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美國的作曲家Eli Marshall,一直醉心亞洲,從千禧年初念書時就到北京做研究,期間開始創作,後轉到香港,曾為王家衛及許鞍華的電影配樂。他對中樂着迷,一些作品也加入笙等樂器,中西混雜。他解釋:「其實沒有絕對的東西之分,我喜歡一句話是:世界上所有音樂都是熔合(fusion)。就如笙在十八世紀傳到歐洲,很可能是當中技術啟發了口琴等樂器的發明。」
在港數年,他認為本地藝術生態開始蓬勃,雖然找地方困難,卻有許多有心人在堅持,潛力不小,他期待可在此地聽到更多自由和前衞派爵士樂,「香港絕對有觀眾,只是要有人去玩」。
撰文:張綺霞
Eli在2011年移居香港,創作類型多樣,「在我們這一輩中,已沒有高雅或低俗藝術之分,你需要嘗試很多不同種類,才能建立自己的聲音。」他的作品不少與香港密切相關,曾為王家衛的《東邪西毒》(終極版)及許鞍華的《黃金時代》創作電影音樂,最近又參與創作室內歌劇Mila(1月18至21日,亞洲協會香港中心),也是一個屬於香港的作品。
Mila去年開始籌備,他要等編劇莊梅岩寫好劇本後才開始作曲,時間緊迫,幸好團隊的人都很幫忙。一開始,他們就決定,這是一個包含不同種族、語言、文化的歌劇,但也希望能對應香港的現實。「在創作之初,我們討論了好多的是:什麼才是能代表香港的故事?」
音樂表現「後現代孤寂」
於是他們構想出一個典型本地家庭故事:外籍傭工Mila來港照顧一個三口之家,夫妻之間關係緊張,長期忽略兒子成長,讓其情緒不穩,有輕生的念頭,敏感的Mila很快便察覺到,並為此焦慮不已,希望將孩子從自殺邊緣拉回去。
作為一個作曲家,最重要的是用音樂帶出故事中的能量和戲劇張力,尤其是在沒有對話的時候。而導演陳曙曦也特別提到,想帶出「後現代孤寂」(postmodern loneliness)的狀態,這在香港的家庭中尤其明顯。Eli指出,如何將這孤寂心情從內在浮面,是音樂要做的事。
「劇中描寫了一個悲劇,這個悲劇每天都在上演。城市中的異化(alienation)在此地尤其明顯,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家庭中,人都是被異化。」他認為,劇中那些莫名的焦慮、孤寂,很能抓住港人當下的心情。在這個家庭中,每個人都很孤獨,都被抽空隔絕於各自的空間,日復一日重複地上班、學習,「雖然故事的起點是說多元文化,但我覺得更多的是說我們工作的狀態。為何在這環境中沒有人是快樂的?可能是因為,每個人都飽受剝削,連孩子也在學習中被剝削。這是香港的故事,也是其他地方的故事。」
他表示,孤寂是都市人共有的心情,經常紐約香港兩邊跑,他發覺兩座城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孤寂是現代生活的共通狀態,很多事都不在我們直接掌控內,社會不只是分層,更粉碎成原子般,因此我們沒多少時間去重新找聯繫,即使是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家人。」
而外籍傭工在這個家庭中,不但隔絕於外界,也隔絕於故鄉和家庭,每天進行身體和情感的勞動,是更深層的剝削。
有個一歲多女兒的Eli也感嘆,到底要有多大的數目,才讓一個人狠心放下孩子,讓其不在自己身邊成長?對這種跨國的剝削,他感受極深。「她們付出如此大的代價,所得工資是否能彌補?」雖然外傭政策有不少問題,但無可否認它是菲律賓等地的重要經濟支柱,不少傭工也樂意來港工作,因此他認為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但他認為,本地社會應更多關注她們的處境,她們一直是本地的隱形社群。
北京過波希米亞生活
Eli如今與家人在港居住,沒有聘用工人,妻子是大學教授,兩人雖忙碌,也盡量平均分擔家務和照顧孩子的責任,他感嘆這是「世界上最難和最重要的工作」,但人們卻常低估這工作的價值。「我不喜歡用domestic helper而不用domestic worker的字眼,這樣她們的工作價值會被削弱,勞工保障也因而被忽略。」
同是外來者的Eli,成長於美國,本可留在紐約發展,他卻選擇到北京,透過傅爾布萊特計劃在當地做研究,並開展創作生涯。「那是2003年,我還是20多歲的學生,雖然紐約有最繁華的音樂藝術生態,我希望去外面體驗更多。」
去北京後,他覺得眼界大開,尤其是當地音樂界傳承和創新傳統的方法,讓他靈感如泉湧。該地藝術生態有待發展,為他提供不少機會,而且生活指數不高,對剛畢業的人來說極理想。「當時我們都很嚮往波希米亞生活,北京很符合波希米亞的理想:不需固定收入,可以做自己喜歡的創作,然後看能有什麼收穫。那種創作自由度對所有藝術行業都是必要的。」
2005年,他與朋友共同創立北京新音樂樂團,以藝術總監身份在亞洲監製多個表演,又獲邀進行創作。後因香港有不少邀約,2011年開始居港,完成博士學位後找到教席,遇上妻子,成家立室。
大角咀拾廢料做樂器
來港後,他開始在創作中用上以廉價物料自製的樂器,「雖然它的聲音沒有大廠出產的管弦樂器那樣精細,但聲音裏面有很多其他有趣的資訊,你可以利用那種原始的聲響,那是我比較喜歡的,或者也是想與那種美麗精細聲音的對抗吧!」
這些樂器雖然以很低技術製作,但聲音色彩也可以很豐富,有此靈感,也是受香港環境的影響。
「起初來香港,我住在旺角的7層大樓天台,就在大角咀工業區旁邊,每天走過街道,就會看到許多工人在切石、切鐵、切木,很容易就能從這些店取得廢棄材料。」
把這些物料集合製成的樂器就如旺角日常的雜燴,而旺角結合工業、商業、住宅區的混雜個性,各種聲音喧鬧紛陳,也給了他不少刺激和靈感。「讓我最驚訝的是,香港在美學創作上有着很好的環境,有很多資源讓我取用。」
Eli Marshall小檔案
中文名字:伊淶
曾獲獎項:American Opera道格拉斯摩爾獎學金、Kaplan Award
資歷:北京新樂團創辦人及藝術總監,芝加哥歌劇院、大都會歌劇院及西雅圖歌劇院駐團藝術家
職銜:康乃爾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