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BY JAZ KONG PHOTO BY BEN TAM & AGRICIAN
小時候總會聽到親朋戚友將「返鄉下耕田」掛在嘴邊,作為警惕也好、懲戒小朋友要好好讀書也好,這句說話都總帶點負面的意思;可是,早前到訪「都市概念農場」Agrician,認識了創辦人之一 Jack Leung 及其團隊,深深感受到「耕作」對他們不單不是懲罰,更是夢寐以求的工作。到底,在石屎森林中耕作,真的可以嗎?
Jack 跟一班創辦人全都是有熱誠的九十後農夫,大家在成立 Agrician 之前都沒有實質的耕作經驗,因此經營了一年多,今天的成績都是跌跌碰碰的學習之下而得來的。先來一點背景資料,坐落火炭工廈地舖的 THE FARM CLUB by Agrician 正式成立於 2021 年,將棄置的單車倉庫改造成今天的所見的「都市農場」。Agrician 這個名字是由英文字耕作(Agriculture)加上魔術師(Magician)合併而成,原意為利用魔術師的魔法去耕作,於室內以水耕種植方式,種植無農藥、非基因改造的新鮮蔬菜。在有限城市空間中耕種,致力令更多人認識食物、環境、健康之間的關係。
Agrician 是一個農場,也是 Jack 跟一班農夫的實驗室,在這個受控的環境下,Jack 試過輕鬆種出 800-900 克,即大約街市的斤半重量的白菜,甚為驚人!但可能有人會問,若然對耕作有熱誠,為什麼不直接到新界地區下田耕作、又或者租一些工廈的天台作為戶外耕作的場地,對此,Jack 的目標其實很清晰:希望推動都市人跟食物來源的距離,藉以推廣農耕,最終做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Agrician 所採用的是『Controlled Environment Agriculture』,或簡稱 CEA,溫度、濕度都可以在控制之內,從而提高生產量,全年都可以種出同樣品質的蔬菜而不受天氣或環境如颱風等外在因素影響,都可以有穩定的供應。加上 Agrician 所用的都是內循環的澆水系統,水不會在泥土中流走,是傳統耕作模式的大概十分一用水量。」但比起蔬菜,Jack 認為更重要的,是人。「我的最終目的是招攬更多對耕作有興趣的人,因此像 Agrician 這種室內水搞耕就更容易招募年輕的農夫,不用日曬雨淋、又不用老遠走到偏遠地區,相對上門檻的確較低。推動農耕的前提下都要考慮現代的生活及工作環境的質素,不然的話,吸引不到新人入行就不要再提發展這個行業了。」的確,先讓更多人體驗到種植的樂趣,又未必需要經歷太辛酸的勞動,在中間位切入,大眾都比較容易接受。
其實,Agrician 都不是香港唯一一家水耕種植的農場,但對於社區的發展而言,Agrician 又擔當一個怎樣的角色?首先,Agrician 像不少香港本地薑的飲品製造廠房一樣,都選址舊式香港工廠,而且火炭這個社區本身都聚集了一班文化藝術人士,附近都有不少如 Carbon Brews 等本土品牌;加上 Agrician 特意選擇了一個寬敞的地舖,望向街邊的兩邊都裝上了落地大玻璃,除了方便採光之外,其實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勾起大家「八卦」的好奇心,途人、車輛經過,見到入面種了一排又一排的蔬菜,Jack 就希望至少有一部分人終有一日會「的起心肝」,推開 Agrician 的大門入內看個究竟。「成立 Agrician 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覺得在城市生活,食物好像一個商品,在超市、街市作為包裝產品,吃完就再無然後,不知是什麼一回事;但我們認為食物與人的connection 好重要,能影響自身健康、環境;因此,我們就想,到底在城市中有個 urban farm 這 concept 是否可行,並且成立了 Agrician。這個地方其實是荒廢的單車倉庫,牆上現在還有單車海報。我們見到這裡荒廢了兩三年沒租出去,因此想將之改造成現代都市農場,以展示我們原來可以在城市內種植,做到 food production。」誰又想到,在石屎之中,都可以種出一個迷你森林?
Agrician 亦積極與不同的社區或小店合作,例如火炭區內的一家由意大利人開設的 bistro,大家會互相交換意見、互相研究菜式(當然用到 Agrician 提供的最新鮮蔬菜!);而早前亦見到 Agrician 於 Test Kitchen、中環街市等不同的 pop-up 都得到空前的成功,Jack 笑言雖然生意上還未真正做到收支平衡,但隨着愈來愈多人對水耕種植有興趣,Agrician 的生意比起一年前大幅上升,所以都對香港的水耕種植抱正面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