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時尚女王 靈感之境

2014-10-07

Image description The Sense of Places 展覽於Zaha Hadid設計的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舉行,展覽最後日期為10月5日。

Image description 第二個場景「奧巴辛法則」的展品,包括由法國布里夫拉本什博物館借出的聖母貝爾納丁頭像,營造奧巴辛的莊嚴美麗修院氛圍。

Culture Chanel展覽每次以不同方式及主題表達Gabrielle Chanel的生平、創作、靈感與事蹟。繼2007年首度亮相莫斯科普希金國家美術博物館後,2011年展覽移師上海當代藝術館及北京中國美術館,及至去年於廣州大劇院及巴黎Palais de Tokyo舉行,今年於首爾舉行的已是第六次。今次展覽以「The Sense of Places」為主題,展示如何從人生旅途中的不同地方取得靈感,創作出不囿於傳統的時尚經典。

踏上旅途

「我真正熱愛的,是踏上旅途⋯⋯」Chanel女士以四海為家,在人生中遇上眾多不平凡的人與事,交織她不平凡的一生。索繆、布里夫、奧巴辛、穆朗城、霍亞里越莊園、巴黎、杜維埃、威尼斯、比亞利茲、洛克布魯、伊頓莊園、荷里活以及紐約,都是她生命軌跡裡曾到過的地方,策展人Jean-Louis Froment以情感為座標,將Chanel女士生命中重要的地點串連起來,繪畫出一幅「柔情地圖」(Map of Tendre)。我們都知道Chanel女士一生有不少情人,她與情人的足跡遍佈世界多個角落,跟情人騎馬、出海,認識身邊人的藝術圈或上流社會好友,感性的她往往從情人身上看到特別多的可愛之處,借題發揮於她的創作之中。另方面,擁有敏銳審美目光的她,將在生活中、成長中看到的美,一點一滴地累積,納入在她日後的創作之內。

Culture Chanel展覽於東大門設計廣場舉行,甫進入場館,Zaha Hadid設計的超白流線形場館形狀不是特別的矚目,因為燈光相對來說比較昏暗,據策展人Jean-Louis Froment的說法,他盡量想營造一種貼近Chanel女士康朋公寓比較溫暖舒適的氣氛,而一如以往,展覽大量採用透明的物料裝置,讓我們可看透她的故事。

展覽分為十個場景,分別為童年印象、奧巴辛法則、追求與眾不同的自由、莊園生活、始於巴黎的獨立、威尼斯珍寶、傳統而前衛的俄羅斯魅力、藍色列車、新世界及香奈兒的風格。要在展覽中呈現Chanel女士複雜、神秘的一生,不是易事,Froment帶領團隊精選了超過500件展品,包括照片、書籍、雕塑、手稿、名信片、檔案文獻、時裝、珠寶、腕表及香水等,讓參觀者感受Chanel女士當年生活的環境與氛圍,整理出自己對Chanel女士的觀感。

靈感之境

Image description 最後的場景「香奈兒的風格」我們回 到了Chanel女士的康朋街31號寓所, 該展品是柯蒂斯.莫法特的攝影作 品,相片中的是康朋街寓所的鏡梯。

Image description 「奧巴辛法則」的展品,弗 朗索瓦.布瓦斯隆以鑽筆及 紙描繪修道院走廊鵝卵石地 面上的星星圖案細節。

Image description 「威尼斯珍寶」場景中,從 威尼斯科雷爾博物館借出的 藏品,藏品可追溯至14-15 世紀,屬聖馬可的獅子守護 聖馬可修會的會士。

第一站童年印象,當然由Chanel女士兒時生活開始說起。出生於塞文地區,由於父母親經常要為口奔馳,她也得跟隨雙親顛沛流離,後來又漂泊到索繆及其他地區生活,自少訓練她獨立的個性。在年幼時,父親教導她麥穗是好東西,從此,她就愛上麥穗,這象徵了幸福、富足、成功及和諧的符號,也代表着她兒時對生活的憧憬及夢想,所以長大後,她也牢牢記住。麥穗反覆出現在她設計的服裝及首飾之中,而迷信幸運符號的她,在康朋街31號寓所裡也有不少關於麥穗的擺設,包括羅伯特.古森以金色與銀色黃銅設計的麥穗與香蒲葉擺設,也歸納入是次展品之中。

