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港人要知道什麼是好建築 書寫醜陋建築

2024-10-29

Image description 建築宅男:泰迪斯(左)和查龍(右)

美的建築有人寫,歷史建築有人記,醜的建築也要有文字來書寫一番。《城市建築不美學》在今年書展出版,作者「建築宅男」,由查龍、泰迪斯兩個建築系畢業同學組成,二人早在疫情期間開始了《建築宅男》這Podcast節目,他們不只談建築,也談生活種種。因為有了節目,才吸引到出版社的注意。香港美的建築很多,也許廣為被市民討論的醜建築也不少。醜建築為什麼會不斷出現?

TEXT & PHOTOGRAPHY:何兆彬(部分相片由被訪者、OPEN HOUSEHK提供)

Image description 《城市建築不美學》

疫情下節目誕生

建築宅男由二人組成,他們是在香港的查龍,以及到了澳洲工作的泰迪斯。二人本是建築系舊同學,上學時一同做功課,熱愛討論各樣建築議題,因此變得熟絡。後來泰迪斯到澳洲升學,畢業後留在當地工作。雖然分開,仍然常有聯絡。2020年疫情來襲,分隔兩地的他們都需要在家工作。此時泰迪斯迷上了聽Podcast,心想可以跟查龍合作做一檔節目。他特別覺得建築/設計這主題,很適合作長時間形式的討論。二人花了大半年時間籌備,先做了節目給朋友試聽,節目才正式開播。

《建築宅男》開始時原本是純建築節目,講貝聿銘,講不同建築類型,講圖書館。因為初播出時還在疫情,新的Podcast節目很多,二人也想多作嘗試,就由建築出發,多了找其他嘉賓做節目,「它未必是一個專門講建築的題目,但通常都會與空間有關係。之前我們找過醫生上節目,我們也會問他覺得醫院的環境怎樣,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去再看。節目不單止是看空間設計,或看醫療體系,也看背後的社會問題。」

Image description 大埔天主教聖保祿幼兒園。

有天,二人收到出版社的邀請。「蜂鳥出版社那時候剛剛幫Charles(黎雋維)出版了《迷失的摩登——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25選》,言談之中提到我們。出版社就問我們有沒有興趣出書,他們覺得這可以是一個香港建築系列。」

澳洲的經典建築書

那為什麼,會選了書寫醜建築?「我們一直覺得香港的情況有點特別,廣大市民理解一些建築設計,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醜),很多時候大家不會攤出來講,大家可能在辦公室裡講完就沒了,但我們覺得它們需要討論。」泰迪斯說,寫《城市建築不美學》另外一個原因,是澳洲曾在六十年代出版一本經典建築書,名為《The Australian Ugliness》,作者是Robin Boyd,讓澳洲工作的泰迪斯深受啟發,「這本書,當年特別點出了很多澳洲建築的問題,例如因為當時澳洲很多建築都是照搬外國設計,缺乏國家自身身份,出版後引發很多的建築師嘗試回應去這些問題,後來澳洲建築界出現很多不同的嘗試,百花齊放,所以我們覺得香港在這個時候需要有一本這樣的書,希望未來可以多些人回應我們的問題,走出香港建築的方向。」

Image description 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

查龍笑說,也因為坊間寫美的建築書不少,他們也想突出自己,劍走偏鋒,不如就由「不美」出發。

書中訴說建築之所以醜,分了多個章節,細數原因包括原則上的醜、設計上的醜、功能上的醜等等。其實,香港醜建築,遇到最大的問題是那一個?「它是一個整體的問題,環環相扣。不是單單說建築師沒時間設計,這麼簡單,也不是說個別建築物的問題,是整個風氣或者大環境組成的,我們所批評的其實不是表層那東西醜,而是整體缺乏了背後的思考。或者是整個類型、行業本身出了問題。這些是社會問題,因為架構出現問題所導致的。」

二人說,無論是說市場有沒有像樣的項目,有沒有機會讓你額外實踐一些想法,一直以來,在香港做建築都不容易。「在外國,很多時候私人顧客找你建設項目,就算你只是小公司,也可能有機會接觸到建築層面的東西,有機會建一間房子。在香港,小公司不可能有大的項目。一般小公司都是接一些室內設計之類的工作。很多有理想或者想做的事的建築師,就會走進大則樓工作。」

