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巴塞爾藝術之行Art in Basel 2014

2014-08-12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巴塞爾的夏天,是藝術的季節。

城市的藝術史可追溯至1661年,當時巴塞爾市政廳購入一個私人收藏Amerbach Cabinet,十年後首度作公開展出,成就了市屬博物館Kunstmuseum的雛型,後來Kunstmuseum亦成為歷史上第一家開放予公眾的博物館。在三百多年豐饒的藝術文化土壤上,每個時代都有她重要的藝術時刻——1851年,第一個來自瑞士的高級皮鞋工藝品牌Bally面世;40多年前,影響全球藝術市場生態的Art Basel展會於1970年在巴塞爾登場;八十年代,現代藝術和設計在城市迅速發展,1982年由藝術商Ernst Beyeler和Hilda Kunz創辦的Beyeler Foundation在意大利建築大師Renzo Piano的創作下落成;1989年設計品牌Vitra的CEO Rolf Fehlbaum創辦了Vitra Design Museum,成為當代設計與建築的殿堂;2005年,設計展會Design Miami登陸巴塞爾,將城市於國際藝術和設計界的影響力延續到未來。

今個巴塞爾藝術季度的矚目事件,就從由Bally的Form Scratch展覽說起。

Stop 1 現代主義設計傳承世界巡演 The Form Scratch Project by Bally

Image description 法籍藝術家二人組合Kolkoz

近年來,許多品牌都嘗試涉足藝術與設計界,但罕有地如瑞士品牌Bally般,能將品牌的歷史與藝術、設計完美融合。Bally 6月底於瑞士與巴塞爾藝術展同步舉行的展覽,是品牌首個藝術設計計劃Form Scratch世界巡演的第一站,見證了品牌對藝術與設計歷史傳承的承諾。

將Mid-century modern設計概念、建築、和當代藝術相融結合,聽起來可能複雜難懂,但Bally的Form Scratch計劃則體現了三者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Bally新近收購的一系列Pierre Jeanneret重要家具設計,以及Jean Prouvé於1945年的經典流動建築設計(demountable houses)La Maison des Sinistrés,是這次長達一年的巡演計劃的起點。瑞士建築師Jeanneret是帶動建築設計現代主義運動的先鋒,和Jean Prouvé的創作同為今天重要的現代設計史。展覽中的展品都是二人一生最具標誌性的設計項目。

為應付二戰後房屋迫切需求,La Maison des Sinistrés結合功能與美感,同時展現了當時建築師的仁善和富人性化的設計風格。6月於巴塞爾展出的,就是這座6×9米建築其中完成初步復修的一部分;世界巡演的第二站將與年底舉行的巴塞爾藝術展邁亞密展會同步進行;最後一站,Form Scratch會於明年初移師至上海的設計周,展出完成修復的La Maison des Sinistrés。

除了大師們的經典設計之外,Bally亦將委託多個當代藝術家為Form Scratch創作,於每站展覽中展出。於巴塞爾的第一站就展出了法籍藝術家二人組合Kolkoz的創作,Benjamin Moreau和Samuel Boutruche喜以藝術手段探索現實與虛擬存在之間的交流和聯繫,而於這次的計劃中,二人將Prouvé的建築以輕鬆具玩味的手法帶到現在:「Jean Prouvé流動建築的重點在於它的平易近人和實用性,這房子只需要兩個人、兩天的時間組裝完成,」Moreau說:「我們從同一個原則出發,將房子的各個結構部分,在一塊木板上如模型組件般刻劃出來,看起來像個玩具,但我們要突顯的是其設計真實坦率的個性。」

Kolkoz的裝置設計以起重機懸吊在萊茵河上,作品是對Prouvé創作理念一個深入淺出的詮釋,「於藝術與工藝的歷史中尋找靈感,將設計師的巧思帶到未來,以創造新的經典,向來都是Bally的發展宗旨。Kolkoz和我們將合作的當代藝術家們,就是品牌的歷史與新一代創作力之間的對話橋樑。」品牌CEO Frédéric de Narp說。Bally曾跟眾多建築和設計名師合作—— 上世紀20年代時尚界著名的法國建築師Robert Mallet-Stevens就曾為品牌設計位於巴黎Boulevard de la Madeleine及法國多家專門店,是為品牌立足時尚設計界的重要一步。Form Scratch計劃重申品牌對創作的熱誠,de Narp說:「『保存』和『復修』都是這次計劃的關鍵詞,還有是品牌的延續性、一政性,以及我們為未來創造的文化遺產可能性。」從計劃中的每一個元素,都不難看到品牌掀開時代新一頁的野心和決心。