由於母親不幸病逝乏人照顧,年僅11歲的Gabrielle被父親遺棄在奧巴辛孤兒院(Aubazine),改寫了她的一生。在這裡,她的腦海被美麗的修道院及其裝飾佔據,教堂彩色玻璃窗相互交織的圖案是CHANEL品牌雙C標誌的靈感啟迪,走廊的鵝卵石星星圖案細節也是日後經常出現的創作主題;她對黑白兩色的鍾情源於修女們的長袍、面紗與髮帶;她跟隨修女學懂縫紉技巧。在這個展覽區域,策展人以不同的宗教題材雕塑及裝飾,如聖母貝爾納丁頭像、圖盧茲聖-塞爾南大教堂內院的柱頭、十字架、奧巴辛修道院的名信片及其鵝卵石地面走廊上的圖案細節,重塑修道院的氛圍,加上大量日後創作的彗星珠寶,讓參觀者投入於Chanel女士的創作世界之中。

Image description 在第四個場景「莊園生活」 中,Chanel女士拾起對賽馬 的興趣,她穿着寬大的男士 外套,頭戴上平頂帽,中性 打扮開創先河。相片中的是 馬背上的Chanel女士,約攝 於1910年。

Image description 第三個場景「追求與眾不 同的自由」中, 描述的是 C h a n e l 女士來到駐軍之 城—— 穆朗城工作的歲 月, 她對軍服的細節觀察 入微, 孕育了她日後解放 女性日常服裝的設計, 圖 為Dorothea MacGowan穿 着CHANEL1960秋冬高級 訂製服系列套裝, 原刊於 《VOGUE》雜誌1960年10 月刊的攝影作品,套裝運用 了軍服的肋形胸飾。

年滿18歲後,Chanel女士來到穆朗城的一間寄宿學校,20歲時,修女為她找到一份在女性服飾工坊工作的機會,培養了她對時裝的興趣。在穆朗城這個軍團及騎兵駐紮之地,她同時感到整個社會對女性的不尊重,強烈希望扭轉這不公平的現象。她對軍服的細節觀察入微,孕育了她日後解放女性日常服裝的設計,擺脫女性緊身胸衣、鬆開高高的領口,取而代之是服貼身型而不是改變身型的制服剪裁,釋放她甚或當時女性抑壓心中的自由。也是在穆朗城,Chanel女士結織了馬主艾提安.巴勒松(Eitenne Balsan),並跟隨他來到霍亞里越莊園(Royallieu)。

受熱愛賽馬的巴勒松影響,Chanel女士也拾起對賽馬的興趣, 她穿着男士馬褲、寬大的男士外套,頭頂上平頂草帽,中性打扮可說了開創先河,令巴勒松的友儕都留下深刻印象,當中不少女性朋友都成為了Chanel女士日後的顧客,而巴勒松的英國朋友── “Boy” Capel 更成為Chanel女士一生中的摯愛,亦是Boy助她建立時裝王國。這段莊園歲月,反成為了她在馳騁時裝舞台的前奏。展覽中,亦看到她對駿馬的熱愛,不僅收藏了不少雕塑,還有大量關於馬的名信片及自己在馬上的英姿, 貫徹她嚮往自由的個性。

1913年,在Boy的資助下,Chanel女士在海濱度假勝地杜維埃(Deauville)開設了一間服飾店,其拼棄繁複裝飾、簡約高雅的女裝帽子固然不受歡迎,還推出了jersey針織服飾系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杜維埃成為了規模巨大的軍事醫院,Chanel女士講求舒適實用的穿衣風格滿足了當時女士的服飾要求,絲毫沒有被遺忘,反讓她踏上獨立成功之途。

Image description 第五個場景「始於巴黎的 獨立」展示了C h a n e l 女 士在海濱度假勝地杜維埃 (Deauville)開設了一間服 飾店,其拼棄繁複裝飾、 簡約高雅的女裝帽子大受 歡迎。為向她致敬,Karl Lagerfeld於2005年高級訂 製服系列,亦設計了簡約高 雅的帽子。

