫敦,由一個4米×4米的小小空間開始,由1993年到現在變成這麼巨型的藝術空間,當中變化及作品,也就是我們要給你看的展覽了。」她形容倫敦版的展覽Memory Palace是「家姐版」,「Memory Palace是一個形容人怎樣記得事情的方法,你想像將不同的記憶,放進皇宮內不同的房間。倫敦的展覽大型很多,一間Gallery是900平方米,另一間是5,000平方米,參與的藝術家超過50人。」創辦人希望香港的也一樣,所以找來Andrea構思《溫故而知新》。

Image description 白立方藝術委任總監Andrea Schlieker

Andrea將兩層兩個正方形空間,對角切成兩個三角形,變成了共四個展覽,分別是Time & Myth(時間與神話)、Sublime(昇華)、Collective Memory(集體回憶)及Personal Memory(個人回憶),「藝廊兩層,有兩個記憶膠囊,它們等於是這裡的大腦,位處兩層的正中間,裡面裝滿了White Cube的檔案,它有Gallery繽紛的歷史,例如當年的展覽邀請卡、舊照片、很多不同的物件。它就像Room Full of Wonders,這本是德文詞語,來自巴洛克時期,形容房間內充滿驚奇與神奇。展覽共36個藝術家參與,我本想展出超過五十件作品,但不可行,只好挑選一些與我主題有關的作品。」


改變社區
對於想了解White Cube及英國當代藝術史的人來說,兩個記憶膠囊是必看焦點,「我們在檔案室中翻看了好多好多資料,它們都裝在巨型灰色的箱子裡,那可是25年來的歷史啊!可以想像有多少東西。我們選擇了由1993年開始的歷史,例如1993年先開了White Cube東倫敦Hoxton的Gallery,它幾乎記載了倫敦的歷史,因為Hoxton本來是倫敦較貧窮的社區,居住的都是苦學生,也有藝術家在這區設工作室,但開張後那12年(2000-2012)全區都改變了。因為人流增加,開了餐廳、酒吧,這就像Tate Modern轉變了倫敦南岸一樣。」Andrea如數家珍,數到下一間是Mason's Yard(2006),「它在倫敦中部。到了2011年,我們再開設White Cube Bermondsey,它是全歐洲最大的商營Gallery,地方很大,對展出藝術家富挑戰性。我們不只有展出空間,也有巨型書店,及做教育、講座的空間,Jay的想法是將畫廊及博物館的界線模糊了。由於畫廊不設入場費,周日也開,好多人來到都不知道這是商業畫廊。因為參觀者眾,同樣的,這一區之後也起了變化,附近開設了不少餐廳及咖啡店。」她說:「我認為Bermondsey的成就非凡,來參觀的觀眾非常之多。2012年,我們在香港及巴西開了新店,由於巴西聖保羅店的租約只有三年,所以那是有期限的(已在2015年關閉),幸好,香港則一直做下去。」

1993年Andrea還沒有加入白立方,但她記得自己一早是她的粉絲,「我沒有在White Cube 25年,但我應該看了White Cube有足25年。我記得93年剛去參觀時,它地方超小,4×4米大,是Project based的,沒有一個藝術家會重複,而每次只展出一件作品。這在當時是很有革命性的,我每次開幕都會去看,然後你真的會被它打動。」她最記得的白立方展覽,包括了Christian Marclay的《The Clock》,那是一條24小時的長片,「Christian Marclay的上一個展覽找來不同樂手,現場演出,結果找來世界各地的樂手,因為我們從不收費, Bermondsey每一場又再擠滿了人。」她形容,白立方不像一般畫廊,你來買了就走,「它真的是讓很多人參與到的藝術,不論年齡、年代,任何職業的人都會來到。」

Image description

與YBA同時冒起
由一間畫廊歷史,是否可看到倫敦、及整個藝術圈的變化?「1993年的倫敦不是那麼多畫廊,但現在倫敦畫廊有超過300家!有好多藝術家也移居倫敦,現在倫敦居住了1200萬人,有世界最好的博物館,商業藝術也蓬勃發展,是世上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1993年是倫敦當代藝術重要一年,除了白立方開幕,也有YBA的誕生,「93年也是YBA(Young British Artist)出來的時候。Tracey Emin、 Damien Hirst出來了,那正是倫敦年輕藝術圈需要的一支強心針!他們冒起,倫敦馬上成了全世界藝術界的焦點。我記得不少人當年說這些都是放煙花,並不長久,但他們日後都發展成了很巨大的力量,我們實在幸運遇到這一切。其實這不只是關乎倫敦藝術家,好多世界知名藝術家都,都被吸引了過來。」

沒有創作人毋須努力,沒有誕生藝術家的土壤不需灌溉,要數93年的成果,Andrea又會再數前五年,「Well,其實是再五年之前,即是1988年,有一個展覽叫Freeze。當時Damien Hirst作為一個Goldsmith畢業生,自己創立那空間、自己策展、自己去印目錄,革命就是從這裡開始的。當時Freeze裡的藝術家幾乎是馬上受到關注及被簽約,反而Damien是之後才被Jay看中的。當年Damien辦了好多這些展覽。替他的朋友找機會,例如還有一個叫Modern Medicine。他通常都是在較偏遠地區,在廢棄的貨倉舉辦,他就是有這種才能。」

Image description

倫敦300多家藝廊,畢竟只有少數十分成功,白立方有何特別之處?「很多畫廊的風格都類近White Cube,但令我們有所不同的,我們對藝術家很忠心。我們是很由藝術家主導的藝廊,我們聆聽Artist的願望,然後以此來發展Gallery方向,而且我們會一直尋找方法,去製造平台給藝術家。」

早前提到,白立方前不時排滿長龍,這可想而知,會令同行妒忌。當中有何奧秘?「我們跟其他畫廊的宣傳方法一樣,不過又是做下社交媒體那些招數。答案其實好簡單,你只要集中構想是什麼令人們着迷的,是什麼引發大家想像力。White Cube擅於引領大家進入時代精神(Zeitgeist),構想什麼大家會感興趣,什麼會引發大家想像力。只要這樣做,你就會有一條長龍了。」她笑。

《溫故而知新:作品與文獻回顧》
日期:即日起至8月20日
地點:White Cube
(干諾道中50號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