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by Joyce Mok Photo by CINDY CHAO The Art Jewel
博物館典藏級藝術珠寶
近年,Cindy Chao在國際藝壇光芒四射,多次受邀參加國際矚目的藝博會,如歐洲藝術與古董博覽會(TEFAF)和倫敦巨匠臻藏藝術博覽會(Masterpiece London),其擁有「Architectural建築感、Sculptural雕塑性、Organic生命力」特質的珠寶作品備受注目。
CINDY CHAO The Art Jewel自2004年創立以來,已三度有作品獲國際權威級博物館納館典藏。2010年,美國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讚譽Cindy作品為「未來式古蹟」,將其2009 年的作品──「皇家蝴蝶胸針」納為館藏,是該館創立175年來,首次收藏由華人珠寶藝術家創作的當代珠寶作品。2020年,品牌更得到另一項榮耀,2008年的「紅寶側飛蝴蝶胸針」獲得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簡寫為 MAD)收為館藏。2021年,「紅寶石牡丹胸針」被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列為永久館藏,再次奠定其「博物館典藏級藝術珠寶」 的品牌地位。去年底,Cindy再得到另一項榮耀,獲法國文化部頒發「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勛章」,成為史上首位獲得這項殊榮的華人珠寶藝術家,肯定了她在藝術珠寶的貢獻和成就。
世界各地的珠寶鑑賞家對Cindy的作品都深切期待,但由於她對完美的堅持,很多作品都是不惜工本的去創作,如Cindy花了十年時間,嘗試了不下20種設計,經歷多次反覆修改、甚至推倒重來才成就「紅寶石牡丹胸針」。每年,Black Label大師系列只會增添十多件新作,限量創作,每件珠寶藝術作品,一般需花上超過兩年方能完成。因此,親身鑑賞Cindy作品的機會可能只會出現於國際博物館、藝博會與拍賣會。不過,為了宣揚藝術珠寶,CINDY CHAO The Art Jewel Gallery藝術珠寶典藏館展出了多件大師傑作,讓大家見證Cindy匠心獨運的藝術結晶,絕對是難能可貴的機會。
四國團隊聯手打造微型博物館
為了提供最佳的氛圍給藏家鑑賞博物館典藏級藝術珠寶,Cindy延攬來自荷蘭、法國、比利時與新加坡等四國創意團隊,並找來合作無間的荷蘭國際級建築師Tom Postma共同策劃典藏館。這是兩人第六度合作,過往他們曾多次以 「移動博物館」的概念打造藝術珠寶空間。延續着博物館的核心精神,典藏館以「微型博物館」為概念,前後花了整整一年、上萬個小時討論,才建造完成。無論從建材選擇、雕塑、鑄造,Cindy皆親自執行與監工,一絲不苟,務求要營造她心目中最理想的鑑賞空間:「創作每一件藝術珠寶時,我都像是在打造一座座微型的建築與雕塑,也投入我所有的情緒與心境。多年來,我始終希望能打造出一座擁有博物館氛圍、專屬藝術珠寶的典藏空間,讓藏家們能在純粹藝術的環境,更近距離欣賞這些過往只能在國際場合才能看見的微型藝術品。」
CINDY CHAO The Art Jewel Gallery藝術珠寶典藏館門前裝飾着白色大理石的壁面,既將典藏館的空間與四周環境區分,又彷如畫框突顯了典藏館內的展櫃與金色壁面。典藏館採用「經典建築規則」設計,布局分明,呈現超越時空的永恆氛圍。踏入典藏館,舉目而見的是一面全手工雕刻的金色牆面,旁邊是四個量身訂造的展櫃,目光的盡頭是「無重力展櫃」;另一面則以古銅牆面襯以皮面裝釘的書籍,典雅精緻。典藏館空間的每一處細節皆反映了Cindy 的個性與藝術品味,亦貫徹了品牌的核心精神,向品牌史上所有的作品與展覽致敬。 Tom Postma解釋規劃典藏館的概念:「Cindy Chao藝術珠寶典藏館擁有獨樹一格的設計概念、優雅的博物館氛圍,與超越時代的雋永元素,在亞洲地區脫穎而出。這裡不僅值得造訪、參觀,一覽藝術珠寶之美,更是一個可以沉思,且充滿着驚喜和靈感的空間。」
細看典藏館的金色銅雕牆面,帶有手工打造的細緻質感。銅雕牆面由著名當代裝置藝術家、法裔瑞典籍Ingrid Donat製作。Ingrid與Cindy一樣出生於藝術世家,其外祖父是建築家,父親是畫家,自小她已對藝術培養了興趣。她以人類最原始的部落藝術為靈感,為典藏館創作了Baka圖騰。具幾何美感的Baka圖騰構成了銅雕牆面,由於牆面由手工逐片銅片雕塑,凹凸有致,更展現了手工所傳遞的溫度、流動感和生命力。銅雕牆面的手工塑形工藝跟Cindy的珠寶藝術品的手工蠟雕工藝同樣淵遠流長,兩位藝術家都以其獨特的美學,賦予作品超越時間考驗的力量。
