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周卉卉:性醜聞風波 沉默的代價

2018-03-01

近日有國際救援組織因為性醜聞風波,高層管理人員引咎辭職。機構除了聲譽受損,更有可能失去巨額的政府資助,影響未來營運。性醜聞並非只有單一指控,包括員工在工作期間以公款嫖妓、與未成年女性有性接觸、逼女災民以性換取人道援助等等。

無論是全球性的信仰組織、大型國際組織,以及剛剛因為多年包庇隊醫納薩爾(Larry Nassar)性侵女運動員而引起連鎖辭職的美國體操總會等,因性侵犯而引起的大地震,並不純粹是性侵犯本身,還有涉事機構對於事件無視、容忍、沉默、知而不報甚至縱容的態度。

Image description

主張善及愛的信仰,為了幫助弱勢而成立的機構等,為何會如此?撇除個人利益權利架構等複雜因素,也許從對國際救援組織其中一個指控,可觀在上位人士的思考脈絡:該組織旗下慈善店中一名男義工性侵犯年輕義工,但該店店長逼受害人放棄指控,以免醜聞影響慈善計劃。店長覺得慈善計劃比起公義、法律制裁、受害人的個人權益更重要,於是選擇犧牲受害人而成就「更大的善」。

也許在上位的人認為機構的名聲、正在進行的工作、侵犯者的貢獻等,皆是「更大的善」。可惜,縷縷的事件已證明,包庇及縱容除了是對受害人做出更深的傷害,侵害事件被壓下只會默默發酵,在爆發出來時造成更大殺傷力。其實,但凡是有人的地方就可能有人在做錯誤的事,但當機構選擇沉默,事情便由個人的錯轉而成為集體的錯。從過去的種種事件中,希望社會,尤其是掌有權力的人終於理解到,沉默其實才是對「更大的善」最大的傷害,沉默的代價大家都付不起。

希望各個機構都會預設對性侵害的應對方案,遇事勇敢面對痛處,認真執行政策並立即回應,即使當下面對陣痛,長久才有機會贏回社會的信心,亦是維護個人、機構及社會利益的負責任行為。

文:周卉卉

作者為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教育主任

www.famplan.org.hk/sexedu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