Image description 第九個場景「新世界」 中,展示了Andy Warhol以 CHANEL NO 5為主題而創作 的絲網藝術品。

正在她事業起步之際,Chanel女士卻痛失所愛,Boy的不幸離世讓她心痛無比,幸而她身邊好友,如米西亞支持,並邀她同往威尼斯散心。對她來說,威尼斯是異域,也為她帶來不少美學上的衝擊,如聖馬可的標誌獅子,成為了屬獅子座的她的幸運符號, 威尼斯的奢華與波光粼影刺激了她大量運用金色木材與水晶於康朋街寓所之中,教堂的馬賽克鑲嵌及聖馬可大教堂黃金祭壇亦成為她的靈感泉源。無獨有偶,她的藝術家好友尚.考克多,都極度迷戀威尼斯,他後來跟Chanel女士及米西亞經常三人行造訪威尼斯,部分展品就是她在威尼斯留下了的倩影,更難得的是, CHANEL向多間威尼斯博物館借來浮雕、錦緞、金幣、書籍封面等藏品,展示威尼斯輝煌璀璨的一面。

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愈趨激烈,Boy將Chanel女士帶到比亞利茲(Biarritz)。在這個俄羅貴族的度假勝地,她在Boy的支助下,開設了第一間個人品牌時裝店,並重遇狄米崔大公(Grand Duke Dmitri Pavlovitch)。狄米崔大公情迷Chanel女士,並介紹她認識俄國貴族的圈子,包括沙皇宮廷御用調香師恩尼斯.鮑(Ernest Beaux),是鮑促成了NO 5的誕生。另一個重要人物,是狄米崔大公的姊姊女大公瑪麗亞.帕夫洛芙娜。女大公創辦的刺繡工坊,重現俄羅絲瑰麗的刺繡圖案, Chanel女士的時裝也採用了女大公工坊的刺繡。為Chanel女士設計jersey針織面料圖案的藝術家伊里亞茲特,其藝術風格也大受當時的俄羅斯先鋒派藝術影響,幾何感十分強烈,這從伊里亞茲特繪畫的圖樣展品可見一班。

Image description 第八個場景「藍色列車」中, 展示了K a r l Lagerfeld創作的橫紋水手概念服飾,與Chanel 女士遇上英國西敏公爵後,經常乘遊艇出海的 經歷,可謂一脈相承。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威尼斯珍寶」場景中,展 示了邁克.德.迪爾芒的攝 影作品,照片中是Chanel女 士及其獅子雕像,地點是其 康朋街寓所。

跟狄米崔大公的關係告吹後,Chanel女士在1923年於蔚藍海岸遇上英國西敏公爵(Duke of Westminster),體驗了英國貴族生活,乘遊艇出海、釣魚、打獵、賽馬、於鄉間散步,在公爵的伊頓莊園過恬靜的生活。愛得陶醉的Chanel女士,創作也特別旺盛,公爵斜紋軟呢外套刺激了她日後的簽名作──Tweed,公爵私人遊艇上的水手們穿戴的褲裝,亦成為她經典打扮之一。藍色列車是從英國出發經法國加萊開往巴黎的跨國豪華列車,亦訴說了Chanel女士與公爵的戀愛故事。

1925年,巴黎世界博覽會將Art Deco的魅力大放異彩,講求純淨幾何線條的風格也大受美國人歡迎,NO 5正是這種風格的典範。隨着瑪麗蓮夢露公開與NO 5的親密關係,Andy Warhol大行其道的NO 5藝術創作,CHANEL早已昂然進入美國的新世界。最後的一章,名為「The Style of Chanel」,我們回到了Chanel女士的康朋街31號寓所,這裡放置了她心愛的佈置及幸運符號,還有舉足輕重的鏡子。鏡子帶來戲劇化的感覺,也裝飾着Chanel女士的夢。

浮生若夢,Chanel女士多姿多采的一生交織在多個不同的城市, 要一一細味,可坐在展覽後方的圖書室,研究大量關於她的著作,又或者在聆聽空間,聽聽她的聲音,沉澱看過展覽的思緒。她的聲音剛強,猶如告訴我她的獨立個性。

文:Joyce Mok 圖:CH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