舉重若輕的展櫃
同樣洋溢經典永恆氣息的是四個偌大的玻璃展櫃,展櫃由品牌的長期合作夥伴——新加坡的藝術團隊量身訂製。延續「行動博物館」的概念,Cindy視展櫃的個體為藝術品。典藏館展櫃看似是由纖細的支架支撐着厚重的、巨大的金屬畫框,舉重若輕,挑戰力學。經過反覆的測試,最終團隊選擇了鋁為建材,配以特殊的焊接技術和品牌獨家的機關設計,成功撐起總重量高達 230 公斤的展櫃,完成一項「壯舉」。為了締造無阻隔欣賞珠寶藝術品的效果,團隊尋遍世界各地,終於在德國找到低反射玻璃。展櫃裝嵌的玻璃總厚度僅11毫米,反射率只有1%,在明亮的背景下,幾乎沒有反射任何影像。櫃內照明系統也別具心思,就算如何留心看也找不到任何燈光的裝置或開關,而且在長度超過180公分的展櫃,將燈光聚焦於尺寸不過10幾公分的作品,照明射程必須夠遠並經精密設計。設計團隊經深入研究,排除萬難,才成功找到合適的光源、角度與安裝方式,隱藏了電源的控制裝置和電線,讓藝術珠寶閃爍其獨有的光芒與魅力。
Cindy創作的每一件藝術珠寶傑作也別具個性,她時刻惦記跟從當雕刻師的父親學習各種雕刻技藝時的教誨: 「記住,每一件作品,都應該栩栩如生。用眼睛觀察,用心體會,最後用靈魂創作妳所感受到的任何一絲一毫。」藝術能觸動人心, Cindy期望參觀者會受到其作品或CINDY CHAO The Art Jewel Gallery 藝術珠寶典藏館的體驗而有所啟迪、滋潤心靈。
無重力漂浮展示櫃
Cindy自小受建築師外祖父的啟發,相信每一件珠寶作品都應該是微型雕塑,並認為作品的每一面也有可能是正面。為了展現品牌藝術珠寶360度的立體美感,典藏館開創性地引進來自比利時的「無重力展示櫃」。整面牆由三座 320 公分長、120 公分高的大展櫃堆疊而成,是比利時團隊迄今製作過體積最大的展櫃。最底層的展櫃使用特殊加熱處理的強化玻璃進行支撐,使櫃內作品無需借助任何展架而彷如漂浮在空中,讓參觀者全方位欣賞到每件品的所有細節。
在無重力展櫃的下方,設有被暱稱為「生命之頸」的展示架。該展示架利用獨有的氣壓裝置,讓展架緩緩升起,呈現套鍊實際佩戴的美態。該項技術裝置昰首次出現於亞洲,顯示品牌力求創新的理念。 另外,典藏館整體的燈光、音響都經過Cindy和Tom悉心策劃,微暗的燈光配合激發想像力的音樂,塑造了「奇幻劇場」的體驗。典藏館的瑰麗作品以前所未有且充滿藝術氣息的方式展示,帶領參觀者投入豐盛的「微型博物館」之旅。
典藏館開幕首次發表的作品
從設計、手工製作藝術珠寶傑作,以至典藏館的概念和氛圍,Cindy都嚴謹把控和策劃,她更為典藏館開幕挑選了首次發表的作品,讓參觀者領略博物館典藏級藝術珠寶的非凡魅力。
2022 Black Label Masterpiece大師系列「加勒比海盛夏胸針」以加勒比海熱帶島嶼盛產的芭蕉葉為靈感。一塊隨風律動的芭蕉葉掀起了觀賞者無限的聯想:充沛的陽光、熾熱的熱帶氣候、柔揚清勁的微風、新鮮的空氣……構成了充滿生命力的畫面。胸針採用仿蠟鍛造工法,將鈦金屬鍛敲、延展和塑形,目的是以最少的金屬展現迫真的造型。整件作品鑲有超過 2,000 顆寶石,總重卻不及 40 克,如真實葉片般輕盈。為了展現芭蕉葉的葉脈紋理,作品更首次使用軌道式鑲嵌(Channel Setting)。超過800 顆白鑽,包括近400 顆、特別為此作品切割的上丁方形切割(Asscher Cut Diamond) 白鑽沿着如軌道般的溝槽排列,讓鑽石在視覺上能連成一片,呈現芭蕉飽滿的美態。
另一枚作品——2022 Black Label Masterpiece大師系列「春之荳蔻胸針」是特別為典藏館開幕而打造。胸針取材自初春新萌芽的荳蔻,展現出蓬勃、新生的活力與希望。豆莢內蘊藏兩顆飽滿的豆仁,包括1顆重達81克拉的橢圓蛋面哥倫比亞祖母綠和相似體積的鑽球,形成震撼的視覺張力。鑽球是品牌首度製作的最新工藝,由多顆玫瑰式切割白鑽組成,玫瑰式切割較能穿透光線,提升剔透明亮之感。實心的祖母綠與空心的鑽球,一虛一實,饒富趣味。另外,為呈現作品最佳的立體弧度,Cindy精密計算卡榫結構位置與角度,將祖母綠及玫瑰車鑽球嵌在豆莢鈦金屬本體上,而隱藏了卡榫的結構,讓祖母綠與鑽球看來像懸浮在豆莢之上,實屬夢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