作為Form Scratch學術性的一個開展,Bally早前就與法國版Architectural Digest舉辦了一場設計論壇,品牌邀請了藝術史學家Françoise-Claire Prodhon講解法國和瑞士的現代主義設計、和設計師們影響現世的創作理念。Bally更特別為Form Scratch設立博客functionandmodernity.com,將全程記錄La Maison des Sinistrés的復修進程和藝術家計劃的發展。

Image description Bally品牌CEO Frédéric de Narp

專訪Bally CEO Frédéric de Narp

L:《優雅生活》B:Frédéric de Narp

L:這次展覽概念和藏品的選收是如何展開的?

B:首先,Bally和Art Basel過往曾有過長時間的合作關係,而且瑞士是品牌的發源地,所以,Form Scratch計劃於巴塞爾展開是最自然而然的事。Bally在這計劃的角色跟過往的贊助性質不同,品牌這次是以參與者的身分,以實際行動保存設計與藝術的傳統、並將精神延續至下一個世代。有了Form Scratch的初步概念,就立即展開了目前以Pierre Jeanneret和Jean Prouvé兩位現代主義大師為主的設計作品收藏。

L:品牌與現代主義有什麼關係?

B:早於1927年,Bally已聘用當時時尚界著名的法國建築師Robert Mallet-Stevens,為品牌設計位於巴黎Boulevard de la Madeleine及法國的多家專門店。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裡,我們一直跟最炙手可熱的工匠、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合作,時至今日,品牌的使命就在於將現代主義的理念跟價值延續,Form Scratch一計劃就是我們對「文化承傳」的實際行動。

L:Form Scratch計劃將歷時一年,於三個藝術重鎮展出,目的何在?

B:這次於巴塞爾舉行的展覽是整個旅程的第一步,下一站將會是邁亞密,最後一站將會於上海舉行。Bally在市場上有很清晰的定位,我們是瑞士史上第一個亦是唯一一個的奢侈工藝品牌。創新、工藝、品位都是品牌的價值所在,這已成為品牌的基因,要將160多年的經驗和知識帶到下一個世代,我們於是借用Pierre Jeanneret與Jean Prouvé的劃時代設計,將訊息呈現到新一代眼前。
在巴塞爾展出的,是Jean Prouvé於1945年設計的經典流動建築La Maison des Sinistrés,精巧的結構本身就已經是藝術。每一站的展覽都會因應地理文化的不同而晉升至另一個層面,同時,品牌亦將邀請更多的設計師和藝術家逐步加入創作,不斷深化展覽內容。

L:展出的三個城市都有其文化和個性,對現代主義設計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演繹,Form Scratch 如何將訊息傳達給不同觀眾?

B:正正是這樣,以巴塞爾作為計劃的開展是個關鍵的安排。巴塞爾是品牌誕生地,是一切價值的源頭。然後,第二站我們選擇到相當前衞的邁亞密,將首度展出復修完畢的La Maison des Sinistrés,建築跟城市之間的互動必然有趣,我們也將會確實地看到Jean Prouvé的設計於今天的代表意義是什麼。最後一站是上海,一個對藝術跟設計都極度渴求的地方——Bally於1986年首度踏足中國,亦是第一個於中國出現的國際級奢侈品牌——以此為Form Scratch的最後一站,成就一個完美的句號之外,同時是品牌跟中國市場同步邁向未來的一個象徵。

L:這計劃是否由特別成立的團隊執行?

B:Form Scratch是個非常人性化的計劃。團隊中有來自不同範疇的專材,亦在有機地擴充。計劃將有來自美國和亞洲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參與,合作於邁亞密和上海舉行的展覽。展覽的有機性亦來自於展覽的主題作品——La Maison des Sinistrés原來是為大戰後物資短缺、房屋需求急切的社會所設計,建築物在2014年重現,其意義也將自然地改變。

L:你於個人生活上同樣奉行現代主義嗎?

