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4年後,卡地亞典藏與上海博物館再度合作,舉辦「滿庭芳菲:卡地亞的藝術魔力」(Cartier, The Power of Magic),由蔡國強與其團隊量身開發的人工智能模型cAI™(讀作AICai)擔任展覽場景與視覺總監,締造豐沛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TEXT BY JOYCE MOK
PHOTO BY CARTIER
蔡國強與其團隊量身開發的人工智能模型cAI™以江南園林「畫中有畫」、「景中有景」為靈感,構想了一座由多層絲綢組合而成巨山,漂浮在湖水倒影般的背景,點題了布展的主題。(顧劍亨攝,蔡工作室提供)
藝術魔力之源
卡地亞典藏與上海博物館於2004年攜手呈獻首次中國專題展覽「卡地亞藝術珍寶」,相隔廿載,兩者再度合作,「滿庭芳菲:卡地亞的藝術魔力」誕生。是次展覽,由上海博物館的策展團隊挑選了逾300件卡地亞典藏珍品、檔案文獻及來自國內外博物館的近40件中國藝術品,從精神層面,探索珠寶的藝術魔力。
這次展覽的核心字眼是藝術魔力,概念源自鍾情於卡地亞珠寶的法國著名詩人、文學家和藝術家讓.考克多 (Jean Cocteau)。他在1910年出版的詩集《輕浮王子》 (Le Prince Frivole)中寫道:「卡地亞是一位奇妙的魔法師,用迷人的方式,從一縷陽光中捕捉月亮的碎片。」其妙筆引領讀者走入珠寶詩意浪漫的國度。考克多於1955年獲封為法蘭西院士頭銜時,由他親自設計、卡地亞精心製作的院士劍,自然成為這次的焦點展品。
卡地亞形象、風格及傳承總監皮埃爾.雷諾(Pierre Rainero)表示:「『滿庭芳菲:卡地亞的藝術魔力』展覽是卡地亞典藏與上海博物館繼2004年首次中國專題展覽後的再度結緣。此次展覽採用一種全新的分析性視角,一方面挖掘卡地亞與中國之間的聯繫,另一方面作為貫穿展覽軸線的,是在過往展覽中相對尚未被觸及、卻是珠寶與生俱來的主題──魔力。」
展櫃內的背景石雕(基於cAI™創意的圖像精雕而成)(顧劍亨攝,蔡工作室提供)
江南庭園展陳設計
踏入展館,馬上會被中央湖水映照山色的景像吸引,擔任展覽視覺總監的cAI™,在蔡國強及其團隊引導下完成設計。團隊以江南園林「畫中有畫」、「景中有景」為靈感,構想了一座由多層絲綢組合而成巨山,漂浮在湖水倒影般的背景上。展陳設計通過多層絲綢、光影交織的手法,如夢似幻,極具意境。展櫃內的背景瓷雕與石雕,是蔡國強家鄉泉州的匠們基於cAI™創意的圖像精雕成,糅合中國傳統化與當代AI的精神對話及創造,也呼應卡地亞在珠寶設計中對然寶和匠製作的創新精神與魔。在展板上,cAI™指出:「我不僅是設計師,也是連接不同時代和文化的橋樑,是通往新體驗維度的門戶,和跨越世紀故事的編織者……我核心的職責是保護卡地亞豐富的遺產及其多元文化敍事,同時通過AI和創新技術的融合,突破人們對這一遺產的感知和體驗的界限。」細意欣賞展覽之時,的確領略到團隊「一步一景」的巧妙空間布局。
六大展區 感受珠寶的精神共鳴
「卡地亞典藏」是品牌回購早年創作的珍品,展示了卡地亞豐厚的歷史遺產,僅供世界各地展覽。1983年,品牌成立了典藏部門,專門負責整理及維護歷史珠寶作品。「卡地亞典藏」涵蓋1850-2000年代的作品,不僅見證了卡地亞逾175年的工藝風格與創意設計,更記錄了19世紀末以來珠寶飾品藝術與社會發展的演變。是次展覽其中一個可貴之處是卡地亞典藏作品,與上海博物館以及其他海內、外博物館借展的中國藝術文物珍品進行對話。透過「榮耀圖騰」、「萬物有靈」、「創意無垠」、「世間驚鴻」、「永恒法度」及「繁華一瓢」等六大版塊,試圖探究卡地亞作品藝術魔力的根源。從展品中,參觀者可感受到卡地亞在逾170年的歷史中,創意總是源源不絕。品牌以奇幻的想像力、無與倫比的工藝,如同魔法師般,不斷豐富其珠寶藝術語言,為業界及珠寶愛好者帶來驚喜。
「榮耀圖騰」區域展品——美洲豹胸針︰卡地亞巴黎,1949 年 鉑金、白色黃金、鑽石、黃鑽、藍寶石、克什米爾藍寶石(重 152.35 克拉),6.0x3.7x3.0厘米,卡地亞典藏。Nils Herrmann, Cartier Collection © Cartier
第一區域 榮耀圖騰
卡地亞在創作上屢屢成為變革者。19世紀末至1910年代,新藝術風格崛起,花葉、藤蔓等,都是當時流行的元素,而當時率先採用鉑金鑲嵌寶石的卡地亞讓「花環風格」可以更輕盈的姿態出現,將其發揚光大,為珠寶締造了真正的珠寶花邊,獲得了貴族、皇室的讚譽。卡地亞另一個廣為人知的標誌是美洲豹,自信、優雅而富有力量的美洲豹歷經百年的設計進程,以各種形象示人,成為了卡地亞跨越世紀的經典藝術圖騰,如同中國藝術中的龍,歷經千年守護着民族的榮耀。
「榮耀圖騰」區域的展品—三角胸衣胸針︰卡地亞巴黎 1907 年特別訂製,鉑金、鑽石、藍寶石,21.0 x 12.9 厘米,卡地亞典藏。Vincent Wulveryck, Cartier Collection © Cartier