Image description 用色進取的砵蘭街休憩公園。

盤根錯結底層原因

進大則樓,再有才華都會受到遊戲規則限制。畢竟建築是個專業,要跟從很多法例及標準,限制不少。有什麼例子,是限制讓建築變醜?「聽一個測量師的頻道,說到以前香港的土地,特別是港島區的唐樓,建造時土地被割成很小很小一塊。重建時,發展商收購了很多塊相連地,成為一棟大的建築。但始終會留下一些收購不到的蚊型地,這些地縱使樓面面積可以發展到15倍,但因為現行制度,超過頭三層之後,覆蓋面積就只能夠縮小,於是它們變成了牙籤樓。」背後原因,是發展商計算完數字,發現因為法例要求,一定有兩條走火梯,有升降機,再加上水喉、電力槽,全都加上後,樓面面積太小了很難有盈利,於是退而求其次,樓不建這麼高。只在法律要求下面,在三至四層底下只建一條樓梯,可以租出去的面積就大了,「我們上班,就是按這些這些數字的底下去計算。」

Image description 香港不美建築代表:庸俗不堪的地區雕塑。

這些問題盤根錯結,建出來的怪建築物又有港人埋單,於是一直出現,「我們一直說。最大的問題就是香港人需要知道究竟什麼是好建築。幾年前我們說只要大家不購買納米樓,發展商就不會建,有人買當然會繼續蓋了。」泰迪斯:「我覺得是需要大家告訴大家,這個東西是不OK的。」

問二人眼中香港最不美建築,泰迪斯說,安老院的設計一直都是很大的問題,「在歐美,安老院的設計很着重尊嚴,長者的晚年的生活,就算是病患,但是他需要被照顧,也要活出自己最後晚年的人生。那個空間是講求老人怎樣可以舒服,有自信的生活,但香港完全沒有這回事。」查龍:「我們在一些舊區裡面逛街,經過一些蚊型的休息空間,有椅有樹,有伯伯在賭錢,這也是一個可以設計的東西。但它的椅子設計往往加上手柄,不想有人在上面睡覺,躺不下來。那究竟,平時你想不想人們用這個公園呢?」

公共雕塑與中央圖書館

他們直言,這是管理上對使用者,特別對露宿者的不友善。近年一些公園、休憇空間與建築師合作設計,造型較新,椅子沒有手柄了,它們有些設計成了S形。「新式的設計,十八區的椅子都有不同款式,起碼是有新意的。」所以雖然是新設計,但還是防止了露宿者在公園睡覺?「是。這個是管理文化問題,管理者需要應付他難題的時候,只想到是割絕的方法,但經過多年,終於有人開始去踏入去嘗試去破除這種文化,也是走了第一步。」

書中談到,香港很多區都放上雕塑,但效果差勁,泰迪斯:「外國的公共建築,有很大部分不是政府埋單這麼簡單的,它是不同區委員會(Council)的競爭。如果建出來效果不好,會影響到下一次的選舉結果。這次做得醜,下次他就選不上了。」所以建築美學,也有它的民主性。書中沒有提到任何醜建築的例子,他們笑說,也不是要避重就輕,但建築人很少集中談一個建築物的美醜,他們會看建築背後的背景。他們會把建築物的特色,逐點去看。


Image description 香港「不美」建築代表:中央圖書館。

對廣大市民來說,香港醜建築的例子,包括了落成後被外國雜誌形容為像公廁的文化中心,還有集合很多古典元素,恍如「攞你命3000」,一落成就劣評如潮的中央圖書館,查龍:「我也不喜歡中央圖書館,在維園這麼顯眼的地方,完全是用古典主義設計,同時用上玻璃,又混雜了新式元素。元素用得不對,才是我們垢病的地方。要做一個完全模仿古典的建築可以啊,但它用了很多古典主義元素,加添了『科林斯柱式』,放入了很多符號,卻弄得不倫不類,大家都不明白,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形式去設計。」

香港今年首次舉辦Open House,查龍去了14-15個地點。泰迪斯從2012年起就參加墨爾本的Open House,一共去了六次,每次都跑很多地方,兩天馬不停蹄的走14-15個地點,「有些地方是學校、醫院,另外還會帶你去看劇場的後台,今年我去了污水處理廠,這些地方平常很難進入去。」他說澳洲的Open House與香港不同,它有很多是自助餐式的,你在指定日子去到,就可自行出入,但香港採用導賞團式,對人數限制就大很多了。

透過節目,透過像Open House這樣的建築活動,二人期待香港的建築文化會漸漸改變,「有些東西,大家都知道不行的。但近年漸漸有改變,例如出現了一些新的遊樂場設計,例如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或荃灣二陂坊遊樂場。」他們還特別提到,近年很多相當不錯的新建築落成,例如位於大埔的天主教聖保祿幼兒園,也是Open House開箱建築之一。他們說,香港可以密集地容納了700萬人生活,相安無事,這本身就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很想大家去理解,自己在這個地球上是一個很特別的生活群組,以這件事來做出發點,就很容易去理解我們身邊整個建築的環境,欣賞自己生活的軌跡。」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