B:我正在與一個建築團體合作,修葺位於法國南部的一座十七世紀堡壘。這雖然是我個人的項目,但跟Form Scratch的目標一樣,以當代設計手法呈現歷史的時代價值。當然,設計亦同時讓建築達到現代生活功能的需求。

L:你對Bally 在中國市場的未來發展有什麼期望?

B:為了迎接未來的挑戰,品牌四出尋找最出色人材加入團隊,就如我本人才加入Bally不到一年時間,重要的是每一個新加入的人都深信品牌的價值和未來。「To Bring Bally Back」是我們團隊的口號,意思就是將品牌的文化和價值重新演繹,將訊息帶給新一代、與他們一同走向未來。

Image description 於巴塞爾展出的La Maison des Sinistrés(1945)已完成復修的其中一部分。

Art Keyword

Pierre Jeanneret (1896—1967)

瑞士建築師、現代主義運動的先鋒。他的建築設計生涯與其表兄Le Corbusier有密切關係,二人於二戰前經營共同的建築工作室,直至二戰時因二人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戰後二人再度合作,合力完成了Jeanneret一生最具代表性的項目——印度昌迪加爾的城市規劃。

Jean Prouvé (1901—1984)

受過專業訓練的金屬工匠、自學成才的建築師和設計師。他的主要成就是將製造技術從工業到轉移建築設計,將工藝的美感延伸至現代社會。1923年創立個人工作室,認為家具設計與建築源於對結構的理解和創造,功能、製作和審美上應有著相同的原則。作品啟發了當代建築師如Norman Foster和Renzo Piano等。

Stop 2 14 Rooms Art Basel

Image description 巴塞爾藝術展Unlimited展區,Xavier Hufkens作品Sterling Ruby。

Image description 巴塞爾藝術展Unlimited展區,Galeria OMR帶來Troika新作Dark Matter。

Image description 巴塞爾藝術展Unlimited展區,Ann Veronica Janssens作品RR Lyrae。

Image description 巴塞爾藝術展Unlimited展區,Sudarshan Shetty作品Waiting for others to arrive。

由PS1當代藝術博物館總監兼現代藝術博物館總策展人Klaus Biesenbach及Serpentine Gallery展覽及節目部聯合總監兼國際項目總監Hans Ulrich Obrist擔任策展人,14 Rooms邀請了14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參與,每一位藝術家穫分配一個5×5米的房間,以「人」為素材進行創作,探索空間、時間與現實之間的聯繫。

展館是Art Basel巴塞爾藝術展今年的重頭戲之一,亦是展會第一次加入完整的現場藝術環節。展覽空間由著名瑞士建築師Herzog & de Meuron操刀,14個房間分佈在一個長方型的鏡盒內的兩則,簡單直接的結構製造出一個只屬於表演者跟參與者的空間,每進入一個房間都是一次獨特而獨立的藝術體驗。

14 Rooms由Fondation Beyeler、巴塞爾藝術展及Theater Basel聯合舉辦。展覽概念首次於2011年以11 Rooms為名在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展出,次年以12 Rooms為名在魯爾國際藝術節(RUHRTRIENNALE)出現,2013年再次在悉尼的公共藝術項目Kaldor以13 Rooms為名展出。參與的藝術家名單每次都略有不同,這次於巴塞爾展出的包括Marina Abramović(塞爾維亞)、Allora and Calzadilla(美國賓州及古巴)、Ed Atkins(英國)、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法國)、Damien Hirst(英國)、Joan Jonas(美國)、Laura Lima(巴西)、Bruce Nauman(美國)、Otobong Nkanga(尼日利亞)、Roman Ondák(斯洛法克)、Yoko Ono(日本)、Tino Sehgal(德國)、Santiago Sierra(西班牙)及徐震(中國)。

Image description 14 Rooms 藝術家Otobong Nkanga(尼日利亞)作品Diaspore(2014)

Image description 14 Rooms 藝術家Damien Hirst(英國)作品Leonard & Raphael Kadid(2014)

