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anie 16歲時首次代表香港出戰2008年北京奧運,已打破兩項香港自由泳紀錄;2010年參與亞運勇奪銅牌;2012年再次代表香港出戰倫敦奧運;2013年在巴塞隆拿世錦賽中,打破港績躋身準決賽,改寫香港泳壇歷史。前年剛於美國柏克萊大學畢業後,選擇成為全職運動員,「其實我也考慮過畢業後不再游泳,但最終還是想用最後兩年時間,繼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反正將來再也沒有機會做了。」幸而有她這個決定,香港泳壇得以繼續發光發熱,揚威海外。剛於上年7月,Stephanie便於韓國光州世界大學運動會中,奪得香港代表團唯一一面銀牌。
去年3月1日開始進入里奧達標賽期,Stephanie一直努力向奧運的A標邁進,但從美國練水返港的劉彥恩率先達到了達奧運200米背泳A標,彥恩將出戰100米及200米背泳。雖然Stephanie里奧個人項目落空,但Stephanie在五月大馬的一場比賽,跟三名隊友江忞懿、施幸余及鄭莉梅在4x100米四式接力賽創下4分03秒10的佳績,取得了人生第三次進身奧運會的入場劵。
LJ:Lifestyle Journal SA: Stephanie Au
LJ : 你自16歲起便代表香港出戰北京奧運,之後不斷參與國際性游泳賽事,哪一場賽事為你帶來最難忘回憶?
SA: 最難忘肯定是2008年北京奧運。我覺得很幸運,之前從未參與任何國際性賽事,首次參加便是奧運。初次參賽,我没有給自己任何壓力,認為有幸置身其中,已經贏了。而且,我感到眼界大開,發現即使是香港第一,出到去卻是名落孫山。我更能見識到很多非常厲害的世界級泳手,她們能夠企在頒獎台上,剎那間,激發起我的鬥志,看見別人做得到,也許有一天,我也可以做得到。
LJ : 游泳在你的成長路上為你帶來什麼苦與樂?
SA: 其實我不覺得練水辛苦,因早已經習慣,但過程中曾有兩段痛苦經歷:第一次是為了出戰北京奧運,我需要停學一年到內地受訓,我出身於傳統女校,過往從没有任何個案,讓學生休學一年。但有一位非常支持我的體育老師,不斷游說學校為我破例,最終我得以完成奧運後才回校繼續上學。而當時在內地受訓更是與世隔絕,没有電視、電腦和電話,第一次離鄉別井,而且訓練量很大,體力上很吃力。
第二次是我在美國讀書時,精神壓力很大。人長大後,再一次離鄉別井,學習新事物,起初很不適應,也許由於大學在中五後便取錄了我,很擔心難以跟上學習進度,而且游泳訓練模式也和香港截然不同,再加上生活上的轉變,我覺得那時是被獨自丟在荒島上,所以精神上很受折磨。
雖然如此,能夠親身參與奧運,對每一個運動員來說是夢想,是一分殊榮,而我有這些機會和能力,無論如何才會奮力應戰。
LJ:在無數次比賽中,臨下水的一瞬間,你在想什麼呢?
SA:每一次踏上比賽台,等待哨子聲那一刻,腦海裡雖然空白一片,但仍須相信自己,告訴自己一定得﹗
LJ : 成為一位全職運動員後,心態上大有何轉變?
SA: 成為全職運動員後,游水由副業變成正職,某程度上我要游出成績等同交功課,心態的轉變會帶來壓力。但這些年來,我已學懂控制情緒和壓力,很多事我也本着平常心去做,當然我會為自己定立目標,在奧運爭取首十六名次,但如果最後事與願違,我也會接受和享受過程。
里約奧運回來後,Stephanie可能會逐漸退下火線,但還是心大心細。就算退下來,她有想過加入國際奧委會推動青年發展,繼續為體壇出一分力。(文:Phoebe Wong, Jacky Lai; :Ben Tam、Physio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