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在Art Basel偶遇Dior女士

2018-04-10
+12

踏入三、四月,整個香港都好藝術,先有藝術中心主辦的「藝遊香港Harbour Arts Sculpture Park」,重點是把草間彌生波點南瓜搬到維港海旁,方便大家selfie打卡。之後又有空降中環核心地段的藝術商廈H Queen's開幕,以及一連串重量級展覽及拍賣會,最後,壓軸上演重頭戲Art Basel。誰說香港是藝術文化沙漠?如果閣下是藝術愛好者,保證睇到膩。

香港,就是這樣的一窩蜂城市,一窩蜂捉精靈,一窩蜂追捧藝術。不是反對各界眾志成城在香港搞藝術,只是,大家一鼓作氣推崇George Condo或奈良美智的時候,也不妨留意一下默默耕耘的本地藝術家。假如藝術只與名氣及成交價掛鉤,未免本末倒置。

自問沒有藝術慧根,聽見一大堆藝術派別名稱就見暈。我看藝術品,純粹憑直覺,只有喜歡與不喜歡兩派。行完全場Art Basel,雖然黑人問號經常出現,場內展覽確實創意無限,連場外展覽都新奇刺激,大概是職業病,最深印象的,是三樓大堂區域的「Lady Dior As Seen By」展覽。

相隔五年,向Lady Dior手袋致敬的展覽,由中環四號碼頭搬到會展,再次邀請不同界別藝術家,創作他們心目中的品牌經典。1995年面世的Lady Dior,是當時法國第一夫人送給已故戴安娜王妃的禮物,王妃一見鍾情,自此袋不離身,甚至擁有系列每個款式。二十年來,這個採用品牌經典Cannage籐格紋圖案,手挽掛上Mr. Dior至愛lucky charms的長方形手袋,可能是品牌最iconic的作品。

為何一個手袋,會變成一個展覽?事源Mr. Dior生前是藝術發燒友,成立品牌之前,曾經營運art gallery,引入過不少大師作品。為了傳承他的藝術氛圍,品牌想到一個絕頂聰明的想法,將Lady Dior變成二次創作主題,邀請世界各地藝術家輪流創作,由2011年開始,「Lady Dior As Seen By」已經巡迴了七年。

今次的展品,新作舊作共處一室,2011年瑞士藝術家Olympia Scarry創作的裂口磨砂琉璃雕塑,依然坐鎮。新作之中,有幾件相當有趣,論視覺效果,我喜歡台灣藝術家劉致宏的「夏夜行」,他以台灣炎夏晚上,家家戶戶必備的捕蚊燈為靈感,利用很raw很貼地的鋼鐵與霓虹燈管,鑄造出充滿寶島民間風情的Lady Dior。此外,韓國藝術家朴善基(Bahk Seon Ghi)的設計更具可塑性,他的Lady Dior,是一塊巨型木炭,表面再鋪上一些金薄,黑與金、平與貴的對比,充滿生活化衝擊。望着這塊黑炭手袋,我在想,假如我是朴善基,我會多做一個展品,用來燒,由其中一個下方角落開始,把黑炭燒到火紅,然後火焰慢慢吞噬手袋,並將整個過程拍照拍片,直至成為一堆灰燼,諗諗都覺得好玩。當然,我不是藝術家,但藝術的其中一個宗旨,正是刺激思考,每人都可以有獨一無二的想法。

展覽跟Art Basel一樣,來匆匆,去匆匆,三日快閃。然而,展覽空間內的手袋雕塑與圖片創作,統統為Lady Dior帶來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漂亮地傳承品牌創辦人Mr. Dior對藝術之狂熱,期待下次再見。

文、圖:Ben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