Allora and Calzadilla的《Revolving Door》(2011),舞者在環形的空間內排成一線,時而順時針、時而逆時針漫步,進入空間的觀看眾不由自主的跟着舞者移動;Santiago Sierra的《what》(2014),透過作品探索社交藩籬和社會文化上的不公,演出者是一班曾參戰的退伍軍人,面壁而站,每當指令發出,即由另一位軍人替上,模仿換班時的場面;Damien Hirst較少人認識的現場藝術作品《Hans, Georg》(1992),一對雙生兒坐在Hirst的兩幅相近似的畫作下,做出相同的舉動、表情;Roman Ondák的《Swap》(2011)邀請表演者坐在房間中央,與走進房間的看眾以物換物;在中國藝術家徐震的作品《只要一瞬間》(2005)中,一個飄浮在半空、彷彿被冷凍了的人體,推翻時間與引力,讓看眾反思身處的現實。

展覽以美國藝術家Jordan Wolfson的《Female Figure》 2014作結言,更特別展出殿堂級意大利藝術家John Baldessari與多位國際策展人多年的對話—— 他自1970年起的構思的「Cadaver Piece」,期望以死亡探索藝術、以藝術探索死亡,基於道德及多方面的限制,到今天仍未有過實現的機會。策展人曾努力將Baldessari這計劃於11 Rooms裡實現,最後亦未能成事。

Image description

Art Keyword

Fondation Beyeler

成立於1997年,主建築由Renzo Piano設計。美術館收藏世界級現代、當代、民族等藝術作品。現正舉行及即將舉行之展覽及合作項目包括:Odilon Redon、Daros 拉丁美洲藏品、Gerhard Richter(由Hans Ulrich Obrist客席策展)、Alexander Calder、Gustave Courbet、Peter Doig等等。

Theater Basel

瑞士最具規模的多用途劇院,展出題材充滿挑戰性的歌劇、話劇及芭蕾等節目。劇院亦推廣傳統戲劇及音樂劇,劇目包括世界頂級著名製作,以及德瑞兩國的嶄新作品,為大批實驗性項目提供了演出平台,致力提攜新晉。

Stop 3 Paul Chan Selected Works Schaulager

Image description The body of Oh Young Augustine (truetype font) (2009)

Image description Untitled (After St. Caravaggio) (2003-06)

陳佩之Paul Chan,1973年生於香港,目前於紐約生活及創作,他是本年度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and Foundation Hugo Boss Prize 2014五位入圍藝術家中的唯一華裔藝術家。文字在他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藝術家身分之外,同時被看作為一位作家、詩人甚至理論家;陳佩之是個說故事的人,一個善於「twists」和「turns」的藝術家。

什麼是文字?什麼是知識?我是誰?什麼是生活?沒有影子的光是什麼?什麼是藝術?——這一切有關存在的疑問,像小孩子天真的、一些在我們開車、洗澡,甚至是感覺脆弱時突然浮現於腦海中疑問,對陳佩之來說,都在直接地或間接地影響着哲學、宗教和社會的發展,這亦是藝術家借不同手法、不同媒介,去詮釋或尋找他的答案。

剛踏入40歲,陳佩之創作的多元性、他對當前的政治和社會問題,以及對歷史、文學、哲學的研究和關注,讓他成為當代藝術中的一股新力量。Schaulager藝術館的展覽給予藝術家機會去細閱自己已達成和未定義的創作,在博物館館的上下兩層,陳佩之以多元對立將過去的創作分類——天與地、今生和來世、虛構與現實。

重點作品之一Untitled (After St. Caravaggio)(2003-06),將巴洛克畫家名作Still Life with Basket of Fruit粗劣地數位化,畫中的水果緩緩地向外飄移至消失,最後只剩下虛空的果籃。以Caravaggio對宗教和世俗不留餘地的批判為參照,陳佩之從他的個人情感出發向藝術家致敬。另一件受人注目的作品Volumes(2012),以一千本舊書封面為畫板,作畫後再一一配上文字。隨作品出版的《New New Testament》,提醒看眾「書」和「藝術」作為知識與認知載體的歷史角色,以至今日兩者於數碼時代的轉化,於藝術、媒體、文化的作用快速地瓦解。 展期至10月19日。

