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農曆丙申猴年。「申」對應十二生肖中的「猴」,故農曆2016年又稱「猴年」。古代民間認為猴年收成不好,故將災年稱為「飢猴年」,並有「忌猴年」之俗,但筆者認為,「猴」能位列十二生肖之一,就因在漢文化中,猴不僅是吉祥之物,也是智者化身。今期,筆者特向讀者介紹與「猴」相關的文化和習俗。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以生肖紀年的習俗。東漢時期,已有完整的十二生肖,且與現行十二生肖完全符合,當時,伴隨着陰陽五行學說的盛行,人們逐漸開始用十二生肖來代表古代曆法上的十二地支,組合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既表示干支紀年,又代表某一年份的屬相。同時,古人還將十二生肖用於十二時辰中,「猴」於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九,「申猴」即代表一天中的15時至17時。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人已將猴子錄進了象形字,古人還常將猿猴並稱,還有猨、猶、猱、禺、為等名,「猴」字本為「侯」,東漢班固(西元32至92年)所撰《白虎通義》載:「猴,侯也,見人設食伏擊,則憑高四望,善於侯者也。」因其是動物,故加個「犭」旁,名「猴」。
「猴」之屬相習俗
古人相信屬相與命運有關,認為屬猴的人聰明機靈。這實際上是以具體動物習性與抽象的紀時符號相比的一種做法。但在星象命理學家眼裏,屬猴的人分為五類:生於甲申年者,五行屬水,為過樹之猴;生於丙申年者,五行屬火,為山上之猴;生於戊申年者,五行屬土,為獨立之猴;生於庚申年者,五行屬木,為食果之猴;生於壬申年者,五行屬金,為清秀之猴。
中國舊俗中,常把屬相與婚姻聯繫起來,其中也包括生肖「猴」的習俗,如傳統觀念認為:「青虎黑豬上等婚,男女相合好聯姻」、「紅馬黃羊兩相遂,這等婚姻極可為」、「白馬犯青牛,蛇虎如刀銼,金雞怕玉犬,豬猴不到頭」。還有些地方流傳着「紅蛇白猴滿堂紅」、「豬遇猿猴不到頭」的俗話。從科學角度分析,這些舊俗其實缺乏科學依據,但卻是自古以來反映了人們對美滿婚姻的嚮往。
「猴」的文化特徵
斗轉星移,送羊迎猴,為何要把猴與申時相對應呢?民間說法不一。其中,有說申時(15時至17時)日已偏西,氣溫清爽,古人觀察到此時猴群常下山覓食,且最為活躍,於是就把申時與猴子聯繫在一起,故申時又稱「哺時」。猴非六畜之一,但因猴生性靈敏好動,且形態在各動物中與人類最接近,所以自古猴都受到人們重視。中國古代就早已出現「崇猴」的各種風俗,如吐蕃人(西藏古稱吐蕃)更認為其祖先是由猴子變成,並以猴為祖圖騰。
至於在漢族文化中,猴子一向被視為吉祥物。
(一)「猴」象徵升遷:在漢文化中,「猴」與「侯」諧音,「侯」是中國古代的爵位之一,《禮.王制》載:「王者之祿爵,公、侯、伯、子、男五等。」因此,古人希望升官封侯時,就用「猴」代「侯」,賦予其封侯之意,使猴成為象徵升遷的吉祥物,如舊時民俗畫中,一隻猴子坐在駿馬之上,寓意「馬上封侯」;一隻小猴騎在大猴背上,寓意「輩輩封侯」;猴子手拿金印爬到楓樹掛着,寓意「封侯掛印」…… 中國北方地區還流行一種「縫猴」的習俗,即將猴子的形象縫到布上做成裝飾品,掛在小孩身上,寓意孩子將來要封侯、做大官。
(二)猴是智者的化身:猴子聰穎伶俐、機智靈敏,故在漢文化中,猴子又被視為智者的化身,所以常聽人用「他猴精猴精的」來形容某人很聰明;用「這孩子多猴啊」來形容機靈的孩子。
猴子不僅在古人心中是特別聰明敏捷,在當代人眼中也是吉祥物,如1999年昆明世博會的吉祥物,就是珍稀名貴的滇金絲猴;自1980年開始中國發行特種生肖郵票,圖案就是畫家黃永玉繪製的「金猴」。
2016猴年學「猴行」
養生學有一句八字訣,稱「童心、蟻食、龜欲、 猴行」。童心,即保持兒童一樣的心理狀態,這是一種養神法,能使人擺脫雜念,保持樂觀、青春、開朗的心境。蟻食,即像螞蟻一樣不挑食和細嚼慢咽,實有利消化系統。龜欲,指日常生活中,要像龜一樣言行不衝動、不貪不爭、無欲無求、安分守己、謹護自身。猴行,就是像猴子那樣,要善於運動。
猴之行為的最大特點即是靈巧敏捷,終日蹦跳、奔躍、攀援、行走……而猴子的形態又與人最為相似,所以人應像猴子一樣,跳躍多動,將有利於強身健體。
眾所周知:「生命在於運動」,早已有調查發現,不愛運動者心臟要早衰10至15年,冠心病發生幾率要高出一至三倍,且不常運動者易患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慢性病。故建議,2016年日常生活中,宜多學猴子一樣活動,特別是中老年人,宜常散步、種花、做家務或進行其他適當的運動。
神醫華佗所創的「五禽戲」養生法中,即虎、 鹿、熊、猿、鳥,也將「猿功」置於其內,「猿功」即模仿猴子的動作,可見「猴行」對養生的重要作用。但是,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也指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因此,運動保健也要注意平衡、適度。
撰文 : 伍懷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