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開卷快樂聖誕:專訪見山書店店主Sharon

2019-12-23

Image description 見山店外,常放了書桌與木椅、開水與杯子,歡迎讀書。店主與店長手作了一些聖誕飾物,常引來客人查詢。

「你看,那兩個年輕人在店內讀書,每每看到這情景我就覺得好感動。他可以花時間去逛街看戲,但他現在在看書。」見山書店Sharon說。上環太平山街近年匯聚潮店、咖啡室,有些來了又走,見山在此開業年半,不時辦講座等活動,很快就打響了名聲。店主Sharon辦書店不求盈利,她想在社區做點事,「為甚麼座落這裡?這區沒有書店嘛。」她的心思不在賺錢,她的思考,是怎樣吸引到大家坐下來讀書。見山,見書,最重要是見人。

TEXT & PHOTOGRAPHY BY 何兆彬

五臟俱全
「最初開店,店裡只有一張書桌。」見山位處上環,店面很小,塞滿了書。店內原木配白色裝修,几明窗淨,五臟俱全。冰箱、洗手盤、焗爐、音響都齊全了,樓上更有附了熱水爐的洗手間。一樓窗戶前放置了木椅,讀者喜歡大可坐上半天。最初Sharon更有個想法──請個作家,駐場寫作,累了就洗個澡、喝杯茶。駐場作家的想法還沒有實行,但各樣設備還是有用的,她說:「對店長要好一點,要有讓他們喝水、洗手的地方,也有有冰箱。」在一些周六日,見山會在門前空地上辦講座,甚至辦音樂會、社區電影放映。每辦活動,平靜的社區總文藝得有點超現實。沒有活動,店前也總放着一張書桌,三四張椅子,「平常這些椅子沒什麼人坐,我有好大疑問,你說怎樣才能令大家坐在店前看書?」Sharon反過來問。

Image description 見山書店:Sharon(左)與是日店長Sylvia。

的骰小店,Sharon最初辦書店的想像,就是有人在內外讀書。「想開書店好多年了,之前有朋友說過一起開,說着說着,結果都沒有行動。」有天路過這裡,她見之前的花店已關門,店面懸空,她開始行動。自己籌備,自己買材料自己設計,一手一腳的將書店辦了起來,「之前我做Event,從來沒有做過出版/書店相關工作。要進書,也是發電郵去問,例如我很喜歡《東京本屋紀事》,就聯絡聯經出版,喜歡Kubrick的書就電郵聯絡Kubrick。」她總形容自己亂來,事事辦到就行,凡事無乜所謂,店就這樣開了。

剛開店時她還有做兼職工作,就找了20個朋友輪流做店長,每人負責一天。見山的店長基本上每天不同,Sharon本人一星期來一天。進什麼書進什麼貨,就由各人各自推薦,部份精品由旅遊時的店長從海外帶回來。好奇店面這麼小,進書量這麼少會麻煩嗎?「有些店入貨要十樣書,每款兩本。我們是很好的客人,每次只要一款書二十本。我們要精選。」

開店最初,見山印象最深的書是李志良《房間》,「因為好多朋友有情緒問題,就一次過進了一批。」記者年半以來,也常見到的書是黎堅惠的《天空之鏡》。Sharon不定下會賣什麼書的方向,但她知道自己什麼書不賣,「醫療、心靈雞湯、投資理財不賣。亦舒也不賣,我家裡很多,這些書送就好了。」訪問期間,不時有客人經過,會問自己家裡的書是否可以拿來,亦舒常常榜上有名。其實見山店外有一個木箱放滿了書,都是送贈的,「這不是漂書,喜歡的拿去讀就可以了。」

品味行先,這就像一間Select Shop精品店。不按牌理出牌,見山反而處處見人味。「有些書是店長大力推介,例如樹木希林那本,也有些書是鄰居(畫廊)在辦展覽,他說如果我們也賣藝術家的書,他見到會很開心,我們就入了。也有好多書,是作者自己攜來的。」

Image description

年半24個室外活動
見山的特別之處,除了它小,還因為它充分利用了戶外空間。問Sharon有沒有受過甚麼書店啟發,她馬上說:「京都的惠文社。它是一家好幽靜、好美、好大的書店。惠文社是一家書店、一家百貨、一家展覽,三店連着的,它很美。另外還有深圳有家叫舊天堂,雖然它名字有『舊』字,但賣新書,舊天堂店外有個花園,其實我喜歡的書店都有戶外空間。」

見山店前有一塊空地,周一至周五中午,鄰舖的快餐店會開滿摺枱,做午飯生意,「他們主要做早餐/午市/下午茶,炒飯很有名的。」午飯後摺枱收起來,見山把一張書桌、幾張椅子、一盤糖果放在店前,歡迎大家來讀書。2018年5月27日開張,迄今年半,他們共辦了24次公開活動,Sharon記得第一次活動是去年10月的吳文芳的講座。「吳是廣告界猛人,八十年代他帶劉嘉玲去歐洲拍廣告,下下收千萬港元。他也是曾蔭權做『我要做好呢份工』競選工程的背後搞手,近年他以寫作為主。最初他沒有想過我們能Call到讀者,但我是辦活動出身,就用Whatsapp,單對單的去聯絡讀者,看看誰有興趣來聽講座。因為有些讀者很熱情,之前會留下聯絡方法。」Sharon記得那次講座辦得倉促,活動前才去買大聲公,舉辦形式簡單,但現場反應不俗,還有菲律賓籍街坊上台唱歌助慶,「活動完了吳去印度禪修,寫了個很感動的電郵給我,他是廣告人,在商業世界打滾,沒有想過我真的找了讀者來參加。」