Art Keyword

Kunstmuseum

博物館擁有全瑞士最大的公共藝術收藏,被列入國家重要文物古蹟名冊之內。博物館的發展可追溯至1661年,巴塞爾市政府購入Amerbach Cabinet,為這市屬博物館的第一件藏品。Kunstmuseum收藏橫跨15世紀至當代的藝術創作,廣闊的收藏領域讓其成為國際間最重要的藝術歷史博物館之一。

Stop 4 Charles Ray: Sculpture, 1997-2014 Kunstmuseum

Image description Charles Ray, Boy with Frog, 2009

Image description Charles Ray, Shoe Tie, 2012

正於Kunstmuseum舉行的大型雕塑展《Charles Ray: Sculpture, 1997–2014》,當中最矚目的作品必然是由Fondation François Pinault委託的作品Boy With Frog。作品年前被搬離威尼斯Punta della Dogana藝術館內外公共廣場,引起過一段小插曲——藝術家的擁戴者發起請願,希望Boy With Frog能留在原地。委託的藝術收藏家Pinault(PPR主席)曾經跟Ray說過,雕塑有一天會被遷離,但藝術家卻期望有不同結果:「我花了許多心思和計算,造出跟環境最切合的比例,希望雕塑有一天能成為威尼斯的公民。」

Charles Ray被視為這世代最重要的雕塑藝術家之一。1953年生於美國芝加哥,自1981年起定居於洛杉磯。Ray的藝術創作側重於雕塑的原則和其比例、尺寸、空間、重量和與環境互動等問題。跟Katharina Fritsch和Jeff Koons同路,推翻過去百年雕塑藝術的抽象性,以新的手法處理和呈現三維的雕像創作。跟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合作,Kunstmuseum展出Ray於1997至2014年間的創作,以Unpainted Sculpture(1997)為展覽的開端。用上兩年時間製作,Unpainted Sculpture原型是一輛撞毀了的1991年Pontiac Grand Am,藝術家將每一個細部拆開,以玻璃纖維複製後重新組裝,再噴上不帶光澤的淺灰油漆,作品單調平靜的質感跟作品聯繫的意外形成強烈的對比。

Aluminum Girl(2003)是Ray創作生涯中的其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以漆上白色的鋁為素材,女孩的姿態像一般的櫥窗模型,流露古典藝術的美感。仔細看,會發現雕像跟傳統雕塑所追求的完美比例有所不同——女孩有着一般人體態上的不完美,作品的真實性將藝術跟現實連接。較為近期的作品,有以無漆的鋼或鋁製作的Shoe Tie(2012)、Sleeping Woman(2012)和Mime(2014)等。

館內的15件作品各據一隅,不談Boy With Frog曾引發的爭議,Kunstmuseum的展出是Charles Ray的藝術與世界接觸的一個完美舞台。展期至9月28日。

Image description

Art Keyword

Schaulager

藝術館位於巴塞爾近郊,於2003年落成。Schaulager的建築基於多個設定,身兼公共博物館、藝術存儲設施和藝術研究機構的功能,由Laurenz Foundation委托著名建築工作室Herzog & de Meuron作設計。館內有兩個永久裝置作品,分別為Kathatina Fritsch的Rattenkonig及Robert Gober的Untitled。

Stop 5 Design Miami/Basel

Image description Jean Maneval於1968年創作的充滿未來感的Bubble House。

Image description Anton Alvarez設計的The Thread Wrapping Architecture 290414

Image description Konstantin Grcic受Audi委託利用TT Coupé組件創造出的建築裝置

Image description 1950年Ettore Sottsass為Formica Domus設計

Design Miami/ Basel舉辦的主要目標之一,為一眾有心有力的收藏家提供一個最優秀的銷售平台。當然,跟她的姊妹秀Art Basel一樣,這歐洲最重要的設計藏品展會之一,亦是設計愛好者獵奇的必到之地,以了解設計藏品界的發展和動向。