第二區域 萬物有靈
早在19世紀70年代,卡地亞便從中國文化中汲取靈感,其創始人長孫路易.卡地亞(LouisCartier)受東方文化所吸引,踏上收藏東方藝術品之路。他的藏品包括書籍、瓷器或珠寶等等,可以說是卡地亞設計師汲取靈感的起源,為品牌帶來具有東方文化藝術元素的珠寶。在路易.卡地亞的帶領下,品牌對於中國文化和藝術有高度理解和把握,將中國傳統藝術完美融入現代審美精神和造型設計。比如創作於1927年的中國龍紋化妝盒,盒蓋上同時刻有龍及祥雲圖案,栩栩如生。
「萬物有靈」區域展品——中國龍紋化妝盒︰卡地亞巴黎,1927 年 玫瑰金、鉑金、琺琅、祖母綠、縞瑪瑙、鑽石 9.2x5.9x1.5厘米,卡地亞典藏。Nils Herrmann, Cartier Collection © Cartier
在色彩上,卡地亞融入東方色彩譜系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紅綠黑三色,將其轉化為品牌審美與設計詞彙中的重要元素並延續至今。在創作題材上,卡地亞沉醉於中國文化,象徵神秘魔力的龍鳳與瑞獸,珍貴的玉器、瓷器和點翠工藝,以及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無一不成為其靈感之源。古董與寶石的流光溢彩,配以自由靈動的絕妙設計,卡地亞作品煥發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傳遞持久的藝術生命力。
第三區域 創意無垠
從引領Art Deco時代特徵的裝飾藝術風尚,到涉獵異域古老文明的好奇心,卡地亞博采眾長,成就了舉世矚目的風格語言。全新的色彩搭配,簡潔的幾何線條,引入建築元素,收集埃及、波斯、印度、中國與日本的藝術品,並大膽將其融入珠寶創作中。對世界文化的兼收並蓄,對藝術潮流的超越互動,以及對世上最珍罕寶石的守護與詮釋,成就了卡地亞在珠寶藝術領域無可撼動的領導地位,喚起了人們審美的情感共鳴。
第四區域 世間驚鴻
貞.杜桑是卡地亞首位女性藝術總監(1933-1970年)。在20世紀初仍是男性主導的社會中,卡地亞委任女性擔任這要職,可謂非常革命性,而杜桑也不負所託,創作了多款標誌性的作品,包括美洲豹,為她贏得「獵豹女士」的稱譽。杜桑的作品迷倒了不少名緩,為卡地亞跟她們建立了密切的關係,當中包括了溫莎公爵夫人、歐洲時尚偶像黛絲.法羅斯(1890-1962年)、美國零售商伍爾沃斯百貨繼承人芭芭拉.赫頓(1912-1979年)、摩納哥王妃格蕾絲.凱利,以及墨西哥傳奇女星瑪利亞·菲利克斯。展覽選取了她們的專屬珠寶,展示她們個性張揚的審美,高度的藝術風格化,與卡地亞珠寶一起成就了那段逝去的光輝歲月。
「世界驚鴻」區域展品——鱷魚項鍊︰卡地亞巴黎 1975 年特別訂製,黃金、黃鑽(總重 60.02 克拉)、祖母綠(總重 66.86 克拉)、紅寶石 長度 30.0 厘米, 27.3 厘米 卡地亞典藏。Nils Herrmann, Cartier Collection © Cartier。該項鍊為傳奇拉丁裔女星瑪利亞.菲利克斯 (María Félix,1914-2002 年)特別訂製。
第五區域 永恒法度
象徵時間概念的鐘錶,集精湛機械工藝與非凡美學設計於一體,是卡地亞一個多世紀以來引以為傲的珍貴遺產。瑰麗稀有的神秘鐘和半神秘鐘,各種玲瓏式樣的腕錶迭代而出,突破傳統審美,創造經典。與此相應的中國古代藝術中的永恒法度,來自於大道至簡的文人意趣。展覽亦從「元四家」代表之一的倪瓚作品中汲取元素,他的作品簡括古樸,天真幽淡,成為了回響在中國文人心底的千年聲音。
第六區域 繁華一瓢
策展團隊挑選了寧靜的一角展示卡地亞檔案。自1847年創立以來,卡地亞締造無數作品,卡地亞檔案如同擷取繁華歷史中的珍貴一幀,記錄作品創作過程中的匠心獨具,珍藏着鮮為人知的家族故事,鑒往知來。
「滿庭芳菲:卡地亞的藝術魔」展覽
地點:上海博物館東館
展期:由即日起至2月17,每周⼆閉館 (國定節假除外)
(左1)插屏式座鐘︰卡地亞,1926年,鉑金、金、白玉、縞瑪瑙、珊瑚,珍珠母貝、鑽石、琺琅,卡地亞典藏。Nils Herrmann, Cartier Collection © Cartier。(左2)三陽開泰碧玉插屏︰清乾隆(1736-1795),遼寧省博物館藏。© Liaoning Provincial Museum。(左3)插屏式座鐘︰卡地亞,1927 年,白玉、縞瑪瑙、鑽石、珊瑚、珍珠母貝、金,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Les Arts Décoratifs © Les Arts Décoratifs/Cyrille Bern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