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精神不僅體現在每一場比賽中的努力與堅持,更在於運動員在面對人生的挑戰時所展現的韌性與勇氣。對於香港輪椅羽球運動員陳浩源(Daniel )來說,他一直奉行「搏盡無悔」的宗旨,即便在遭遇身體的極大挑戰、承受無數傷痛,以及面對來自社會的質疑,他依然選擇堅持下去,並用自己的行動去打破常規,開創了屬於自己的體育人生。
Text by miu lau
Photo by ben tam(部分受訪者提供)
陳浩源的奮鬥故事,始於2008年那場突如其來的車禍。那一天,22歲的他失去了右腿,從此進入了輪椅的生活。他回憶道:「意外前,我和許多出身屋邨的年輕人一樣心高氣傲。工作兩三年,有了收入,本以為能挑起家庭重擔,但車禍奪走了我的自理能力,我從照顧者變成被照顧者,整個人好迷茫和無助。我好想重新站起來,只要有一線希望,我都願意嘗試。」
從黑暗谷底走向希望
這線希望便是殘疾人羽毛球運動,成了Daniel 重生的起點。「當時香港沒有職業的輪椅羽毛球選手,我決定成為第一人。當時的心態就是:生活需要盡快找到新的重心,給自己一個方向和目標,而羽毛球可以讓我逃離枯燥的治療生活。坦白說,那就像是找一個救生圈,讓自己盡快重拾信心。沒想到即使坐在輪椅上,我依然能夠實現自身價值,甚至代表香港出賽拿獎牌。」
他直言自己比較有野心,總不甘於現狀。「很多人覺得成為殘疾人士之後,人生就毀了,但我覺得成為殘疾人士後反而多了機會。在能夠把握機會的大前提下,當你努力時,會更容易被人看見,因為你的每一個進步都來之不易,需要付出雙倍的努力,才可以達到別人的成就。」
十多年的殘障生活絕不容易,Daniel 在一身獎牌光環加持下仍會遇上不少歧視與難堪。「我坐着輪椅外出,有時也不會穿義肢,很多人看見我會覺得難以接受。在中國文化中,有『死要全屍』的觀念,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我會展示一個『失去部分肢體』的身體,甚至會當面說我會嚇到小朋友。另外亦有人咒我因為前世作孽,才會令到自己殘疾等等。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人對殘疾人士存在着誤解。所以你要做好自己角色的同時,也肩負起教育別人的責任。」即使他以香港輪椅羽毛球運動員代表隊身份出賽為港爭光,仍會招來不少閒言閒語,「有人認為因為殘疾人士人數少,所以比較容易成功。他們把我的成功簡化成一種特權或運氣。但我沒辦法跟他們爭辯,只能做好自己,直到讓他們由衷認可。」
陳浩源在退役後表示,雖然離開賽場,但希望繼續在體育和社會公益領域發揮作用,激勵更多人。
每一步都不容易
在車禍發生後的短短一年多,Daniel 便從重傷患者轉變為運動員,踏上賽場。「2008年受傷,2009年12月第一次代表香港參加小規模友誼賽。2010年廣州亞殘運會是我首場真正的國際賽,我闖入四強獲第四名。2011年在德國,我拿到人生第一個國際賽獎項。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做到了,也期望能推廣輪椅羽毛球,讓更多人看到我們的努力。」
此後,Daniel 在賽場上不斷突破,訓練強度超乎常人。作為一名殘疾運動員,他的訓練強度比一般健全運動員更高。「我們必須承擔比一般運動員更多的艱難挑戰,無論是應對羽毛球比賽的耐力考驗,還是體能訓練的強度,都需要我們付出比健全運動員更多的努力。普通人打球時主要用手,跑動則靠雙腳,整個身體可以分擔壓力,但輪椅選手所有力量來源都集中在腰部和手臂,加上一場羽毛球賽事要打六、七十分鐘,甚至更長時間,我們付出的體力與壓力比常人多上許多。」
他分享道︰「記得有一次,我一口氣練習了3000個接球,這樣的強度對我來說已經是極限,而職業運動員可能只練到100個、200個。同時也要跑圈來訓練體能,每次40圈約16公里,當然我是推着輪椅跑的,並不像普通人那樣輕鬆。我不光是要撐下去,還要不斷自我挑戰,突破身體的極限。輪椅羽毛球運動的入門門檻比較低,但真要達到頂尖水準,爭取獲得獎牌,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
奧運場上爭口氣
Daniel在體育上的成就,為他贏得了諸多榮譽。2015年,他獲得傑出運動員稱號,2019年,又當選十大傑出青年。「第一次獲得傑出運動員時,我感覺自己真正被體育界接納,多年的努力得到認可,成為香港體育歷史的一部分,那時還沒有拿下奧運或亞運獎牌,但這個榮譽意義重大。」
站在奧運舞台,向全世界展示殘疾人運動員的風采,一直是Daniel 體育生涯的最大夢想,慶幸2020年輪椅羽毛球正式成為殘奧項目。「我的目標是在奧運賽場獲得認可、拿到獎牌。香港從來沒有運動員通過自己建立一個項目,最終走到奧運賽場並贏得獎牌。每個項目都需要經歷從發起到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最終才能成熟。我一個人堅持了16年,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最終迎來了奧運的機會,這在香港是沒有先例的。」
他坦言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很多孤獨時刻,「就算是教練,也無法真正理解失去一條腿、坐輪椅打羽毛球的感受。他知道羽毛球怎麼打,但無法理解我身體上的不便和困難。我還是會感到孤獨,因為沒人能真正陪伴你。但我想為下一代鋪路,建立好這個基礎,不會像我一樣走冤枉路,所以一直堅持。」他希望自己的努力和成功能夠激勵更多的年輕運動員,讓輪椅羽毛球在香港和世界的體育舞台上發光發熱。
體育精神的真諦
在談到體育精神時,Daniel 總是提到「搏盡無悔」。「搏盡無悔並不是說不管結果如何,都要說自己無悔。無悔並不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說法,真正的無悔,應該是你必須確保自己已經拼盡全力,無論最後的結果如何,你都能夠坦然接受。因為只有在付出最大努力後,才能夠真正做到無悔。」
他回顧去年的巴黎殘奧之旅時,也再次提到了這一點:「我曾經在腰部受傷的情況下參賽,當時的疼痛幾乎讓我無法正常訓練和比賽。我吃了數以百計的止痛藥,甚至一度連續14個月都在靠藥物維持訓練。但我知道,這一切的痛苦,最終會成為我努力的證明,這樣的付出才是搏盡無悔。」他補充道:「即使我拿到了銀牌,也沒有任何遺憾。因為我已經付出了所有,無論是訓練還是面對的傷痛。我知道,這就是體育精神的真正內涵。」
東京奧運會後,隨着傷患的增多,Daniel 已有了退役的想法,「巴黎奧運是我在國際賽場的最後一戰。目前還未完全宣布退役,是因為有全運會,要看傷病情況決定是否參加。」他在退役後推出了自傳《二輪人生》,「寫書記錄16年運動生涯,既能圓滿我的職業運動生涯,也能給社會帶來力量。書中不僅會講述我的故事,還會展現身邊人的支持,尤其是照顧者的付出,希望能讓大家尊重和認可他們。」如今他仍保持每周四到五次訓練,同時亦成立了公司,以殘疾人運動作為團隊培訓課程,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殘疾運動員,也讓退役運動員有更多出路,讓大家看到他們在體育之外也有無限可能。
Daniel 的故事,正是一名勇者的故事。無論是在體育的舞台上,還是在生活中,他都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個道理:無論遭遇多大的困難,只要不放棄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