今年是展會改朝換代的重要轉折點。展會的前總監Marianne Goebl於數月前離開團隊(現為Vitra收購後的Artek品牌總監),換上拍賣商Phillips de Pury前主席Rodman Primack掌舵。今屆展會未見大改動,相信Primack帶來的改變將於來屆邁亞密展會被看見。少了Designers of the Future Awards,巴塞爾展會多了的是由Barneys創作總監Dennis Freedman策展的Design at Large環節。本身是戰後實驗設計狂熱收藏家的Freedman,以Exploration of Conceptual Ideas and Materials為題,羅致瑞典設計師Anton Alvarez、美國設計師Sheila Hicks等人為環節創作裝置設計,更展出了Jean Maneval於1968年創作的充滿未來感的Bubble House。

Image description 倫敦藝廊Gallery Fumi帶來新一代設計師超水準實驗創作

Image description Studio Swine為Pearl Lam Galleries設計的Hair Highway

Image description 荷蘭設計組合Studio Job跟瑞士生產商StonetouCH合作的Detour系列

Image description Studio Markunpoika花瓶系列Amalgamated

正於Vitra Design Museum舉行個人展覽的工業設計師Konstantin Grcic於展會裡也有重要的展出。受德國汽車廠牌Audi委託,Grcic利用品牌推出的新型號TT Coupé組件創造出充滿科幻感的建築裝置,其拆遷組裝的概念跟館內展出的1940年代Jean Prouvé與Pierre Jeanneret設計8×8 BCC House,及1960年代Jean Maneval的Bubble House可謂相呼應,促成不同年代設計之間的一次直接對話。

對素材的探索似乎是眾多設計師的創作重點。著名荷蘭設計組合Studio Job跟瑞士生產商StonetouCH合作,創作出Detour系列,以大理石為焦點,探索其顏色跟塑形上的可能性。把在公路常見到的,如磚頭、路阻、交通燈等,廉價的物料換上高雅的大理石,設計師一貫愛諷刺的手法。

倫敦設計組合Studio Swine剛完成了Pearl Lam Galleries於上海五個月的駐場藝術家計劃,帶來了讓人驚喜的Hair

Image description Jean Prouvé與Pierre Jeanneret於1940年代設計的8×8 BCC House

Image description Galerie Gosserez展出德國設計師Valentin Loellmann作品

Image description Fredrikson Stallard為Swarovski設計的Prologue

Image description (左上)Studio Job 由Job Smeets和Nynke Tynagel於2000年創立,二人於Design Academy Eindhoven就學期間就已一起創作,現居於荷蘭和比利時。他們重新定義了屬於當今時代的裝飾藝術,創作極富表現力。工作室專注於限量設計的創作。(右上)Studio Swine 由日本建築師Azusa Murakami和英國藝術家Alexander Groves共同創辦,Studio Swine經營跨媒介的創作。對二人來說設計是基於對文化、地理、歷史、工藝和資源等的探索;對生活的熱情與慾望是改善現狀的最佳催化劑,發展出一套可持續發展的美學系統。(左下)Studio Markunpoika Tuomas Markunpoika出生於芬蘭。2010年畢業於Lahti Institute of Design家具設計系。在Marcel Wanders工作室當實習生,其後到Design Academy Eindhoven進修,在名師Gijs Bakker和Louise Schouwenberg指導下,2013年憑Engineering Temporality系列獲London Design Museum提名Furniture Design of the Year。(中)Valentin Loellmann 於德國南部出生及長大,Loellmann在家人創意的氛圍中成長。於2010年創辦個人工作室。無論是被看成是一個收藏家,一個夢想家,一個木工,一個設計師或藝術家,他透過創作尋找過去與現在之間 、舊與新、自然與人之間的一種平衡。(右下)Jeremy Wintrebert 出生於巴黎,成長於非洲西岸。成年後於美國和法國之間生活。19歲時第一次接觸手工玻璃,便深受啟發,從始以玻璃為主要的創作媒介。

Highway系列——將頭髮和樹脂混合成一種新型複合材料,堅硬的半透明材質類近玳瑁和犀牛角,取代木材,創作出一個梳妝台、一把凳子以及幾件飾物。「我們都習慣穿戴絲綢、羊毛的來自動物的材質,而人類的頭髮卻沒有被好好思考過。」Studio Swine說,老上海獨有的裝飾藝術風格,和傳統中國手工藝亦是Hair Highway的靈感源泉。

