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BY LAWRENCE YU
PHOTO COURTESY OF VACHERON CONSTANTIN
Plan-les-Ouates地區的其他知名品牌包括勞力士(Rolex)、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和伯爵(Piaget),錶迷還可以找到許多其他品牌,例如Harry Winston和Laurent Ferrier,這些品牌內聚集在同一個區域內。江詩丹頓大樓於2005年竣工,旨在慶祝VC成立250周年,由Bernard Tschumi Architects設計為單體建築。隨後,於2014年增建了第二個側翼,增加了生產空間和員工設施。
建築的一個重點是照明,北側和南側都有寬敞的玻璃牆,庭院和天窗以受控的方式將自然光引入室內空間。例如,製錶作業面向北方,為精加工和組裝創造理想的條件。全新總部大樓位於No.10, Chemin du Tourbillon,是取得Plan-les-Ouates市政府及日內瓦市Official Cadastral Department管理層的一致同意,將其中一個最能彰顯高級腕錶技術,同時又是江詩丹頓最擅長的工藝之一的陀飛輪命名,以表揚江詩丹頓對鐘錶業的貢獻。
江詩丹頓總部大樓之設計概念源自柔軟細緻的信封。外層以金屬包嵌,內部則以木材為主。
這家日內瓦製錶廠擁有約750名員工,涵蓋多個職能部門。該工廠每年能夠生產25,000至35,000枚腕錶,這意味着生產比例與附近的競爭對手百達翡麗非常相似。VC生產的幾乎所有環節都在這棟大樓內進行,包括所有自製機芯的完整生產,以及高複雜的操作,如游絲生產、寶石鑲嵌、雕刻、扭索紋、琺瑯和修復等等工藝。
鑑於VC目前在複雜功能和裝飾方面的地位和聲譽,人們很容易忘記VC是機械化腕錶生產的先驅之一。該品牌歷史以及更廣泛的鐘錶行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Georges-Auguste Leschot在1840年代開發的pantograph電路機械裝置。我們參觀的第一站是機房,在這裡使用大型半自動CNC機器將金屬棒製造成機芯夾板、齒輪、發條鼓和其他零件。從功能上講,機房與任何其他高端腕錶製造商的機房非常相似。品質控制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即時進行,這涉及機械和光學感測器,以確保每個組件符合其規格。
腕錶生產的幾乎所有環節都在這棟大樓內進行,包括所有自製機芯的完整生產。
只有少數瑞士頂級製錶品牌可以聲稱自家生產擒縱組件和游絲,當中包括VC,在同一屋簷下生產自己的產品組合(行業術語,指包含擒縱輪、轉換擺輪的旋轉能量的槓桿和擺輪的套件、游絲等),同時進行裝飾和最終組裝。需知道,這些組件對品質變化最敏感。這些部件的生產也需要特定的技能、專業知識和專用設備。
在這種情況下,能夠親眼目睹這些組件的生產過程是難得的享受。例如,對於每個escapment lever,每個擒縱叉石都是一個接一個地手動設置的。製錶師憑藉熟練的觸感和完美的設備設置,使用特殊的夾具並在顯微鏡的幫助下工作,能夠非常快速地生產寶石槓桿。游絲的生產是這次巡演的另一個重要網站。在捲平之前,使用特殊設備將線材拉過直徑逐漸減少的規格。在此階段,在熱處理之前,鋼絲像人的頭髮一樣無形,還不具備功能性游絲的彈性。所謂彈性實際上是使用特殊的焗爐「烘烤」而成的。一次製作一組四個游絲,盤繞成特殊的夾具。如果大家想知道為什麼一次製作四個彈簧,那是因為線圈之間的距離相當於三個線圈的厚度。經過熱力處理後,彈簧現在具有彈性,並且可以在振盪過程中「呼吸」。當不少品牌越來越多地轉向使用無憂無慮的矽游絲時,VC對傳統金屬游絲的持續承諾令人安心。
大樓坐擁優美和諧的風景,充滿天然光線的停車場。停車場上是各製造工場,中央設有水池庭院,饒富生趣。
對於一個向日內瓦印記(Poincon de Genève)提交許多產品的品牌來說,精緻加工自然是VC的重點。精緻加工工作按組件類型進行組織,並為每種類型的工作提供專用工具。例如,上鏈輪系中的鋼輪採用特殊機器不斷更換的砂紙進行拋光,確保所有零件都得到相同的處理。即使是機芯中看不見的部分,例如擺輪軸的末端,也是使用專用設備精心完成的。這一重要步驟有助於確保這些精緻表面的加工完全均勻,從而減少擺輪振盪期間的摩擦。「倒角」處理是完成VC的另一個關鍵方面。製錶師會使用鋒利的金屬銼刀對鏤空機芯橋板進行倒角處理。製錶師快速、自信的操作很快就將機芯板橋的柔軟黃銅銼刀的硬化邊緣磨平,巧奪天工。
值得探討的是,這種精緻加工方法不會去除橋上的金屬。事實上,完成整個橋樑後,工作表面上沒有金屬刨花。相反,倒角本質上是透過平滑材料來加工硬化材料的過程。可惜,篇幅有限,還未來得及細說大樓內的組裝、重中之重的手工藝製品,以及VC另一令人嘆為觀止的修復技藝,或者,等下次再詳盡介紹錶廠的另一風貌好了。
能夠親眼目睹游絲的生產過程是難得的視覺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