這次活動的成功對她鼓勵很大,很快就辦了第二次:吳靄儀,「有一天,梁家傑來看書,本來我不想打搞他,但店長認為大人物來了不打個招呼不好。辦吳文芳講座時我邀請他來,又着他叫吳靄儀一起來,結果認識了二人。」

Sharon總說自己本來不認識文化界,不認識作者,一切胡來,結果見山漸漸做出了名堂,結識了更多的作者/藝術家/音樂家,活動越搞越多元化。人的相遇,有千百種故事,其中一個是這樣:「當初我在裝修時,不小心把與鄰舖相連的牆壁打破了,我過去道歉時,見他們在賣《上帝旅行社》,就買下來了。裝修時很累,好多情緒,我讀着讀着這書,見到作者寫到若有什麼可以寫電郵給她,我就寫了,告訴她打破了牆/買書的事,大家因此認識了。今天她成了其中一名店長。也是因為這樣,透過她我再認識了潘源良和阿鬼。」書店跟網上購書不同,這也成了一個思想交流的社交場所。

人要有Ownership
早陣子,Sharon跟店長們組隊參加毅行者,每周練習。店長Sylvia總愛笑說跟Sharon練習行山的故事,走到山上,肚子餓了,大家取出晚餐,Sharon突然說一句「咪住!」然後取出電蠟燭點起,大家相視一笑,這才開餐。她總是特別注意情調細節,小小的兩根蠟燭,改變了晚餐的滋味,也製造了不能磨滅的回憶。結識著名畫家阿鬼(黃仁逵)後,今年七月盛夏,邀了這位被認為是全港最好藍調結他手,到見山門前辦了一晚《愛斯基摩夜》,表演藍調。有趣的是,舉辦前她突然靈光一閃,召冰廠送來兩塊巨型冰塊,放在地上做成茶几,冰塊盛著美酒。藍調、紅酒、溶化的冰,構成了香港難得一見的社區風景,未飲先醉。見山的講座不絕,但其實全部不定期,沒時間表,沒有計劃,「邊有計劃,我們都是胡來的。活動從來不收費,也不會付費給嘉賓,唯一我想過付費的是莊梅岩,因為她懷孕了,挺着肚子由家裡坐的士過來,但她不肯收錢。其他人,我完全沒有給錢的意欲,也從來沒人想過收費。」見山不求財,應該說,今天鮮有人辦小書店是為了求財。問Sharon它是否一間NGO,她馬上笑着否認:「不是。見山是有限公司,賺錢不是目標,但收支平衡是目標,這令我有滿足感,出到糧給店長,能加薪給大家,我會有成功感。嗯,跟大家吃喝玩樂也有滿足感,哈哈!」她笑,「如果開店要愁開支,那就很不健康了。等於一個小朋友,即使家境好,也要學會獨立嘛,否則它也不會是一間健康的書店。」

很多人喜歡這的骰小店,常有人自薦來做義工,「但我不需要義工,讀者們來多了都知道了,都會自動幫忙。」對於義工,她有自己一套理論,「我以前在國際學校工作,好多家長都說要來做義工,但最大的問題是,你根本沒有那麼多東西給家長做,因為他們沒有Ownership,義工要有事負責了,能話事才行。否則來了乾坐着,不會有滿足感。」經驗告訴她,若太多制肘,義工沒有權責,那根本不會長久,「例如義工來了學校,你又不能讓他用學校的電腦。沒有電腦,很多事沒法完成,結果下一次他自然不來了。我也做過無國界醫生的義工,我同樣發現義工若來了沒有事做,下次大家就不去了。也甚至雙方要有Link(連結),因為若我不能投入到跟他們成為一體,也是不行的,這是共同體的問題了。

「為什麼這次運動這麼成功?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感覺自己是+1,多一分力量。」

見山推薦聖誕禮物
Sharon最喜歡的節日是聖誕,她總覺得在香港較有節日氣氛,「在外國,好多地方很早就關門了,在香港反而很有歡樂氣氛。每年我們都帶小朋友吃飯後,再去看看燈飾。」

Image description 樹木希林《離開時 以我喜歡的樣子》


樹木希林《離開時 以我喜歡的樣子》

「我覺得這是會令人開心的書,雖然她走了,但她有令人開心的能量,想起她你會意。她不完美,但她是很真實的一個人。有沒有人會覺得不吉利?我不知道,會不會令人覺得似心靈雞湯?我不覺得。」

Image description


獨行俠Tote Bag(中)

「我跟周保松說,他搞的Brew Note文化沙龍快變政治沙龍了,哈哈。」見山從不掩飾自己的政治取向,她微笑:「我無乜好怕。不過見山不是政治書店,而是文化書店吧。」這Tote Bag是由周保松提字,由見山眾人在店前製版、用絲網技術一個個的印製,「製作那一天,像個小工場一樣的。袋賣學生價$72.1,非學生價$83.1,想大家記住這兩個日子。」

Image description 北島《歧路行》


北島《歧路行》

「這是林道群特別攜來的牛津絕版書:北島七十周年限量版,只賣剩一本了。每本只印製少少的70冊,每本都有編號的,真皮印製。出售後全數捐作善事。」善事其實指捐款給612人道基金,「我不是怕提這個,而是不想這成為賣點,真的希望喜歡這書的人才購入。」