初次參與展會的倫敦藝廊Gallery Fumi,展出的全是新一代設計師超水準的實驗創作——芬蘭設計師Studio Markunpoika將顏色鉛筆黏在一起,再切割成花瓶,製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於巴黎生活及工作的玻璃藝術家Jeremy Wintrebert帶來手工吹製的Cloud Lamps系列等等。巴黎藝廊Galerie Gosserez則展出新晉德國設計師Valentin Loellmann別樹一格的作品。

Stop 6 Konstantin Grcic Panorama Vitra Design Museum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1980年代後期,師承當代簡約設計大師Jasper Morrison的德國工業設計師Konstantin Grcic(1965)展開了個人的創作路,個性鮮明的風格加上對技術的創新使用,很快便成為國際當代工業設計界的領導人物。時至今日,Grcic跟眾多設計品牌合作,包括Authentics、Flos、Magis、Vitra、ClassiCon、Plank、Krups 和 Muji等等(雖然品牌向來不以設計師掛帥,但長賣長有的長傘便是Grcic的作品)。其創作概念廣為設計媒體所報導,以對物料及生產技術的深入探究為創造的基礎,給生活新的導向。

Konstantin Grcic—Panorama是Grcic跟Vitra Design Museum一眾策展人的成果,展出的不只是設計師過去的作品,還有他對設計與未來人類社會跟生活的設想。「我們敢說Konstantin Grcic是這個時代中最富影響力的工業設計師之一,他的創作理念跟對美的看法可說是當中最為激進的,」Vitra Design Museum總監Mateo Kries說:「他正處在其創作生命的最巔峰,但到目前為只還未有過可展傳達他所見的、啟發他世界的個人展覽。」

展覽分為多個不同功能的生活空間,包括一個虛構的起居室、一個工作室及一個公共空間。進入展覽的第一個空間Life Space,典型的起居室佈置中穿插着設計師過去的多個作品,最廣為人識的有Flos出品的Mayday Lamp(1999)及Magis出品的Chair One(2004);第二個空間Work Space,在一面覆蓋上人造岩石牆前是多個Grcic設計的原型,充滿未來感的地下工作室的另一面牆投映着設計師慕尼黑工作室的日常景象;第三個空間Public Space,是設計師對未來人類社會跟生活設想的影像拼貼;最後一個空間Object Space回顧藝術館般的設定,將Grcic過去所實現過的設計、與帶給他靈感的物件一起展出,看眾可以看到各物件之間的連繫,了解設計師的巧思。

Grcic在展覽開幕前談及於他整個創作生涯中見證過設計行業的變化,包括對大規模生產態度上的轉變:「工業,於舊有的認知來說,是在標準化的程序低下,大量而快速地複製一樣的產品,已滿足一般大眾的需求。今天,工業的意義並不只於其速度和重複性,現時的工業技術可有效地處理設計的多樣性和獨立性,」Grcic說,他的設計不一定平易近人,因為他追求的是未知的答案,大眾需要踏出他們的舒適帶,去發現設計為生活提供的另一些可能性:「常常有人跟我說,他們花了好些時間去理解、然後歡喜我的創作。我認為好的設計必須有挑戰現有觀念及意見的能力,因為沒有人願意活在別人的生活定義之中,生活不是一個安逸完美的泡沫。設計的力量在於她的啟發性,這亦是作為設計師必須探索的。」展期至9月14日。

Image description

Art Keyword

Vitra Design Museum

1989年落成,品牌Vitra跟其擁有人Rolf Fehlbaum委托美國加州建築師Frank Gehry設計博物館的主樓,亦是大師於歐洲的第一件作品。博物館最初以私人典藏的形式作經營,曾為當時還沒未聲名大噪的設計師如Erich Dieckmann及Ron Arad得舉辦過個人展覽。1990年代初,博物館展開多個國際級設計展覽計劃,包括Charles and Ray Eames、Frank Lloyd Wright的回顧展等。2011年,博物館作擴充,多增展出場地Vitra Design Museum Gallery。

文:Yoko C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